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施光亨、王紹新《漢語教與學詞典》“比較”欄為例,重點分析了該欄在詞語辨析上突破本體同(近)義詞辨析模式的特色:詞對凸顯外向性,辨析“跨詞層”“跨詞類”詞語,辨析重用法且凸顯同中之異。這種分析使面向漢語為非母語學習者的詞語辨析更具針對性。本文嘗試基于漢語中介語語料庫,通過分析漢語學習者詞語混淆的特點及原因對易混淆詞進行分類,提出更適切、更具針對性的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的詞語辨析模式。
關鍵詞:詞語辨析模式混淆特點針對性
二語學習者受母語、目的語、教材、工具書等因素影響,在漢語詞匯學習過程中,易將詞義相同(近)的詞語混用;對詞形、讀音相似,甚至詞義相遠的詞語學習者也很容易混淆,故面向漢語學習者的易混淆詞辨析相對于本體的同(近)義詞辨析,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往涉及詞語辨析的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在辨析視角上凸顯了一定的外向性,但更多地沿用本體的同(近)義詞辨析模式,使辨析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
一、《教與學》“比較”欄特色
(一)詞對凸顯外向性
《教與學》在辨析詞對的收錄上凸顯出從本體同(近)義詞向基于漢語中介語視角的易混淆詞轉變,即凸顯了外向性特點。通過分析《教與學》所收詞對,筆者發現其中不乏有一些非同(近)義關系的詞對,且為數不少,其中包括:同素單雙音節詞,如“聲調-聲”;音近(同)詞,如“切實-確實”;語義相遠的詞,如“出來-進來”;還有一些漢語母語者習而不察的詞,如“盲人-瞎子”等等。筆者將737①組詞對與面向漢語母語者的《新華同義詞詞典》(以下簡稱《同義詞》)和二語學習者的《商務館學漢語近義詞詞典》②(以下簡稱《近義詞》)中所收詞對作了橫向對比,《教與學》與其有完全對應或部分對應詞對兩種情況,見表1:
表1:《教與學》與《同義詞》《近義詞》所收詞對對應分布
詞典 總詞列 完全對應 部分對應 對應 對應詞對占《教與學》比重(%) 對應詞對占本詞典比重(%) 完全對應實例 部分對應實例 《教與學》
相應詞典
《同義詞》 1310 117 99 216 29.3 16.5 節約-節省 特別-特殊
特別-特殊-特異
《近義詞》 421 78 70 148 20.1 35.2 時候-時間 馬上-立刻-立即
馬上-立刻
《教與學》“比較”欄中29.3%的詞對僅與《同義詞》的16.5%對應,而20.1%的詞對與《近義詞》對應的比例達到35.2%,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其所辨詞語的外向性。
(二)收錄“跨詞層”“跨詞類”詞對
《教與學》“比較”欄真正從對外漢語教與學的實際出發,收錄了一些“跨詞層”和“跨詞類”詞語,突破了本體同(近)義詞必須相同范疇的主流觀念。筆者對737組詞語進行窮盡性統計,發現在構組上,“比較”欄中737組詞語不僅涉及語素與語素、詞(組)與詞(組),即“同詞層”構組,如“父-夫”“巴不得-恨不得”等;也涉及詞與非詞成分(語素、詞組)構組,即“跨詞層”構組,如“是否-是不是”“逼-迫”等。具體分布如表2:
表2:進制“同詞層”“跨詞層”構組詞層分布
分類 “同詞層”構組 “跨詞層”構組
關系 語素-語素 詞-詞 詞組-詞組 語素-詞 詞-詞組
個數 2 704 1 5 25
總計 707 30
比重(%) 95.93 4.07
《教與學》“比較”欄的“跨詞層”“跨詞類”構組,做到了“要從外國人的角度來觀察、分析”。同時,704組詞-詞“同詞層”構組的詞對在詞性上,也不局限于同詞類,兼有不同詞類詞語構組,即“同詞類”構組和“跨詞類”構組并存,如:“白白-白”。具體分布如表3:
表3:“同詞類”“跨詞類”構組詞類分布
分類
分布 同詞類構組 跨詞類構組
詞類 連-副 形-動 形-副 代-副 數量-名 代-名 代-形 動-副 數-副 名-副 介-副 介-連 名-形 名-助 動-名 名-量
個數 662 3 4 10 1 1 2 1 4 2 4 1 1 2 1 4 1
總計 662 42
比重(%) 94.03 5.97
盡管737組詞語在“跨詞層”“跨詞類”構組分布上并不顯著,但突破了本體同(近)義詞相同范疇構組的藩籬,啟發我們外向型學習詞典在詞語辨析上應針對學習者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辨析。
(三)辨析重用法且凸顯同中之異
