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彥涵 趙瓊
摘要:廣播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具有其他任何媒體包括新媒體都不具備的獨家優勢。云南電臺新聞廣播新聞+談話的類型化廣播節目,以靈活的節目構架、臺網互動的模式,為突發事件報道提供了廣闊、權威的節目平臺,并提高了采編播隊伍綜合素質,有利于打造特色鮮明的強勢廣播媒體。
關鍵詞:類型化突發事件報道權威新聞+談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對突發事件的概念給出了如下定義: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由于突發事件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因此更容易吸引受眾的注意,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媒體及時、客觀報道,做深、做透突發事件,是取得受眾信任的關鍵。成功的突發事件報道是培育和增強媒體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并將對媒體的公信力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廣播媒介傳播的特殊性,決定了廣播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具有其他任何媒體包括新媒體都不具備的獨家優勢,成熟的傳播技術、便利的傳播手段、可移動的傳播方式,保障了廣播信號的廣地域覆蓋和在惡劣條件下的不中斷播出。所以建立統一聯動、安全可靠的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已經列入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
一、新聞+談話的節目結構成為突發事件報道平臺
云南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廣播從2010年9月6日起,對原有的新聞節目進行大幅度調整,進行了“新聞+談話”的類型化改版設計,主打“云廣”品牌,以半個小時為一個單元,設計完成了全天19檔“云廣新聞”新聞時鐘式節目及新聞談話節目。兩年多的運行證明,“新聞+談話”的類型化廣播節目,是突發事件報道的最佳平臺。
1.靈活的節目構架,為突發事件報道提供廣闊的節目平臺
實行“新聞+談話”類型化改版后,新聞廣播對原有的新聞節目進行了全新的設計,全天19檔新聞時鐘式節目,從早晨7點開始一直持續到22點30分。
新聞節目設置:云廣新聞(全天18檔)時鐘式,30分鐘為一個節目單元。
談話節目設置:《云廣新聞訪談——百姓與社會》《云廣金色熱線》。
同時對各檔新聞時鐘式節目的內容設計進行了調整,每檔新聞節目單元里提要新聞的更新率為60%,稿件更新率為50%。普通稿件的字數嚴格控制在240字以內,播報時間控制在每條40秒。參考正在建設的全媒體采編平臺的運作流程,對節目的采編播流程進行了改造,對崗位設置和人員配置進行了調整。采取了更加高效率的“主播制”編播方式,強化節目監制層面的統籌、策劃、聯絡能力,統籌記者采訪稿源,加強編輯,提高編稿和分類效率,對來自不同信息平臺的咨詢和新聞實時進行分類改寫和類型化拆分,實現常態化的“進行時式”編稿。取消原來由編輯組稿時的最后截稿時間,通過不間斷的編輯生產流程,增加稿源,提高稿件的時效性。每組節目的組稿工作由新聞主播在節目監制的指導下進行,在保證重點新聞和提要新聞播出的前提下,實時采用最新的稿件,保證稿件的時效性,強化新聞主播對新聞內容的把控。
充足的新聞節目時間,靈活的節目架構,強大的采編播隊伍,給突發事件的報道提供了廣闊的節目平臺,可以在任意的節目時段展開突發事件報道,實時插播板塊化組合的記者連線報道、現場新聞訪談、權威信息播報。時鐘式的板塊化節目架構,也讓新聞廣播對突發事件的報道可以時刻保持進行式的播報,通過對錄音、記者連線、現場訪談等進行有機的組合,實現對突發事件從線性的進程式報道拓展為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度立體式報道。
