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模糊性是人類自然語言的重要屬性,語義模糊是一個主要的研究層次。認知范疇是人類對外界事物類屬劃分的結果,是范疇化的產物,是一種原型范疇。范疇化的過程中產生了認知范疇的模糊性:邊界的不確定性和范疇成員隸屬度的差異。同時,語言的意義與人的思維和認知有密切關系,語言也是范疇化的結果。本文將首先介紹認知下的原型范疇及其模糊性,然后從語義模糊的整體性和語義模糊的程度性兩個方面探討語義模糊和認知范疇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以求對語義模糊有更深刻的了解。
關鍵詞:語義模糊 認知范疇 原型整體性 程度性
一、引言
模糊性是人類自然語言的本質屬性之一,普遍地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語義模糊是模糊語言學的核心,它與語音模糊、語法模糊、語用模糊共同構成了語言模糊性的四個主要研究層次。語義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現象,它“既屬于心理學,因為它是一種心理現象,也屬于語言學,因為它與詞分不開”(Gordon,D.,1982:58)。語義模糊也是如此。認知語言學是認知科學的一個分支,是認知心理學與語言學的一種結合。本文將在認知范疇視角下探討語義模糊現象。
客觀世界是雜亂的,而大腦為了充分認識世界,采取分析判斷歸類的方法將其進行歸類和定位;這種主客觀相互作用對事物進行分類的過程即范疇化的過程,其結果是認知范疇(趙艷芳,2001:55)。范疇是范疇化的產物,是對外界事物進行類屬劃分的結果。認知視角下的范疇觀是一種原型范疇理論。“原型范疇現象不僅存在于非語言的認知范疇中,而且也存在于語言范疇中,因為語言范疇同其他認知范疇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它們都具有相同的認知機制。因此,原型范疇理論也可以用來研究語言”(戴瑞亮,2009:97)。范疇化的過程也是概念、意義形成的過程,而語言自身就是范疇化的對象。因此,認知科學上的范疇理論可以為語義模糊現象提供一個全新的研究角度。
二、認知范疇及其模糊性
(一)兩種對立的范疇觀
范疇化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基本認知方式。“范疇化涉及到對事物特征的估價和認知決策機制如何組合這些特性”(趙艷芳,2001:55)。經典范疇理論認為,一切特征都是二分的,范疇有明確的邊界,范疇內的成員地位相等,其決策過程是簡單的、明確的。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范疇化的過程是復雜的、模糊的認知過程,而不是簡單的、明確的。范疇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從經典范疇理論到原型范疇理論的發展過程。
認知語言學下的認知范疇是一種原型范疇。自從亞里士多德提出經典范疇理論以后的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大家一直以為范疇的問題已經得以解決,很多學者也將這種范疇理論視為理所當然。當然,這其中也不乏與其相悖的甚至是公然與其挑戰的思想。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公元前4世紀的古希臘哲學梅加臘學派的尤布利得斯(Eubulides)。他認為“一粒麥子構不成一堆,對于任何一個數字n來說,如果n粒麥子構不成堆的話,那么n+1粒麥子也形不成堆。因此,任意多的麥粒也形不成堆”(伍鐵平,1999:134)。這種連鎖推理悖論便是對經典范疇理論的挑戰。但是,對經典范疇理論真正意義上的批判產生于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論以及其后逐漸建立的原型范疇理論。
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于20世紀50年代對“游戲”范疇的研究發現其并不符合傳統范疇模式。游戲成員之間只有多種方式的相似性而非共同的特性——比如,有的游戲是為了娛樂,有的是求輸贏;有的需要技巧,有的則需要運氣。范疇邊界也不明確,范疇會隨著新事物的出現而擴展——比如,20世紀70年代的電子游戲作為新成員加入了“游戲”的范疇。據此,維特根斯坦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論。此后,心理學和人類學研究對傳統的范疇觀提出了大量的反證。在此基礎上,羅斯(E.Rosch)提出了“類典型及基本范疇理論”,認為“范疇是由原型和跟原型相似的程度逐漸遞減的成員組成。人們對范疇的理解是按照原型及與原型的距離來進行的,范疇中較典型的成員同范疇中心意義的距離比非典型成員同中心意義的距離近”(龐建榮,2007:5)。至此,可以說原型范疇理論已經建立起來了。其主要觀點為:同一范疇的各個成員之間沒有共同特征,只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疇邊界是模糊的;范疇內各個成員的地位并不平等,有典型與非典型之分。