張博(2005)指出,“面向本族語者的漢語同義詞詞典在詞義辨析上用力較多,而用法的辨析則相對薄弱,這種辨析取向不太適于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詞語使用和語言生成,因此,積極型對外漢語詞典要特別加強同義詞和近義詞用法的辨析”。“比較”欄中辨析內容主要從語義、用法和語用三個層面進行了描述,但更加偏重用法對比,對715組詞語用法進行了對比,筆者粗略統計了每組詞語在三個層面的具體分布情況,如表4:
表4:“比較”欄詞對辨析層面的分布
層面分布 語義 用法 語用
異 同
個數 387 708 505 135
比重(%) 52.5 96.1 68.5 18.3
在“比較”欄中,由于詞語辨析緊承相應詞條之后,編者對詞對的釋義多承前省略。而在用法呈現上著墨最多,且對715組中96.1%的詞對都作了不同點的描述,即在辨析策略上凸顯“同中之異”,如“機會-時機”組:
比較:機會、時機:二者都指難得的好條件,有時可互換,如“這么好的機會(/時機)千萬別錯過”“好好兒利用這個機會(/時機)。說“機會”時,強調不容易得到,要充分利用,如“機會難得”“偶然的機會”“有機會”“乘……機會”。“時機”更強調好條件的出現和消失,有很強的時間性,常說“時機(不)成熟”“不失時機”“等待時機”“掌握時機”;不說“機會”。
呈現語法搭配異同時,強調組合規律的說明,以“認識-認得”為例:
……“認識”后面可加動量詞“一下”,可以重疊為“ABAB”式……“認識”前面可有“正確、全面、真正”等狀語,后面可帶“到、得”等補語,表否定時可用“沒”……
諸如此類的規律總結能有效地辨別詞語在具體用法上的不同,有助于學習者把握規律用法。對一些在語用上有差別的詞對,該欄也做了辨析,如“外祖父-姥爺-外公”,詞對指出“姥爺”是北方話,“外公”是南方話,并且二者是口語,“外祖父”為書面語。這些注重用法的辨析,有利于學習者正確句子的生成。
二、詞語辨析模式
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詞語辨析模式不同于以往本體同(近)義詞辨析模式,具有極大的特殊性。《教與學》“比較”欄在所辨析詞對的收錄和辨析細則上提供了諸多可鑒之處。張博(2008)指出“真正基于第二語言學習者詞語混淆現實進行的詞語辨析還十分欠缺。”我們嘗試在基于漢語中介語語料庫的前提下,分析學習者詞語偏誤,探究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的詞語辨析模式。文章將其分為“跨層/類”和“同層/類”詞語兩大類進行分析。
(一)“跨層/類”詞語辨析模式
“跨層/類”詞語辨析首先應當定性,即交代詞語所跨的具體詞類和詞層,對于“跨層”詞語的辨析當以辨析詞對的用法為主、輔以語義區分,而“跨類”的詞語應參考詞語之間的語義關系的遠近和導致詞語偏誤原因等因素來確定辨析的重點。辨析模式呈現如表5:
表5:“跨層/類”詞語辨析模式
步驟分類 定性 辨析參項 辨析重點
語義特點 致誤因素
①跨類 具體詞類 相近 目的語 用法為主、語義為輔
相遠 母語、教材、工具書等 語義為主、用法為輔
②跨層 具體詞層 目的語、母語 用法為主、語義為輔
如“朋友”和“陪伴”是母語背景為印尼語的漢語學習者容易混淆的一對詞語,出現“阿里朋友我們”等這樣的詞語偏誤。其中“朋友”表示“彼此有交情的人”是名詞,“陪伴”表示“隨同做伴”是動詞,二者在語義上關系不大。在漢語中二者很容易區分,我們從學習者母語分析二者混淆的原因③,發現“朋友”對應印尼語名詞“teman”、“陪伴”對應動詞“menemani”,“teman”是“menemani”的詞根,印尼語名詞“teman”添加前后綴“me-i”,可使詞性由名詞轉變為動詞,學生受母語的影響,以為“朋友”也可作為動詞使用,從而出現了漢語“朋友”和“陪伴”的誤用。外向型漢語學習者詞典針對這類詞對,應首先明確詞語的詞性,然后分析詞義的遠近和可能導致混淆的原因,從而確定辨析的重點和方向。
(二)“同層/類”詞語辨析模式
“同層/類”詞語辨析與“跨層/類”詞語辨析一樣,基于漢語中介語語料庫中學習者的詞語偏誤,分析所要辨析詞語之間的語義關系,并考慮致誤因素,最后確定辨析重點。同范疇詞語辨析模式如表6:
表6:“同層/類”詞語辨析模式
步驟分類 辨析參項 辨析重點
語義特點 致誤主導因素
③同類 相近 目的語 用法為主、語義為輔
相遠 母語、教材、工具書等 語義為主、用法為輔
④同層 詞語層 同類 見上③同類
跨類 見上①跨類
詞組層 相近 目的語 用法為主、語義為輔
相遠 母語、教材、工具書等 語義為主、用法為輔
以上我們總結了“跨層/類”和“同層/類”詞語辨析模式。張志毅、張慶云(1994:230)指出辨析易“羅列煩瑣,不得要領;浮于表面,不深入;說解粗疏,缺乏縝密。在共同意義范圍內的細微差別,往往被忽略”。劉縉(1997)指出“辨析時應突出重點,切忌全面鋪開,眉毛胡子一把抓”。張博(2008)指出“要找準混淆點,以義項或某種搭配關系為單位進行辨析,盡量少涉及其他義位或詞語的其他組合關系。”我們借鑒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把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要辨析的詞語分為“跨層/類”和“同層/類”兩類,認為鎖定詞語的混淆特點是有針對地進行詞語辨析的關鍵所在。
