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國 文言
蒼翠山隘間,牛兒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吃著草料。
不遠處,為牛兒設置的運動場、按摩棒,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潔凈。
坐落在豐都縣高家鎮的恒都公司肉牛養殖場,是國內最大的肉牛養殖場。
而在縣城另一端的中國(重慶)肉牛電子交易中心,屏幕上正不停地閃爍著肉牛報單情況——通過線上交易,山隘間的牛兒已遠銷全國各地。
“托牛所”
2009年的一個夏夜,臭氣在牛圈蒸騰。
何家華抓起一把草料,撒進食槽,三頭牛兒齊擠過來。
這是一天來牛兒第一頓進食。
“家里只有我們老兩口,種地、喂牛,還要看孫子。”何家華說。
于是,三頭牛兒進食只能“湊頓頓”,農忙時節,更是有了上頓沒了下頓。
“牛兒太瘦,賣不起錢啊。”何家華眨巴著眼睛。
此時,重慶恒都食品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剛泉也在犯愁,“我們公司正遭遇規模瓶頸”。
一天,朱剛泉和豐都縣畜牧局局長楊樹舟閑聊。
“規模上不去啊?”朱剛泉訴苦。
“為什么上不去?”楊樹舟問。
“農戶不愿意養。養肉牛,對場地、防疫等方面要求很高。”
“就是啊,一般農戶哪敢養。”
“那怎么辦?”
“從降低養殖門檻入手。”楊樹舟支招。
在朱剛泉和楊樹舟共同琢磨下,一個創意誕生了——辦“托牛所”。
“你們把牛買來后,交由‘托牛所統一管養,銷售后按比例和企業分紅。”朱剛泉對農戶說。
晚上,何家華開始算賬。
“三頭牛,每頭重250公斤,交給‘托牛所喂養,半年后出欄,每頭重500公斤,按市價每公斤20元計算,由養殖場收購,可賣3萬元。扣除買牛和飼料費用,利潤為6500元。”
何家華笑瞇了眼:“按協議,分紅60%,也就是說,我不動一根指頭,就可以分到近4000元錢。”
第二天,天一亮,何家華牽著三頭牛兒,就往“托牛所”趕。
“托牛所”就此一炮而紅。
“將這種模式推廣到全縣。”這一創舉讓前來調研的豐都縣委書記羅建極和縣長黃長武大加贊賞。
于是,100多個“托牛所”應運而生。
“借母還犢”
兩間土房,梁木長滿苔蘚。
土房里,只有桌椅和床。
烏羊壩村村民王達英的家還繚繞在霧氣中,村干部就上門了。
“恒都公司在搞母牛繁殖項目,你養母牛吧。養母牛有補貼,負責回收牛犢……”
王達英不說話,半晌,指著房子甩出一句話:“一頭母牛要一萬多元,你看看我這房子,我買得起嗎?”
在這個高山村,像王達英這樣貧困的家庭還有不少。
看著村干部沮喪的臉,王達英頓了頓說:“養牛可以,但有個條件。”
“你說!”
“先賒母牛來喂,等母牛養大下崽了,你們再把母牛牽回去。”
“嘿,這倒是個辦法。”一語驚醒夢中人。
“你們還想養殖規模上個檔次不?”村干部找到朱剛泉。
“想啊。”朱剛泉答。
“我們有個辦法。”
“什么辦法?”
“農戶向你們借小母牛去喂養,等小母牛養大下崽后,再把母牛還給你們,但牛崽歸農戶所有。”
“可以啊。”一番沉思后,朱剛泉回答。
于是,針對特困農戶推行的“企業購牛、農戶領養、回收母牛、牛犢歸戶”的母牛領養模式誕生了。
有農戶還不放心:“母牛喂死了怎么辦?”