(二)認知范疇的模糊性
范疇化的過程是復雜的、模糊的認知過程,范疇是“圍繞原型建構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邊界模糊的輻射狀結構”(趙艷芳,2001:36)。從認知的角度看,所有范疇都是模糊范疇。這種模糊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范疇邊界的不確定性,即一個范疇與鄰近范疇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二是范疇成員在隸屬度上存在差異,也就是說范疇成員在多大程度上屬于某個范疇是模糊的。
客觀世界具有無限性,人類在認知范疇化的過程中對其客觀事物及其現象的任何切分都會帶有某種程度的模糊性。而且,客觀世界事物的屬性從一種特性到另一種特性之間并沒有截然的界線,而是逐漸過渡的。更何況客觀世界是不斷地變化發展的。范疇是人類為了實現認識客觀世界的需要而對一類事物根據其屬性進行界定和劃分的結果。客觀世界的移動性、不可分性和連續體性總會不可避免地造成范疇邊界的模糊性。
同一范疇的不同成員不是由共同屬性決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所決定的,即范疇成員之間總是享有某些共同屬性。而有的成員比其他成員享有更多的共同特性,這就造成了范疇成員在隸屬度上的差異以及地位的差異。范疇內部有了典型成員與非典型成員之分:與其他成員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員為該范疇的典型的、中心的成員,即原型,而其他成員為非典型成員或邊緣成員。
三、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認知語義學認為,語義的形成過程就是概念化的過程,概念的形成是以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類屬劃分為基礎的。范疇的模糊性產生了概念意義的模糊性,反映在語言中也就是語義的模糊性。吳世雄、陳維振(2003:32)指出,“語義模糊之所以會產生,原因主要是人類對作為認知對象的客觀世界的類屬劃分是模糊和不明確的……語言范疇化是人類認知過程中的類屬劃分在語言上的反映……對客觀世界的任何切分都在某種程度上帶有模糊性。這種模糊性不可避免地會反映到語詞的意義上并形成范疇的語義模糊性”。
語義模糊作為一種復雜的現象,具有程度性和整體性(易強,2005:99~100)。這兩個特征和認知范疇的整體性和范疇隸屬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吻合的。
(一)語義模糊的整體性和認知范疇
以格式塔心理學為主要基礎的認知范疇具有整體性。格式塔心理學強調思維活動的整體結構,認為心理現象具有在意識經驗中所體現的最基本的結構性和整體性,強調整體不是組成部分的簡單相加。而范疇化的過程也是以這種整體性的認知結果為基礎的。“范疇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它包括兩個階段:事物整體感知(holistic perception)和事物分解(decomposition)”(張維鼎,2007:75)。在這種整體感知的過程中,有兩條原則:鄰近原則——成分之間距離鄰近就被視為是關聯一體的;相似原則——相似的成分會被視為是屬于同一的類分體的(張維鼎,2007:75)。這兩條原則從側面說明了兩種具體的認知范疇模糊性產生的原因——鄰近原則導致了范疇邊界的不確定性,相似原則導致了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疇成員在隸屬度上的差異。
原型范疇理論把注意力集中在范疇的內部結構上,作出了“核心”和“邊緣”的區分。語言是人們認知過程中對事物進行范疇化的符號表征也具有其內在的結構。而語義作為語言單位,其所表達的內容同樣具有內在的結構。模糊語義的結構是“由語義中心區和語義邊緣區組成的,但又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中心區和邊緣區相輔相成,二者構成一個既具有相對穩定不變性又具有靈活可變性的有機整體”。語義是由一個典型意義和若干擴展意義組合而成的完整意義,模糊語義是由語義中心區和語義邊緣區組成的有機整體。
可見,模糊語義的整體性和認知范疇的整體性是相吻合的,是整個范疇化的過程中原型在語言上的反映。以“鳥”這個概念為例。這一概念是有各種等級的。鳥的特征可劃分為:生蛋、有喙、有雙翼和雙腿、有羽毛、會飛、身體小而輕、會吱喳唱歌、腿細而短。因此而產生了“鳥”這一詞語意義的內部差異。這是否就可斷言事物的概念說不清楚、語義是不可區分的呢?絕非如此。認知范疇的整體性產生了以范疇化過程中形成的概念的整體性,也進一步產生了作為范疇化符號表征和概念表達的語義的整體性。認知范疇的整體性使得人們會以享有最多共同屬性的原型為基礎對同一范疇事物作出判斷,而語義模糊的整體性使得語言使用者在語義中心區的基礎上選擇其適用范圍。
