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健
早晨,張振群捧著鏡子,坐在床邊。
鏡中人,容顏不再,白發如霜。
“我真的老了。”張振群努努嘴——她已經86歲了。
“婆婆,你精神還是那么好哦。”秦峽輕輕梳理老人的銀發。
秦峽是渝中區南紀門街道響水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主任,而張振群則是入住中心的老人。
“有你當我‘女兒,好喲。”張振群想起了去世的大兒子。
2012年9月20日,響水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一天就從這段對話開始。
養老之困
屋子大門一合上,張振群的淚就滑落下來。
整個2010年,張振群都活在悲傷里。
老伴去世得早,她一直跟著大兒子生活,住在響水橋社區。
可造化弄人,大兒子不幸離世。她只能跟大兒媳婦相依為命,將孫女撫養成人。可媳婦要上班、孫女要上學。白天,兩人一走,家里就只剩張振群一個人。
“除了抱著兒子的照片哭,我不曉得能做什么了。”張振群眼淚汪汪。
在響水橋社區,像張振群這樣的老人還有很多。響水橋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有1200多人,其中多數是獨居老人。
“張振群”們的煩惱,也是社區黨委書記趙川的苦惱——社區居民的養老問題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
響水橋社區開始搞一些嘗試,比如給每個獨居老人安裝“愛心門鈴”。獨居老人一旦有需要,就可按門鈴,社區干部就上門服務。
然而,“愛心門鈴”很快就讓社區干部們累趴下了。
“我干不了這活。”有的社區干部退縮了。
“這門鈴不管用啊,我按了半天,社區干部才到。”有獨居老人投訴。
老人們居住分散,而社區干部不足,所以“愛心門鈴”陷入兩邊不討好的境遇。
趙川很沮喪。
“日間托老”
趙川勸一些獨居老人到養老機構養老。
“我堅決不去養老院。”曹光化斬釘截鐵地說。
早在2008年,曹光化就對全市的養老機構進行了一次考察。
“這個是私立養老院,毗鄰溫泉區,價格太貴。”
“這個是公立養老院,等床位要排幾個月的隊。”
“這個養老院,伙食太差了。”
…………
曹光化是長江重慶航道管理處的退休職工,退休工資比較豐裕。“人老了,特別怕孤獨。”2008年,老伴去世后,曹光化一個人住在響水橋社區。
住在江北的女兒,要接他過去同住,老曹拒絕了。
“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舍不得離開啊。”老曹說。
老曹的話,代表了很多社區老人的心愿——“不出社區,便能養老”。
一番謀劃后,響水橋社區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開通了“日間托老”服務。
中心提供兩種養老模式。一是“全托”,每個月繳納850元—1500元不等,吃住在中心;二是“半托”,老人住在自己家里,但白天活動和吃飯在中心。
“這個中心靠譜嗎?”帶著疑問,曹光化開始了考察。
從家里出門,走了幾百米,曹光化就來到社區日間照料中心。700多平方米的中心,裝潢雖不豪華,但廚房、餐廳、閱覽室、活動室、臥室,一應俱全。
“我就在社區養老了。”曹光化當即選擇了“半托”。
張振群則選擇了“全托”,住進了中心。
“每個月只需要850元,包吃包住,還有人服侍我。”張振群樂呵了。
老人們親切地稱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為社區“托老所”。
愛心衛隊
“奉勸日本政府懸崖勒馬。”張振群放下報紙,嚴肅地說。
“對啊,日本‘購島是與人類正義為敵。”曹光化附和道。
…………
2012年9月20日上午,“托老所”閱覽室里,張振群和曹光化邊讀報,邊討論時事新聞。
每天早上7點鐘,曹光化都會準時來到“托老所”。
“和大家一起讀報、聊天、下棋……”老曹眉梢微微朝上,“多有意思的。”
就在張振群和老曹熱烈討論之際,廚房里,廚娘李華英開始忙碌起來。
她把洗凈切塊的冬瓜放在一邊,然后把洗凈的排骨放入沸水中,焯去腥味和血水——她正在做排骨冬瓜湯。
這天的午飯,李華英為老人們準備了三菜一湯——老人們只需要付七元錢。
“對于獨居老人來說,吃是大問題。”曹光化說,“‘托老所的飯菜,我很放心。”
大門旁的墻上,張貼著這一周的飲食安排。
周一吃什么,周二吃什么……每天的菜品都有四五樣,以清淡為主。
上午11點15分,所有飯菜都已做好。
李華英打包了一份飯菜,走出門去。
天,下著毛毛細雨,有了幾分涼意。李華英把飯盒捂在懷里,生怕飯菜著涼。
拐過一個巷口,她走進一棟居民老樓,敲響一扇簡陋的木門:“趙,是我,小李。”
門縫里,露出一張布滿皺紋的臉。
“幺兒來了。”80多歲的趙克芳,患有帕金森病,長期獨居,她總把李華英誤認為是自己的女兒。
走進2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李華英把飯盒放好,攙扶趙克芳坐下,然后給老人喂飯。
針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托老所”開通了“愛心送飯”服務。
社區聯動
“楊醫生,你說我的血壓有問題嗎?”
“楊醫生,我最近老睡不著,怎么回事?”
“楊醫生,最近,我咋沒胃口呢。”
…………
2012年9月初的一天,楊紅一到響水橋社區,就享受到了“明星待遇”。“托老所”的老人,圍在楊紅身邊,提出各種疑問。
楊紅是名資深全科大夫,同時也是南紀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她每個月都要來這個社區“托老所”幾次,給老人們做常規檢查。
張振群走到楊紅跟前:“楊醫生,我身體怎么樣?”
楊紅從檔案盒里拿出張振群的體檢報告,認真看了看。“婆婆,你各個指標都挺正常的。”楊紅說,“保持心理平和,飲食清淡就好。”
為了照顧好老人們的身體,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姻”。
“我們按照每人178元的標準,免費為每個6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體檢服務。”楊紅說。
每個月,衛生服務中心都會派人到“托老所”,給老人做常規檢查。
不僅如此,社區還為張振群免費配備了“愛心手機”。
與一般的手機不同,“愛心手機”安置了“醫療急救快捷鍵”。遇到緊急情況,一按快捷鍵,就會自動撥通醫療機構的電話。
“社區對我硬是好哦。”張振群總喜歡抓住來訪客人的手,說著社區的好,“像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