金少華
摘要:廣播市場環境的新變化,有力地推動著業界的創新活動,各家電臺創新活動豐富多彩、目不暇接,同時,電視的創新研究也值得借鑒。廣播創新研究與分享的條件已經具備,急需整合創新的動能。
關鍵詞:中國廣播廣播創新混搭主持購買版權整合創新
新的廣播環境需要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當今的廣播,進入了自它誕生以來前所未有的變革快車道。除了眾所周知的新媒體環境,中國廣播還面臨著全球增長最快的車載收聽市場,廣播正在形成新的主流聽眾,與傳統意義上的廣播聽眾相比,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在全國一線城市的廣播市場中,以車載為主的移動收聽已經超過了居家收聽。比如在浙江杭州,機動車千人擁有率已經高于上海、廣州、香港、新加坡等城市,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交通領域、大車載收聽市場的廣播格局正在快速形成中。面對廣播市場的這一深刻變化,如何及時創新思維、創新形態、創新手段,以適應形勢的新要求、市場的新需求和聽眾的新渴求,已經成為廣播節目生產一線的急切呼喚!
廣播市場環境的新變化,有力地推動著業界的創新活動。去年,浙江廣電集團專門組織力量開展了境內外廣播創新的考察與研究,收獲很大,所收集的有操作價值的成果在內部得到大量運用。這方面情況在全國性會議和《中國廣播》雜志上有過介紹,不再詳述。今年下半年,我們再次進行了國內部分電臺的考察研究,讓我們眼睛發亮、心頭發熱的創新活動仍然豐富多彩、目不暇接。
譬如在廣播緊急救助行動的拓展方面,某省級電臺交通頻率成功地集納當地緊急求助資源,把諸如緊急搶救護送、緊急尋人等做成了每月10次左右的常態活動,聽眾關注、媒體關注,甚至公安廳發文下放報批權限,凡該頻率的搶救護送活動一律開辟專用通道,一路綠燈,社會影響很大。緊急救助的題材很適合廣播,可這類題材可遇不可求,然而他們創新了幾個重要的環節,就把事情做成了。
譬如在節目主持的差異化搭配方面,有的廣播頻率借鑒戲劇表演形式吸引注意力,將主持人進行個性互補的差異化混搭,取得不錯效果。例如,新聞評論類節目中,混搭主持中的一位往往個性比較突出,思想犀利,語言辛辣,聽來感到很過癮,而另一位則往往比較持重老練,中肯平和,把得住導向、守得住底線。前者尖銳,后者中庸,取前者而舍后者,則容易犯規出位,僅取后者而舍前者,則容易枯燥乏味。二者互補混搭,既保證了新聞評論的導向和總體格調,又保證了評論的個性和豐富性。還有服務類節目,將相對成熟的科班主持人和具有某些方面專業知識、技能的嘉賓主持混搭,既保持了節目主持的整體水準,又提高了服務類實用性、有效性,還有助于節目主持人的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此外,娛樂類節目的主持混搭,大大提升了這類節目的娛樂性。
譬如在廣告播出的創新方面,某汽車音樂頻率,在一系列的創新運作之下,一年內把目標對手甩后了好幾個名次排位。這里重點要說的是,這個頻率的晚高峰節目廣告很多,這是一個普遍頭疼的問題,有不耐煩的聽眾甚至質疑:你們到底是節目中插廣告,還是廣告中插節目。這檔節目的主持人就從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主持人華少快速念廣告中得到了啟發,把節目中所有廣告用微博發給粉絲群,讓粉絲們學習華少、PK華少,發起了一場誰念廣告更快的粉絲比賽,這場比賽讓聽眾感覺很新鮮,廣告商也很滿意。
電視的創新研究與分享值得借鑒。最近,這段時間大家都非常關注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節目,它推出的第一期在全國網是1.6個多點收視率,因為第一期之前鋪墊的相對比較少,第二期兩個多點,以后三個多點,一直達到四個多點。前段時間相當紅火的相親類節目收視頭牌的也只有兩個多點。像《中國好聲音》《中國夢想秀》《中國達人秀》《非誠勿擾》這類節目,我們不能否認它的創新。他們首先認真消化吸收了國外的創新成果,然后加以本土化的創新改造,使他們更加符合國人的欣賞習慣。《中國好聲音》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嘉賓老師的椅子在開始時是背對著出場歌手的,只能盲聽,聽到好的聲音了,才能夠轉過來,所謂只認聲音不認人,雖然這不是什么戰略研究,但這就是一個有巨大的含金量和收視號召力的重要環節的創新。比如說它很有中國味道的嘉賓搶學員,搶得很有趣味,到最后還要層層PK。種種的玩法,設置的一些重要環節,電視人都經過認真的學習、研究、實驗才確定下來。有人問,電視節目播出來為什么那么感人?難道這些人都那么好嗎?都那么會表演嗎?其實像這一類的節目,早有創新在先。像美國NBA的籃球賽,觀眾看到的是一場比賽的連續鏡頭,但現場有20架高清的攝像機全程地捕捉整場比賽,當在現場進行直播的時候,現場導演就在同時呈現的20個畫面中進行挑選切換,當最后拿來剪切播出的時候,他們可以從相當于20場轉播的素材當中進行剪輯,可以挑選最最動人、最最有震撼力的鏡頭。電視的綜藝節目,就是在業界一種玩法一種玩法的探索、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創新下,得以快速發展的。
電視的創新研究隨時關注國外發達國家的電視動態,通過互聯網觀摩國外創新節目的視頻,有的還通過專門的商業渠道,購買、觀摩、研究國外的創新手段、創新元素,看中的還要花大錢購買版權。在國內,他們相當重視市場調查,關注收視率和市場份額的變化,對觀眾反映好的節目及時地研究分析。在這樣的氛圍下,電視生產一線創新活動的研究工作就比較活躍,創新成果的分享客觀上也比較及時。這非常值得廣播學習。
廣播創新的研究與分享,條件具備。如前所述,廣播的環境變化很快,創新的內在需求強烈,而且在廣播海量的生產實際中蘊含著最為生動、最為豐富的創新活動。同時,廣播又不同于電視,目前國內電臺的地域性強,不同地區互不干擾、互不爭搶,也不必互立壁壘封鎖,有條件開展信息資源和研究成果的共享,有條件開展高效率的廣播研發的合作和互助。
但現實情況還不如人意,我們在做創新研究的過程中,感到一個很不足的地方,就是我們對于創新的關注、研究很不及時、很不全面,我們全國有這么多的電臺在創新,怎么樣才能夠把他們的創新智慧、創新的成果及時收集到?所以,我一直在倡導這個事情,來參加這次全國研發論壇,我就是來求助,來尋求合作。希望中央電臺《中國廣播》雜志,還有廣播界創新研究方面的領軍人物,能把我們廣播研究的資源盡可能快地整合起來,形成一股合力。期待在全國廣播界建立一個資源共享的廣播探索研究平臺,各家電臺除了相關領導之外,日常都有部門或者指定的人及時了解、掌握新情況,負責兄弟電臺之間的業務交流互動,做到日常動態相互了解,深入互動各取所需,期待我們能從兄弟電臺的同行的創新實踐受到啟發,得到好處,同時,我們也非常愿意在其中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