(二)模糊語義的程度性和范疇隸屬度
模糊語義是漸變性的,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札德(L.A.Zadeh)于1965年在Information and Control(《信息與控制》)發表了“Fuzzy Sets”(《模糊集》),創立了模糊集論。札德認為模糊概念構成模糊類,“模糊類是指該類中的成員向非成員的過渡是逐漸的,而不是突然的”(伍鐵平,1999:67),模糊集合內的每一個成員對應于一個隸屬度,介于[0,1]以內。這種模糊集論很快就被應用于模糊語義的研究,以隸屬函數和隸屬度對語義的模糊性作出解釋。比如“中年”一詞上下限都沒有明確的界限,其語義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具體如下表(伍鐵平,1999:68):
年齡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隸屬度 0.3 0.5 0.8 0.9 1 1 1 1 1 0.9 0.8 0.7 0.5 0.3
認知視角下的原型范疇理論與模糊集論有相似之處,認為范疇由一些家族相似性程度不等的成員組成,由原型、典型、次典型、再次典型,直至逐漸的邊緣化。我們可以利用典型成員與非典型成員之間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解釋模糊語義的程度性差別。羅斯則以“范疇隸屬度”這一概念表明同類中的各個成員偏離典型成員的可承受范圍。某一范疇內部成員家族相似性的程度也介于[0,1]以內,以“1”表示典型成員,其它成員的隸屬度遞減,低于0就不屬于此范疇。
模糊集論是模糊語言學產生的重要基礎,很好地說明了語義模糊具有一定的程度性。語言是認知的產物,語義模糊主要產生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類屬劃分。范疇內成員不同的家族相似性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模糊語義內部結構的不平衡性,所以認知范疇的家族相似性也同樣對語義不同程度模糊性有著很強的解釋力。
四、結語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得知模糊語義與認知范疇有著密切的關系。認知范疇視角下的范疇是一種原型范疇,由“中心成員”和“邊緣成員”組成,其內部具有邊界的不確定性和成員隸屬度的差異。這種認知范疇的模糊性為研究模糊語義問題提供了一種認知層面的理論依據,而語言的模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認知范疇的模糊性。
當然,原型范疇理論也有不足之處,還存在尚未解決的問題。其中之一便是有些詞語并無典型可言,比如 “好”“壞”兩詞。“好”“壞”也是一對模糊詞語,所以它們的模糊語義也就無法從原型范疇理論中得到解釋。但無論如何我們也無法否認認知范疇對研究語義模糊性的強大解釋力。更重要的是從認知的角度分析語義模糊現象,既可以促進模糊語言學的發展,也能夠豐富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1]Gordon,D.A History of Seman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2.
[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戴瑞亮.語義研究中的原型范疇理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09,(6).
[4]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龐建榮.模糊修辭的語用分析——政治文本的語例研究(伍鐵平
序)[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7.
[6]陳維振,吳世雄.有關范疇本質和語義模糊性的再認識[J].外國
語,2003,(1).
[7]易強.論語義模糊的基本特征[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5,
(6).
[8]張維鼎.意義與認知范疇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雷乾乾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 40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