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

198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穆舜英帶領的考古隊在新疆孔雀河下游的鐵板河三角洲的小河墓地附近的一塊墓地中發現了一名中年女子的干尸。小河墓地位于羅布泊地區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約60公里的羅布泊沙漠中,東距樓蘭古城遺址175公里。
樓蘭美女是歐洲人?
經過科學鑒定,這名女子死亡時.約45歲,生前身高1.57米,出土時重10.1千克,血型為O型,出土時她仰臥在一座典型風蝕沙質土臺中,墓穴頂部覆蓋樹枝、蘆葦、墓穴內側有羊角、草簍等。
古尸身著粗質毛織物和羊皮,足蹬粗線縫制的毛皮靴。發長一尺有余,呈黃棕色,卷壓在尖頂氈帽內,帽插數支羽翎,膚色紅褐,皮膚富有彈性,眼大窩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翹,具有鮮明的歐洲人種特征。
2005年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刑事相貌專家、痕跡考古學家趙成文根據樓蘭美女的實物和圖片資料,將樓蘭美女的顱骨X光片掃描進電腦,根據繪畫中的“三庭五眼”理論,用4橫5縱的9條直線確定五官位置和大小,同時參考出土時為樓蘭美女尸體拍攝的照片,將相關信息輸入“警星cck-3型人像模擬組合系統”內,再按照人體解剖學和人類學原理,從這個系統的部件庫中尋找與樓蘭美女顱骨相匹配的五官部件,復原了樓蘭美女。
這位美女眼睛深凹而且有神,大眼睛,高鼻梁,鼻尖而翹,薄薄的紅唇,下頦較尖,顴骨略高。趙成文把美女的氈帽改成白色羊絨帽,帽上插有3根雁翎,頭發棕紅色,并增加了長度。美女身著粗線混紡上衣,側身姿勢,略左側,與右側頭發呼應。
根據出土時的原貌圖和專家的復原圖,專業人員普遍認為,樓蘭美女是歐洲人。但是,這一結論也一直受到質疑,因為樓蘭美女的身份還缺少另外一些重要證據的支持,其中基因的證據至關重要,但卻一直缺如。
現在,吉林大學邊疆考古中心考古DNA實驗室、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復旦大學和美國賓州大學的國際研究小組對小河墓地群獲取的人類DNA的分析發現,新疆的古人類群體——包括樓蘭美女在內的“樓蘭人”屬于東亞人群(黃種人)和歐洲人群(白種人)的混合體。
中美國際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認為,對過去在小河墓地發掘的部分干尸進行的外表形態觀察發現,他們有亞麻色頭發和眼睫毛,這是古代歐洲人種的一些特點,因此,也把樓蘭美女認定為歐洲人種。但DNA分析的結果卻要復雜得多。中美研究小組花了整整4年時間,從小河墓地第5層選取30個個體進行線粒體DNA分析,最后成功獲取了21個個體(有男有女)的基因型。其中15個基因型屬東部歐亞譜系,6個屬西部歐亞譜系。研究人員據此得出結論,小河早期人群是一個東西方人種的混合人群。
小河早期人群距今約4000年,這些“樓蘭人”中絕大部分線粒體單倍體呈現C型,具備東亞人群特征;同時,他們也具有歐洲人群DNA特征。此外,研究人員還在小河墓地遺址南邊發現的距今2500年~3000年的墓地中,發現和解讀了52個古尸樣本中的35個DNA樣本,其中含有C型線粒體,而C型線粒體是東亞人的專有屬性。同時,在18具男尸的Y染色體中發現了R1a1a基因型,這個基因型是中亞土著人類型。因此,從基因型來看,樓蘭人兼具東亞、中亞人和歐洲人的特征。
這也證明,在2500年~4000年前的新疆古代居民是東西歐亞大陸人群的混合人群,東西方交流最遲在那時起就已開始,而新疆人4000年前就已具有東亞人的特征了。盡管以前出土的樓蘭美女從外貌到容貌復原圖顯示,其面部特征為標準的西方美女,但DNA檢測卻揭示出她身上有明顯的東方遺傳特征,尤其是C型線粒體記錄了他們是來源于東方。
樓蘭是如何滅絕的?
不過,也有研究人員認為,新疆古代居民和現在的新疆少數民族并不是同一人種。現代的我國新疆少數民族,如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等都是遷徙而來,而新疆古代居民到底去了哪里至今仍是個謎,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來解密。而且,由于基因檢測數據需進一步核實,現在要對樓蘭美女的身世下一個確切判斷還不可能。
但是,分子遺傳學的研究表明,小河早期人群在遷入塔里木盆地之前就已經發生了基因混合,在羅布泊定居后,由于外來人群的不斷融入,原有人群的遺傳結構也發生了改變。過去學術界的普遍觀點是,東西方交流起源于漢代張騫打通的“絲綢之路”,歐亞大草原上是白種人先進來,很晚的時候黃種人才進去。但現在,對樓蘭美女和樓蘭人基因研究的發現證明,東西方人的基因交流至少要往前推移2000年。樓蘭美女和樓蘭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屬于東亞人群(黃種人)和歐洲人群(白種人)的混合體,這也說明東西方人類文化交流可上溯至4000年前。
后來,曾經顯赫一時的樓蘭人和樓蘭美女與樓蘭古國一起消失在大漠黃沙中,樓蘭古國和樓蘭人的消失也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對此研究人員也有多種推論,但既無傾向性結論,也更不可能有定論。
根據有關學者考證,樓蘭人和樓蘭美女的消失有6種原因。
第一種說法是,樓蘭消失于戰爭。公元5世紀后,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后被遺棄。
第二種說法是,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 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的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游移有直接關系。
第三種說法是,樓蘭衰敗于干旱、缺水、生態惡化,上游河水被截斷后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第四種說法是,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后,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古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第五種說法是,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第六種說法是,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幸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責任編輯】張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