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默
如今亞洲有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但現代人如何在亞洲大陸出現?他們又是如何進化的?科學界對此還知之甚少。最近,馬鹿洞人的發現引起考古界的關注。“馬鹿洞人”是此前從未發現的新人種,他們生活在距今1.45萬年~1.15萬年前的東亞大陸,直到1.1萬年前冰期結束才消亡。那么,1萬多年前活躍在西南地區的“馬鹿洞人”與現代人有何不同?它的發現有何意義?
鏈接1:
馬鹿洞人的發現
1979年,一名中國地理學家在廣西隆林的一個洞穴中發現了一具古人類骨架化石。1989年,中國人類學家在云南蒙自的一個洞穴中又發現3具古人類化石。不過,一直到2008年,才開始由中國和澳大利亞的數個研究機構共同開始對這4具古人類化石展開研究。研究者將在這兩處洞穴發現的人類命名為“馬鹿洞人”,之所以有此稱呼,是因為研究者發現這些古人類以已經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馬鹿為食,所以稱之為“馬鹿洞人”。在西方媒體的報道中,也稱其為“紅鹿洞人”。
“馬鹿洞人”比同時期人落后
頭骨扁圓形、眉骨突出、臉形短而平、鼻子寬大,沒有現代人的下巴,還有巨大的臼齒,這是關于“馬鹿洞人”的描述。“馬鹿洞人”所處的年代正是人類從狩獵采集時代向農業時代過渡階段。馬鹿洞人屬于當時人群中的少數民族,這個距今1萬多年前的“馬鹿洞人”,卻有10萬年以上人類的特征,這是很少見的。在這一新發現之前,大家曾以為現代人,即智人,獨占東亞大陸,沒想到曾有其他和現代人不同的人種也曾生活在這片大陸之上,只是其血脈卻因種種原因消失于無形。如今,考古人類學家把這些在人類歷史上“失蹤”的人群重新置于時間的坐標之上。
鏈接2:
三種人群特征對比
早期智人特征:
以馬壩人為例。頭骨呈卵圓形,額骨右側的顴突保存,眉脊的外側下延,顴骨也較前突,鼻骨較寬,鼻梁側面觀稍呈凹形。其顏面上部相當扁平。顱頂正中有類似矢狀脊的結構,屬高眶型。
晚期智人特征:
以柳江人為例。眼眶寬闊而低矮,鼻短而寬。頭骨屬中頭型。顴骨較大而前突。犬齒窩不明顯。
“馬鹿洞人”特征:
沒有現代人的下巴,有巨大的臼齒。眉脊粗壯,十分醒目,而左右眉脊間呈波狀;眉額溝顯著,在眉脊與額骨間,形成一條橫向凹寬的溝;頭骨較厚,最厚處為7毫米。
馬鹿洞人為何會保留古老的特征呢?據專家分析,這可能與云南本身的環境、溫度、潮濕、海拔關系密切,使得具有古老特征的人類進化得慢一些。這個被稱為“古老物種的避難所、新物種的起源地”的云南,成為不同人群遷移的相對集中的通道,其他地方無法生存的物種卻能在此地生存。
鏈接3:
云南成為古人類的避難所
云南地處青藏高原隆起并被三江長期切割形成的地理屏障,成為古人類南北遷移相對集中的主要通道,加之地理環境的多樣性,云南自然地成為古人類在受全球地理氣候變遷影響而遷徙的過程中,更能抵御惡劣自然環境、適宜生存的古人類“避難所”。如在這里曾發現了“元謀人”、“祿豐古猿”、“馬鹿洞人”……
東亞最“年輕”的古人類
此前,人們對人類在亞洲的進化歷史所知甚少,因為亞洲古人類化石較為缺乏,已發現的化石也有很多搞不清楚年代,所以之前的人類起源研究主要關注歐洲和非洲。馬鹿洞人的發現則顯示出人類于冰期末期在亞洲的進化歷史是多么復雜,又是多么有趣。
馬鹿洞人是迄今為止東亞大陸發現的最“年輕”人類,也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年代最近的在解剖結構不吻合現代人類特征的人群。此前,除了我們的祖先“智人”外,東亞大陸還沒有發現其他距今10萬年以內的古人類化石。以前的證據顯示,第一批現代人類抵達東亞之前,這個區域可能沒有人類居住,但“馬鹿洞人”的發現可能會使人們重新認識人類在亞洲的演化。專家表示,“馬鹿洞人”種群是對亞洲早期人類生存狀況的“驚人揭示”。人類進化史上,曾有多個人群生活在這個區域,也許代表著不同的進化線。比如馬鹿洞人,他們最早也許來自非洲,卻未能在東亞地區繁衍下去。曾生活在印尼佛羅勒斯島上的佛羅勒斯人也是一種史前人類,其主要特征是體型小、大腦小,因此也被叫作“哈比人”,這個人群在約1.2萬年前滅絕。與馬鹿洞人、哈比人同時生活在亞洲的,還有從東北亞一直到澳大利亞廣泛分布的現代人的祖先。距今1萬多年的“馬鹿洞人”兼具遠古人類和現代人類的某些特征及亞非歐人群交融的特征,說明人類并不是在某一地區單獨起源的,而是在不斷遷徙、交融中演進的。
馬鹿洞人消失之謎
關于馬鹿洞人為何未能在東亞大陸延續下去,目前仍是一個謎。專家推測:這可能與他們的飲食習慣有關。
馬鹿洞人在冰期最惡劣的寒冷氣候階段存活了下來,當氣候變得較為溫暖時,他們也是存在的。但我們也知道,就在這個時期,全球范圍內,一些直到冰期結束時仍然存活的大型哺乳動物滅絕了。在馬鹿洞,我們發現了一些巨型馬鹿幼崽的骨頭化石,它們也是在這個時期滅絕的,馬鹿洞人曾以這些馬鹿為食,也許他們就是隨著這種巨型陸地動物的滅絕而滅絕的。這個時期,生活在中國南方的現代人類在行為上有一個主要的轉變,那就是他們開始制造陶器用來儲存食物,以及開始收集野生的稻米,這標志著現代人類向成熟農耕文明邁進了第一步。馬鹿洞人曾和這些前農業時期的現代人類共同分享過東亞大陸同一歷史時期的風景。專家認為,馬鹿洞人的消失也許與他們無力和這些早期的農民在食物及其他資源上展開競爭有關。
此外,一個已被科學界認可的事實是,1.1萬年前,也就是馬鹿洞人在地球上消失前,具有現代人外貌的人種和他們同時生活在亞洲東部和南部,但他們彼此間也許是隔離的,從這種隔離可推測他們沒有進行異種交配,或者即使有,也是以非常有限的方式在進行的。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