例如,2011年3月中旬受日本大地震核泄漏影響,各地發生食鹽搶購潮。云南電臺新聞廣播從3月17日早間開始,對昆明、楚雄、玉溪、昭通、曲靖、紅河等州市的食鹽市場供應情況進行了報道,同時聯系省發改委、省工信委、省鹽業公司的多家單位,及時發布了云南省加大食鹽生產、調運力度,確保食鹽市場穩定供應的一系列權威報道,邀請醫療專家在訪談節目對核輻射知識進行解讀,引導消費者科學健康地生活。通過廣播快捷互動的輿論引導方式,有效緩解了公眾對“食鹽短缺”的焦慮情緒。
2.臺網互動,拓展突發事件報道的空間
隨著云南電臺類型化改革的全面推進,臺網互動、背包記者(背包客本是自助旅行者的代名詞,現多用背包記者形容遇到突發事件即打起背包到現場的記者)培養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作為全臺首批配備多媒體采訪裝備的頻率,新聞廣播也把對背包記者的培養鍛煉與突發事件報道有機結合起來,對臺網互動戰略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2010年云南曲靖市馬龍縣遭受特大暴雨襲擊,新聞廣播馬上派出新配備的背包記者趕赴災區一線,采訪組充分發揮背包記者的優勢,通過良好的團隊合作,在曲靖電臺和云南廣播網的共同配合下,一改以往傳統的廣播采訪方式,不僅及時地通過直播連線向云南電臺新聞廣播、交通廣播等頻率發回災區的最新消息,還采取臺網互動的方式,第一時間用錄音、文字、圖片等信息豐富了馬龍災區采訪的報道內容。
在馬龍暴雨災害采訪過程中,由于采取了臺網互動配合的報道方式,一線采訪組在采制廣播消息、錄音報道、特寫的同時,拍攝了大量的新聞圖片,在云南廣播網上及時刊發了“馬龍發生特大暴雨災害,云南臺記者趕赴現場報道”“馬龍縣特大暴雨造成的城區淹水目前已經消退”“馬龍重災區群眾生活逐步恢復正常”“廣播成為馬龍重災區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臺網互動——云南電臺背包記者實戰馬龍災區”等5組網絡專題報道,播發了42條圖片新聞,圖文并茂,生動全面,實現了全方位、多媒體報道馬龍縣災情和抗災救援工作。
在隨后的“巧家泥石流災害”、“貢山泥石流災害”、“保山泥石流災害”、“盈江310地震”、“師宗礦難”、“安寧山火”等突發事件的采訪報道過程中,新聞廣播的背包記者都充分發揮了全能采訪優勢,較好地把采訪報道與臺網互動有機結合,極大豐富了新聞廣播突發事件的報道平臺和報道手段。
在臺網互動的實踐過程中,新聞廣播新聞滾動編播室充分發揮了媒體指揮中心的作用,無論是新聞節目、訪談節目還是網站報道,都可以通過新聞滾動編播室實現新聞資源的整合與充分利用,為稿件的拆分、多平臺發布、多欄目利用提供了可能。
3.促進采編播隊伍綜合素質提高
一個具有凝聚力、執行力和創新力的團隊,是新聞廣播改版成功以及繼續推進改版的基礎。“新聞+談話”類節目需要采編播各個崗位的全力配合,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才能完成好突發事件報道各個環節的工作。
突發事件的報道對新聞廣播采編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承擔采訪工作的記者要能夠熟練使用多媒體采訪工具,一次采集多種形態、內容豐富的新聞素材,并進行“粗加工”;承擔“精加工”工作的編輯則需要根據節目的需求,對素材進行差異化的編輯和制作,對新聞資源進行改寫和拆分;作為播出“終端”的新聞主播,則需要從原有播音員“讀新聞”、主持人“說新聞”,轉變為“用新聞”。
2011年“3·10”盈江地震發生后,云南電臺新聞廣播前方采訪組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災區一線,后方直播組及時聯絡省民政廳、德宏州、盈江縣的相關部門適時進行直播連線和新聞訪談,及時插播與抗震救災有關的相關信息和防震減災知識,制作了“3·10”盈江地震特別節目的宣傳片花和公益廣告滾動播放。
二、打造特色鮮明的強勢廣播媒體
在進行類型化改革以前,云南電臺新聞廣播的節目主要以新聞和綜合性節目為主,內容大而全,沒有充分發揮廣播新聞的優勢。同時,新聞節目時間相對固定,而且大量以錄播節目為主,經常是與報紙和電視同步出新聞,在對突發事件報道的過程中經常“慢一拍”,沒有凸顯廣播新聞及時迅速的特點。隨著生活節奏和工作節奏的加快、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化、網絡的興起和廣泛使用,新聞綜合類的廣播節目對聽眾的吸引力不斷降低,同時采編播隊伍傳統的工作方式也成為提升隊伍素質的一個瓶頸,如主持人缺乏大量直播節目的鍛煉,記者缺乏多場合現場連線采訪的經驗,編輯缺乏對突發事件特別直播節目的組稿編稿實踐等。
