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荔
民工討薪,已經不是新話題了。盡管不能拖欠農民工工資已經成了國家關注的重點民生工作之一,《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八)》也擬將“惡意欠薪”入罪,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拖欠民工工資的行為仍然屢禁不止。
前不久,一則民工討薪視頻就走紅網絡。視頻中,一位名為“苗翠花”的女子自稱農民工,因天津市漢沽區殯葬管理所欠施工方1400萬元而召開討薪新聞發布會,并模仿外交部發言人的言辭,對漢沽殯葬管理所的欠款表示強烈不滿。
看著視頻中的女民工用濃重的鄉音,一本正經地用官方形式講述討薪問題,一開始,這種不協調的確帶來好笑、滑稽的感覺,但是在笑之后卻是一種心酸。從女民工在視頻中的發言內容得知,在2009年,她就和工友曾通過法律途徑討薪,但是在法院判決后,天津市漢沽區民政局卻拒絕支付款項。從媒體報道的民政局領導的話語也可以看出,高高在上的領導對農民工的要求是不屑的。而在法院判決得不到施行的背后,折射出的其實是法律約束力的薄弱,執行力的缺乏,判決書就像一紙空文。
雖然事后,相關涉事部門回應稱所涉款項已經付清,“討薪發布會”視頻中的內容有偏頗,但是不論雙方誰有理、誰說謊,這個討薪方式本身就值得我們思考。
早在“討薪發布會”前,在網絡媒體上就經??梢钥吹揭恍皧Z人眼球”的奇特討薪方式,有人跪拜傳說中的神靈雕像討薪、有人帶著年幼的子女討薪、有人“活埋自己”討薪、有人跳樓討薪……是什么造成越來越多的農民工用另類、極端或者說是“非主流”、非正常方式討要薪資?歸結其原因,恐怕有三。一是正常的訴求渠道不暢,多次溝通無效,比如,討薪發布會的“苗翠花”,法院判了,信訪辦找了,該找的都找了,老板說沒錢;二是維權成本過高、周期太長,他們無力承受及等待,于是便采取特殊的方式引起各方關注,給他們的“對手”施加壓力,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三是農民工缺乏維權所需的法律等方面知識。筆者在實際工作中,也遇到過不少因為薪資問題打電話來咨詢、求助的農民工,與他們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其中一部分農民工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不簽勞動合同,也無任何用工證明,當發生薪資糾紛后,就會出現取證難的問題。
因此,可以說,另類討薪,非正常維權,可以說是無奈的“創意”。但不管怎么說,與討薪引發血案或“喝農藥”討薪相比,對農民工來說乃是“上策”。這也說明,農民工在維權上更為理性一些。但問題是,出乎“苗翠花”意料,討薪未果。據媒體報道,10月19日,“苗翠花”現身北京,召開第二場新聞發布會,仍指天津市漢沽區殯葬管理所欠薪。
熱鬧的媒體炒作只是一時的,從源頭、根本上解決問題才是正路,否則今天有“討薪新聞發布會”,明天可能又會出現另一些讓人咋舌的討薪方式。即使那些博得眼球的人討到了錢,還有許多沒有站在鏡頭前的農民工呢!
從源頭上制止拖欠薪資的情況發生,發生后切實解決此類問題,最終還是要靠法律和制度不斷完善。如,通過立法或制度建設,建立建全維護農民工權益誠信評價制度,為各用人單位建立勞動保障誠信檔案,將欠薪企業“黑名單”予以公示,讓尋找工作的打工者“心里有數”,并督促其徹底整改。又如,針對違法違規導致拖欠農民工薪資的問題,也要完善相關問責和監督機制。話再說回來,法制建設總有滯后性的,其實施力度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要靠實施者責任心。如何強化其責任心,也是一個課題。
當然,也要創新相關工作方法。比如,采取農民工喜聞樂見的形式,更為有效地開展維權普法活動;勞動監察、公安、法院、工商、社會保障等相關部門應該聯動起來,形成一個“上通下達”的系統,農民工只要把問題反映到這個系統,就可以迅速得到解答及幫助,甚至是一些救濟。
當前,還是要加大相關法制的實施力度,比如切實落實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對一些無視法律的部門或企業采取強制執行措施等。因為,對討薪發布會,真的能做到“一笑而過”嗎?我們能放過“一笑而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