三、辨析模式示范
下面以“見-見面”為例,示范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詞語辨析模式:
通過對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及動態作文語料庫中目標詞進行篩選共統計出49條混淆誤例。分析發現:“見”和“見面”屬于雙向混淆,其中當用“見”誤用為“見面”的誤例有45條,是混淆的主流;而且細加甄別所有誤例,二者的混淆點聚焦于用法上,“見面”是離合詞,學習者將其視為可帶賓語的動詞,出現了如下偏誤:
(1)我的父親一旦來美國的時候,在很長時間不能會去韓國,只有祖父母來美國,父親才能見面他們。
(2)晚上我見面朋友。
(3)過了幾天,我們在電梯前邊又見面了,從此以后,我沒有見面過她,我們這樣陌生了。
(4)孩子一般出生后見面的第一個人就是他的父母。
(5)我想盡早見面你們。
(6)我想盡早跟你們見。
偏誤顯示“見-見面”的混淆點在用法上,即“見”后可以跟賓語,“見面”則不能帶賓語,偏誤例(1)、(2)、(5)將二者混淆;“見”可以帶結果或趨向補語,而“見面”不能,偏誤例(3)、(4)將二者相混;“見面”有固定搭配“和/跟……見面”,而“見”無,學習者不知道對此固定結構就很容易產生諸如例(6)的錯誤。所以辨析“見-見面”應將其用法的區別置于首位,使辨析直接對準學習者的錯誤,增強辨析的針對性。而語義、語用的不同可附于其后簡略說明。辨析如下:
“見”后面可加賓語也可以不加,不加賓語時一般多出現在口語性較強的有限的句子中,如“明天見”“改天見”“一會見”,或者出現在“不見不散”“百聞不如一見”等固定短語當中。而“見面”后面則一定不能加賓語,“見面”常常出現在“跟……見面”“與……見面”以及“和……見面”的格式中,“見”則不能出現在這個格式中。表7以直觀的方式將“見-見面”的組配關系呈現出來:
表7:“見-見面”的組配關系
易混淆詞 ~朋友/~同學/~父母 ~一~ 明天~/一會兒~ 下班~/回家~ 和/跟/與朋友……~
見 √ √ √ √ ×
見面 × × × × √
四、結語
《教與學》的“比較”欄對筆者啟發很大,對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中詞語辨析具有重大借鑒意義。本文強調了漢語中介語語料庫中學習者詞語偏誤對辨析的重要性,但目前從學習者的詞匯偏誤出發進行詞語辨析的工具書尚屬空白。文章最后所呈現的詞語辨析模式,比較粗略,進一步細化辨析參項中致誤原因,如義位誤推、義域誤推(張博,2011)、學習者母語因素如漢字詞等,會使辨析更有針對性、使詞語辨析模式更加完善。這需要扎實的二語功底或與母語者合作,也需要進行實證方面的研究,筆者水平有限,對此都尚未涉及,有待做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得到北京語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經費支持,特此致謝。)
附 注:
①《教與學》引言中為740余組,據筆者統計,有“二-兩”“兩-
二”兩組重復,算一組,共737組。
②張志毅,張慶云《新華同義詞詞典》(中型本),北京:商務印
書館,2005.
趙新,李英《商務館學漢語近義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新華同義詞詞典》和《商務館學漢語近義詞詞典》在收詞數量上相當,具有可比性。
③在“朋友”和“陪伴”混淆原因分析上,得到印度尼西亞瑪拉拿
達大學蕭頻老師對本文的幫助,特此感謝。
參考文獻:
[1]施光亨,王紹新.漢語教與學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劉縉.對外漢語近義詞教學漫談[J].語言文字應用,1997,(1).
[3]張博.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同(近)義詞”處理模式分析及建議
[A].鄭定歐.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8.
[4]張博.外向型易混淆詞辨析詞典的編纂原則與體例設想[J].漢語
學習,2008,(1).
[5]張博.二語學習中母語詞義誤推的類型與特點[J].語言教學與研
究,2011,(3).
[6]張志毅,張慶云.詞和詞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張瑞婷 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