在“直擊現場,新聞立臺”理念的指導下,從2004年開始,云南電臺新聞廣播在持續不斷地推進類型化改革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新聞廣播類型化定位的優勢,打造特色鮮明的強勢廣播媒體。
特別是2010年9月進行了“新聞+談話”的類型化改版以來,云南電臺新聞廣播充分利用全天19檔新聞直播節目的平臺,對全省范圍內發生的不同類型的突發事件都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報道。在突發事件報道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廣播的傳播優勢,積極、準確、及時地做好相關的報道工作,采取采編播一體聯動的主動報道模式,目前全頻率的采訪記者都到一線參加過突發事件報道,全部新聞主播都參加過突發事件特別直播節目的播報,全體編輯人員都參加過突發事件報道的稿件編發及特別直播節目的組稿和導播工作。例如對2011年“3·10”盈江地震的報道,新聞廣播就累計派出記者8人,發回文字稿件、錄音稿件、記者連線、深度報道等120多條次,播出現場直播及訪談節目十多期,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及時邀請或者連線地震、建設、氣象、水利、防疫、衛生、武警等系統有關專家學者做客電臺直播間,解讀政策、發布權威信息以及宣傳介紹防災減災、災后自救的常識。這些信息不僅受到了普通聽眾的歡迎,也受到了政府部門的肯定和支持。同時,新聞廣播也形成一批由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和有關專家組成的相對固定的直播訪談嘉賓群,成為云南提高公眾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目前,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云南電臺新聞廣播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突發事件報道的工作流程:1.啟動相應的直播預案。直播內容包括記者現場連線、突發事件進展實時報道、抗災救災工作進展、記者手記、人物特寫、事件特寫、主持人現場、領導批示、各部門工作、現場采訪、新聞訪談、防災減災知識介紹等。2.在事件(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發布權威消息。3.第一時間聯絡事件發生地相關州市電臺、縣廣電局記者,獲取最快的一線消息,在節目中隨時插播記者播報。4.加大相關事件進展、權威公告等信息滾動頻次,及時更新。5.抽調組成應急報道團隊(含記者、編輯、主持人、駕駛員),組成多個報道組。第一組第一時間奔赴現場,第二組跟隨省委、省政府領導趕赴現場,第三、四組跑政府權威部門(地震局、氣象局、專家、醫療衛生、民政救災、物資保障、交通運輸)采訪信息發布,第五組為備用機動。并安排一定規模的預備報道團隊,用以接替第一報道梯隊成員。6.制作統一的應急報道片頭、片花,滾動播出,及時制作相應的公益廣告、防災減災知識宣傳片花、政府權威公告等滾動播出。
應該說,突發事件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支點,媒體自身的表現尤其是新聞報道的質量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受眾注意力的集中度。在日常報道中各家媒體一般都是“你有我有全都有”,新聞報道質量的高低體現得并不十分明顯。當突發事件尤其是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各媒體新聞報道的優劣才會得到充分的展示。此時,競爭力強的媒體會調動一切優勢資源,包括人才優勢、資源優勢、制度優勢等,盡可能地把新聞做足做透,最大限度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在“新聞+談話”的節目平臺支持下,云南電臺新聞廣播在突發事件的報道過程中有機整合了采編播資源,發揮了特長、突出了現場、凸顯了特色,成了突發事件報道的權威平臺。
(作者單位:云南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廣播)
(本文編輯:寧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