“每頭母牛都買了保險,若母牛死亡,養殖戶可獲1600元賠償。政府還分別按照每平方米30元和每立方米50元的標準,為散養戶的圈舍、青儲池提供補貼。”村干部答道。
“我領了兩頭小母牛回來喂養。”王達英說,2012年9月,她家的兩頭母牛順利產下了小牛犢。
“明年3月,歸還母牛后,牛犢由恒都公司以保護價回收,至少可獲利6000元以上。”王達英笑著說。
“一頭母牛產兩頭小牛,三年后就可實現存欄量翻番。”朱剛泉也笑了。
交易中心
2012年9月5日,早晨。
數輛滿載牛只的卡車,早早停在中國(重慶)肉牛電子交易中心大門口。
8時30分,交易大廳大門打開。
進入大廳,抬頭就可望見一塊偌大的電子屏幕。
屏幕上,顯示著來自全國的肉牛報單和電子交易情況。牛類品種、性能分類、規格、單價、數量、交易時間和交割地點等交易細節,在不停地更新中。
“全國各地的肉牛交易者,都可以采用網絡進行遠程報價,并通過電子交易中心平臺實現線上交易。”朱剛泉說。
養殖戶們頻點鼠標,忙著網上交易。
約莫半小時后,社壇鎮的李萬福就把五頭牛賣了出去。
“看你偷著樂的樣子,是不是大賺了?”有人問。
“小賺,小賺。”李萬福笑得合不攏嘴。
而去年此時,李萬福卻是一臉愁云。
當時,因為沒有交易中心,農戶對行情兩眼一抹黑,很多肉牛都遭賤賣了。
農戶傷心,朱剛泉著急。
“如何才能在價格戰中占據有利位置?”朱剛泉開始尋思。
一番琢磨后,朱剛泉有了成立肉牛電子交易中心的念頭。
“我想借用現代流通手段將量大質優的豐都肉牛推廣出去。”朱剛泉找到縣領導。
“你這個想法好,我們鼎力支持。”縣領導拍板。
經過一年籌備,占地800余平方米、總投資1000萬元的全國首個肉牛電子交易中心,在豐都縣高家鎮食品工業園內落成。
“買賣雙方只需進行網上注冊,便可以通過這一平臺進行交易。”朱剛泉說,“更重要的是,全國肉牛價格走勢盡在掌握,我們再也不會因信息不對稱,成為價格戰的犧牲品。”
占領信息高地,豐都肉牛賣到了麥德龍、家樂福、沃爾瑪,也賣到了香港。
恒都創新,帶動了豐都8萬農戶養牛30萬頭——豐都因此成為“西南肉牛產業第一縣”。借助公司和農戶的動力,豐都正提速建設“中國肉牛之都”。
感悟
有的干部對上“看天氣”,對下“耍霸氣”,辦公室里“找靈氣”,卻唯獨不到基層群眾中“接地氣”。對群眾中已經創造出的有價值的經驗視而不見,結果成了群眾的“尾巴”,耽誤了產業和經濟的發展。所以,各級黨委、政府要尊重、發揚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破解經濟發展困局,就要堅持走群眾路線,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研究,把群眾的意見要求、創新舉措加以總結提升,形成具有指導意義的措施和方法。
——豐都縣委書記羅建極
尊重、發揚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不等于領導干部就可以袖手旁觀,當“甩手掌柜”。應該看到,領導干部責任依然重大,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積極支持群眾的創造,參與群眾的創造,及時學習、總結、宣傳和推廣群眾創造的好經驗;要凝聚智慧合力,動員和組織廣大群眾繼續解放思想,為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獻計獻策;要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獎勵創新,讓一切創新的激情充分迸發,形成人人競相創新、全民共謀創新的社會氛圍。
——秀山縣縣長王杰
尊重和發揚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切實維護群眾的意愿和創造。要鼓勵群眾圍繞市第四次黨代會提出的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大膽實踐,并及時總結和推廣他們創造的新鮮經驗。要大力支持群眾按照自愿、民主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組織,積極引導工商業資本、民間資本、外資投向農業和農村,促進農村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
——重慶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城建處處長趙仁勇
所謂首創,就是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它在面世伊始,也許不打眼、不那么循規蹈矩。這個時候,黨委、政府應給予呵護,切忌以專家和權威自居,匆忙地給出否定的答案;切忌以某些條條框框為依據,粗暴地將它一棍子打死。
——萬州區鐵峰鄉桐元村黨支部書記謝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