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興祖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導,復旦大學選舉與人大制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政治學會副會長
2006年2月20日,當一群來自市東中學的高三學生入座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廳,舉行模擬常委會會議時,上海便率先于全國推出了“走進人大”的活動。當晚,作為人大制度的研究者,本人在接受《解放日報》記者采訪時就不無欣喜地表示:這項活動具有深遠意義。
如今,尤其令人贊嘆的是,“走進人大”活動已在上海堅持了7年,成功地舉辦了55次,參與者已從大、中學生不斷拓展開去,總人數已近5千;全國人大常委會、教育部、中國法學會及多家重要媒體先后肯定與推介了這項活動;其他省市的有些地方人大也先后開展了同類活動。可以相信,由上海首創的“走進人大”活動會繼續“走”下去,會越“走”越好,它將對發展中國式民主產生雙重價值。
第一,中國式民主最重要最根本的制度載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要使這一制度的潛能不斷轉化為現實的民主效能,就必須始終牢記:是“人民的”代表大會,而不只是“代表們的”大會!為此,除了代表應當真正由人民選舉產生外,還應當將代表及人大的活動置于人民的關注與監督之下。在我國,所謂“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當然(甚或首先)包括人大代表在人大中對國家權力的行使;所謂人民的“知情權”、“監督權”,當然(甚或首先)包括人民有權知曉與監督代表及人大的活動。
改革開放以來,各級人大通過多種方式逐漸增強了公開性、透明度,但不少公民仍覺得人大“神秘莫測”,離自己很遠。須知,此類“神秘感”與“距離感”的存在,對于充分發揮人大制度的潛能,推進中國式民主的發展,構成了障礙性因素,這是應當引起我們重視的!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堅持讓一批又一批的公民“走進人大”,身臨其境地了解與感受人大如何行使國家權力。從人大的角度看,這正是主動歡迎人民關注與監督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進一步撩開“神秘面紗”,縮短與人民距離的一項有益探索。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難體味到“走進人大”活動對于發展中國式民主的價值。還需提及,“走進人大”的參與者中包括了香港紀律部隊公務員與外國留學生。這自然也有利于香港同胞及國際友人了解與理解我們的人大制度。
第二,中國式民主,無論是人大民主,抑或是政協民主、基層群眾自治等,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在我們幾千年的古代史上沒有傳統,在幾十年的當代史上走過彎路。人民為了有效地當好這個家、作好這個主,需要不斷學習,其形式與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基層群眾自治就是億萬人民群眾在民主實踐中增強民主意識、訓練民主素養的培訓班。“走進人大”活動,從參與者的角度看,也可以視為一種民主培訓班。來自各個階層的公民置身于莊嚴的人大常委會會議廳內,聽介紹,看專題片,舉行模擬常委會會議,對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正處于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過程中的真實的法規草案提出自己的“審議”意見,并鄭重地按下表決器……這一切無疑是學習與體驗民主政治,培育與提升公民意識的生動形式。而公民意識的提升,是民主發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礎性條件。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同樣不難體味到“走進人大”活動對于發展中國式民主的價值。
基于上述認識,筆者以一個公民的名義,建議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在系統總結7年55次“走進人大”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使這項富有價值的重要活動走向制度化、常態化。可以考慮,適當增加活動的頻度,讓更多公民走進那神圣而并不神秘的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