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當前,盡管上海市生產總值在我國處于領先地位,但其年均增長率已于2008年始低于全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由此判斷:上海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期,即由勞動密集型發展方式向資本、資金、技術密集型發展方式轉變。上海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應該率先借鑒相似經濟環境國家和地區(亞洲四小龍)的產業發展方式轉型經驗,實現自身產業的轉型、升級,進而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上海產業結構概況
2010年上海市生產總值(GDP)為17165.98億元,相比于2001年增長了約3.29倍,其中第一產業產值增長極其有限,其產值僅為2001年的1.46倍;第二產業產值小幅上升,其產值為2001年的3倍;第三產業產值則迅猛上升,為2001年同類指標的3.6倍。
2010年上海市三大產業結構為0.7:42:57.3,即“三二一”型。2001-2010年間,第一產業已經降到極其微小的比重;第二產業比重以2006年為分界點,先揚后抑;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則大幅上升。
上海第一產業主要是指農業,由于其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極低,本文不做贅述。上海市第二產業主要包括工業和建筑業,特別是工業產值占第二產業總產值的比重在十年中一直保持在90%以上,相比于2001年,工業和建筑業分別增長了3倍和2.88倍。
在上海市三大產業中,產值最大、比重最高的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門類最多,上海市統計年鑒中共統計了14個行業門類。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分別為第三產業中產值最高的三大門類,而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文化、體育、娛樂、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則產值較低。
可見,上海市產業結構相比于全國其他省市雖然較為高級,但其第二、三產業中各項產業發展差距懸殊,特別是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的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所占的比重相對較低,因此亟需實現二、三產業的轉型升級。
亞洲四小龍產業發展方式轉變概述
韓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主要是適應于對外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對外直接投資的持續壯大。
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在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強勁需求的國際背景下,大力發展其急需的輕工、紡織、制鞋等非耐用消費品工業和生產資料工業,由此推動了第一次較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為建立出口導向型產業結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1973年到20世紀80年代,由于石油危機的刺激,韓國經濟發展的重點轉向以發展基礎原料工業為主的第二次進口替代戰略以及以低能源高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出口導向戰略,并積極發展出口導向型的重化工業,同時大力發展汽車、電子產品和半導體產業,由此實現了第三次產業結構調整。
20世紀90年代,由于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了明顯的下滑,韓國正著力實現第四次產業結構調整。
新加坡的產業結構優化是伴隨著該國制造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經過技術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進而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過程而實現的。
從1986年到1998年,由于國際上對船舶、石油需求減少,國內勞工資源短缺,造成了新加坡經濟增長速度的減緩。在此背景下,新加坡通過頒布一系列優惠政策,開始引進附加值更高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如精密儀器制造業、化學工業、石油工業等等,同時開始注重金融和相關制造業服務業的配套發展。
從1998年以后,生物醫學、信息技術已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重要研究領域。新加坡緊跟世界頂級研究潮流,設立科技研究中心,重點發展生物醫學、資訊傳媒和媒介業,實現產業結構由資本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
臺灣經過50年代第一次進口替代輕紡工業品階段與60年代出口導向非耐用消費品階段實現了其經濟的起飛,由此為70年代開始的“工業升級”和“科技升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90年代以來,臺灣推出了“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一方面繼續積極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另一方面將發展重點轉移到通訊、資訊、消費性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種化學及制藥、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興工業為主的高科技產業上。臺灣產業結構因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工、農業的比重逐漸下降,服務業比重迅速提高,逐漸呈現向知識經濟轉型的趨勢。
香港工業升級轉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二是建立高科技產業、研究和開發技術密集度高的工業品。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香港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提高紡織、成衣、塑膠等傳統加工行業自動化設備的配置率,使傳統工業走向“高質化”的道路,由此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演變。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通過高科技的基礎研究和高科技產品的開發及應用,建立高科技產業、研究和開發技術密集度高的工業品,隨之產業結構繼續升級。
啟發與借鑒
縱觀亞洲四小龍產業結構優化歷程,可以看出其最主要原因是當地政府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動態調整特定時期的產業政策、產業發展戰略,并通過對外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而逐步實現的。因此,上海要分階段、有重點地扶持發展特定時期的主導產業,并且繼續鼓勵對外經濟發展,給予相關優惠政策。亞洲四小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啟發與借鑒可歸納為以下八點:
一要密切關注對外直接投資產業的動態發展情況,緊跟國際先進技術發展潮流,大力培育并發展增值型、高層次的新興海洋產業,例如海洋裝備制造業、海洋油氣業、海洋電力、海洋工程、海洋生物藥業等等;
二要逐步淘汰落后產業,將傳統的科技含量低、環境污染嚴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周邊轉移,同時對暫時難以轉移的產業進行技術提升與改造,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即成熟衰退產業的退出與新興成長產業的培育;
三是要進行大規模的技術創新、技術引進和高端人才培養與引進,最重要的是提升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
四是要有選擇地吸引跟本地有較強聯系效應的跨國公司進行投資,從而有利于增加國內企業獲得跨國公司新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的機會;
五是要通過不斷改善軟、硬投資環境來大力吸納海外資本,硬環境的改善主要是指政府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軟環境的改善主要是指政府及時制定完備的法律制度并且嚴格執法,同時,對內加快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不斷縮小收入差距,營造安全的經濟投資環境;
六是要不斷提高研發投入,利用國內外調節,培育產業升級所需的人力資源,并要加快建立并完善有利于高技術產業、創新型企業的投融資機制和環境條件,如風險投資機制、知識產權保護和交易機制、技術鑒定和診斷服務體系、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支持體系、技術信息網絡等;
七是要出臺刺激企業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的政策,如大幅度提高員工的工資與福利,壓縮企業利潤空間,從而迫使其轉型升級。與此同時,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給予高新技術產業享受多重優惠待遇,如提供低利貸款或補助金;
八是要努力培養清廉政府,并且樹立誠信、務實、高效的政治環境,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提升政府服務意識與服務能力從而吸引國際高端產業落戶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