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能
2011年,我校提出“高一生活化”教學探究課題,得到了全體實驗教師的支持。其間,廣大教師積極學習課題理論,探究課題案例,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一、生活化教學的理論基礎
最早提出生活與教育之間聯系的是美國教育家杜威。他認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即生活。他的教育生活理念對我國的教育影響很大,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便是在他的影響下創立了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1]。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生活化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倡導“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課程理念,確立生物課程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連續性,從而使新課程植根于學生生活的“土壤”。[2]新教材的編寫以生活為依據,以適應學生的探究活動為目的,注重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模式,強調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為學生創造性學習提供條件。生活化教育就是為了改變過去教學脫離生活實際,學生不能學以致用的現狀提出的。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探究能力,還能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三、高中生物教學中生活化教育策略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材中設置很多生活化的知識,目的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讓學生回歸生活,進行生活教育、素質教育。教師要實現有效教學,讓學生掌握所教的知識,除了具有專業知識之外,還必須具有生活教育意識,在教學中實行生活化教育。下面我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總結出以下五種容易實施的生活化教育策略。
1.導入設計生活化
導入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關鍵步驟。一個好的導入可以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精神。如果教師在設計導入時能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則既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又可使知識點化難為易,一舉兩得。例如,教學“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導入:人們打“吊針”的藥水中大多數都會加入葡萄糖,或者直接“吊”葡萄糖液體,為什么?葡萄糖對我們的身體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這樣的導入肯定會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創設情境生活化
新的人教版教材中每節內容的開頭都設置了“問題探究”欄目,這些問題情境的創設大多數與人們的生活實際有聯系。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問題,聯系生活進行擴展教學,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遷移,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例如,講授“蛋白質”這節內容時,可以根據生活經驗創設以下情境:當你購買某些食品時,包裝上常附有食品成分說明,你會發現蛋白質是許多食品的重要成分,有時你還會看到添加某些氨基酸的食品。請問:(1)你能夠說出多少種富含蛋白質的食品?(2)你知道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主要作用嗎?(3)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這樣便會引起學生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同時也教會了學生一些生活的常識。這樣學生學習蛋白質就不會感到陌生和困難,教學更加有效。
3.探究學習生活化
新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探究能力,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但有時候學生的探究活動經常會脫離生活實際,給自己的探究活動帶來不少困難。新教材設置了很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探究活動。從生活入手,會讓學生的探究活動更順利更有效。例如,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這個探究課題肯定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實際調查、分析、研究,才能得出課題結果。
4.實驗設計生活化
新人教版生物教材設計的實驗很多,這些實驗往往具有很強的生活化傾向。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主完成設計方案。實驗設計生活化,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實驗目的、原理,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如,在探究酶的活性實驗中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唾液做材料,檢測自己的唾液中酶的活性。在提取葉綠素實驗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采用自己周圍的某些葉綠素含量豐富又容易提取的植物葉子來做實驗材料,探究提取葉綠素實驗的最佳材料。
5.解決問題生活化
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書本知識回歸生活,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學生在學習糖類、脂質、蛋白質之后,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日常膳食,收集有關食物營養方面的資料,為自己或家人制訂合理的膳食計劃,并完成一份一日三餐健康的食譜;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制定肥胖者的飲食方案,提出飲食注意事項;如果家里有糖尿病的病人,可設計糖尿病人的飲食調控與自我保健方案,等等。
總之,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生活實踐。我校地處農村,獨具優勢。高山、綠樹、蟲魚、溪流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創建生活化生物課堂提供了條件。實踐證明,生活化教學是高效的,為我們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
參考文獻:
[1]袁迪.生活教育與創新教育[M].江蘇: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
[2]汪忠.新編生物學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