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燕
◎芝麻最好碾碎吃
芝麻又稱胡麻,不僅是食品,還可榨油,更具藥用功能。古代養生學家陶弘景對芝麻的評價是“八谷之中,惟此為良”。芝麻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黑芝麻鈣、鐵含量遠高于白芝麻,也含有較多粗纖維。
芝麻脂肪含量雖高,但脂肪酸比例很優良,多不飽和脂肪酸約占45%,單不飽和脂肪酸約占40%。因此,反而有利于血液中脂肪調控。芝麻中最主要脂肪酸是亞麻油酸,這是一種人體不可缺少的必需脂肪酸。
人們吃芝麻通常有4種方式:芝麻醬、芝麻油、芝麻糊、炒整粒芝麻。吃整粒芝麻的方式最不科學,因為芝麻仁外面有一層稍硬的殼,這層殼在人體胃腸道不能消化。只有把芝麻碾碎,磨成粉,其中的營養素才能暴露,人體胃腸道才能消化和吸收。如果吃整粒芝麻,小小的芝麻就會“穿腸而過”,白白浪費。所以,最好把整粒芝麻炒熟后,放在案板上攤平,然后用搟面棍將其搟碎,或用布包裹后用醬油瓶子錘碾成細末。
碾碎的芝麻可以加入牛奶、豆漿、果汁或粥中攪勻食用,不但營養更好,而且口味更佳。還可以加點鹽,制成芝麻鹽,蘸饅頭、蘸雞蛋更是在民間很流行。
◎圓米煮粥 長米蒸飯
秈米和粳米統稱為大米,是我國食用最普遍的兩種米。秈米適宜在低緯度、低海拔、濕熱地區種植,粳米較適宜高緯度或低緯度的高海拔地區種植。南方人習慣吃秈米,北方人更偏愛粳米。這兩種米到底有哪些不同?
從形狀看,秈米谷粒形細長而稍扁平,常見的有泰國香米、中國香米等;粳米谷粒短而闊,呈橢圓形或卵圓形,常見的有水晶米、東北大米、珍珠米等。
從營養成分和口感看,兩種大米營養都很豐富,但還是有一定區別。粳米比秈米黏,適合煮粥,不僅有補脾、和胃、滋養功效,還特別適合病后腸胃功能較弱者。煮米飯則可以選擇秈米,出飯率高,蒸的米飯較為膨松。
挑選大米時,要認真觀察米粒顏色,表面呈灰粉狀或有白道溝紋的是陳大米。同時要捧起大米聞一聞氣味是否正常,有霉味的別買。另外,根據加工程度分,大米還分為精米和糙米。不能長期食用精米而對糙米不聞不問,精米在加工時易損壞大量營養,長期食用可導致營養缺乏。所以糙米和精米應該輪換著吃,才能均衡營養。
◎蝦皮吃前泡3遍
蝦皮中含有豐富蛋白質和礦物質,尤其是鈣含量極為豐富,有“鈣庫”之稱。中醫文獻記載,蝦皮還具有開胃、化痰等功效。蝦皮雖好,吃法卻有許多講究。蝦皮、蝦米都含有二甲基亞硝胺等揮發性亞硝基化合物,過多攝入可能致癌。要趨利避害,具體方法是,用水多泡幾遍,隨后再焯一下。或者,在日光下直接暴曬3~6小時,也可以達到減少致癌物質的目的。如果用涼水泡,要換3~5次水,如果用溫水,泡兩三遍就夠了。
蝦皮先用水泡一下,還能去除蝦皮氨化后沖鼻子的氣味,讓做的菜鮮而不腥。需要注意的是,蝦皮在水中泡的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以防水溶性營養物質析出、流失。
◎煮玉米粥放點小蘇打
人們都知道煮粥放堿易造成B族維生素流失,但玉米粥則是例外。玉米營養豐富,含有大量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等。其中,有一種尼克酸對健康非常有利。但玉米中的尼克酸不是單獨存在,而是和其他物質結合在一起,很難被人體吸收利用。
尼克酸又叫煙酸,它在蛋白質、脂肪、糖的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能幫助人體維持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皮膚的正常功能。多吃粗糧是人們獲得尼克酸的一個重要手段。玉米中尼克酸含量比大米高很多,但普通的吃法中,它們幾乎完全不能釋放。
實驗證明,如果在做玉米面窩窩頭或煮玉米粥時放些小蘇打,尼克酸就能釋放一半左右。同時,小蘇打還可幫助保留玉米中的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
此外,吃玉米時還可進行合理的膳食搭配,如豆類、大米、小麥等。這些糧食中的尼克酸多為游離型,可以大大提高玉米中蛋白質的利用率。
黎兆麟摘自《大眾健康》201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