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是生命的源泉,事業發展的本錢,家庭幸福的基礎,民族興旺的標志和國家昌盛的保障。健康長壽是人們追求的理想。
10年來,中國衛生事業快速發展,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人民群眾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健康不斷改善
10年來,中國城鄉居民健康狀況不斷改善,集中體現在國際公認的綜合反映健康水平的幾個重要指標上。
人均期望壽命。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國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數的一把標尺,也是觀察民生狀況的一面鏡子。10年來,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繼續延長,從2000年的71.4歲提高到2010年的74.8歲,國民整體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數與日俱增。
嬰兒死亡率。據衛生部統計:2002年到2011年,中國嬰兒死亡率從29.2‰下降到12.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34.9‰下降到15.6‰,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進展順利。
孕產婦死亡率。與嬰兒死亡率一樣,孕產婦死亡率也是一個國家健康水平的“溫度計”。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1年,中國孕產婦死亡率由53/10萬下降到26.1/10萬。
雖然中國仍然屬于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但上述健康指標已經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接近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為實現中國政府承諾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健康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服務體系日益健全
長期以來,“看病難”都是困擾百姓求醫問藥的突出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10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完善各種形式的醫療服務,醫療資源短缺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據衛生部統計:2011年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達95.4萬個,其中醫院2.2萬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1.8萬個;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3.81張、執業(助理)醫師1.82人、注冊護士數1.66人,每萬人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4.73人。
10年來,全國醫療機構診療人次由2002年的21.45億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7億人次;住院人數由2002年的5991萬人增加到2011年的1.5億人。
在城市,各地積極探索雙向轉診、收支兩條線管理、藥物零差率銷售等制度,很多地方通過建立“家庭醫生責任制”、“全科醫師團隊”等,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計劃免疫、婦幼保健、慢性病防治等基本醫療服務。
在農村,以縣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骨干、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得到加強。2009年,中國全面完成中央規劃支持的2.9萬所鄉鎮衛生院建設任務,并支持改擴建5000所中心鄉鎮衛生院。同時,啟動了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安排3.6萬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崗人員參加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實施中西部地區農村訂單定向醫生免費培養工作,為中西部地區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1萬多人。
如今,中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初步形成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二三級醫院聯動、中西醫并重、公立與非公立醫療機構并存的格局。全國基本實現了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縣縣有達標醫院、社區有衛生服務站的目標,一個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醫保體系初步形成
中國面向全民的基本醫保制度從無到有,從試點到全面鋪開,從保基本到治大病,為近13億人民構建了抵御疾病經濟風險的安全屏障。
2003年,中國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這是中國農村衛生改革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有效減輕了農民經濟負擔,使越來越多的人擺脫了“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困境。
2007年,國家又啟動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試點,保障范圍面向未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中小學生、少年兒童和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保障重點是住院和門診大病等醫療支出。
2009年3月,《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及近期重點實施方案出臺,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全面深化醫改。經過3年努力,以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為主體,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為兜底,商業健康保險及其他多種形式醫療保險為補充的中國特色醫保制度體系初步形成。
截至2011年,中國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參保人數超過13億,覆蓋率達到95%以上。此外,有近30萬包括患有兒童白血病、兒童先心病、終末期腎病等8種重大疾病的患者享受到補償,實際補償平均達65%。2012年,中國又將肺癌、食道癌、胃癌等12種常見多發大病納入農村重大疾病保障試點范圍,費用報銷比例最高可達90%。
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
2010年11月,在總結地方基本藥物招標采購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國家出臺了《建立和規范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藥物采購機制的指導意見》。從全國范圍看,到2011年7月底就提前實現了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在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的全覆蓋,其中上海、重慶、云南、西藏等10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覆蓋到村——這標志著基層醫療機構幾十年“以藥補醫”歷史的結束。
基本藥物制度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全面實施,大幅降低了基層群眾的用藥負擔,并逐步規范了基層醫務人員的用藥行為。根據國務院醫改辦的統計,按照新辦法實施招標采購和取消藥品加成,基本藥物價格比制度實施前平均降幅30%左右。與此同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政府投入和醫保支付等為主的補償渠道初步形成,開始運行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