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睿
2009年臘月的一天,寒風夾著冷雨,浸淫著忠縣新立鎮的連綿群山。
雙柏村三組,66歲的黃家文佝僂著背,斜坐在一條長凳上,渾濁的雙目有些失神。
旁邊,他的老伴拿著臉盆,接著從屋頂漏下的雨水。
滴答、滴答、滴答……
臉盆里很快就接滿了水。
望著在風雨中顫抖的屋子,黃家文動了動嘴唇,卻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多年前,黃家文外出務工時傷了骨頭,腰部落下殘疾。為了贍養他和老伴,兩個女兒也外出務工,卻相繼遭遇不幸。
從此,黃家文和體弱多病的老伴成了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撫養義務人的“三無”老人。
新年快到了,老黃家年久失修的房子漏雨了,老人卻拿不出修理費。
望著一貧如洗的家,兩位老人紅了眼眶。
“服務短板”
幾個月后,春花遍地。
黃家文的院子里,來了一群貴客——縣幫扶集團和鎮上的干部們。
2010年,忠縣建立了28個幫扶集團,整合全縣各部門、企業和事業單位,對口幫扶全縣各個鄉鎮。
這天,新立鎮幫扶集團領導正在走訪當地困難群眾。
“黃老爹身世坎坷,家里生活很困難。”時任鎮黨委書記李彬走在隊伍前面,一邊走一邊介紹。
李彬身后,站著身材瘦削、語速很快的鎮人大主席楊利娟。
一群人在小院里圍坐一圈,對著黃家文噓寒問暖。
“鎮上給我辦了民政救助,可我家還是差一些應急錢。比方說,現在我家房子漏了,卻沒錢修……”
黃家文顫抖的聲音,揪緊了干部們的心。
在全鎮走訪了一圈,他們的心更緊了——在全鎮近三萬人口中,和黃家文一樣的“三無”老人有數百人,再加上其他一些特困群眾,有近千人。
“他們大多依靠民政救助生活,只能勉強維持溫飽。”楊利娟說,“可是,這種溫飽狀態卻很脆弱。”
“脆弱”源自一些緊迫情況——作為特困人群,這些群眾幾乎沒有任何應急儲蓄。一旦遇到生病、修房、重大災害等應急支出,他們就會陷入困境。
楊利娟說,由于應急支出具有不定時性和緊迫性,傳統民政救助往往力不從心。
這就是基層社會服務的全國性難題——如何為特困人群提供應急性幫扶?
在2010年剩下的時間里,新立鎮的干部們開始尋找解題之道。
“集資助困”
2012年7月1日,新立鎮黨政中心六樓,新立鎮慶祝“七一”的重要活動——親民基金愛心募捐正在進行。
募捐箱前,全鎮所有干部排著隊,一一上前。
新任鎮黨委書記胡剛走上前,摸出200元。
楊利娟跟上來,拿出200元。
在募捐箱前走了一圈,干部們捐出13000多元錢。
這項募捐,就是新立鎮的解題答案。
2010年,針對特困群眾應急救助難題,當地鎮、村兩級干部進行廣泛調研后,推出一種全新的救助模式:通過愛心募捐,建立一項非營利性公益基金,專攻特困群眾應急救助。
這個設想得到了縣幫扶集團的大力支持。
大家一合計,將這個公益基金命名為親民基金。
隨后幾個月,新立鎮爭取到民政啟動資金5000元,幫扶集團成員單位及個人也慷慨解囊,募集善款上萬元。
這些錢被存入專門賬戶,分發到全鎮17個村和兩個居委會,成為全鎮近千名特困群眾的救急錢。
黃家文很快就從中受益。
2012年4月的一天,雙柏村三組。
“黃老爹,我們來給你修房子了!”
一邁進黃家大門,楊利娟就和“村官”們吆喝開了。
黃家文趕緊出門迎接。
“這是親民基金資助的4000元錢。”楊利娟笑著遞上一個信封,“給你修房子用的!”
黃家文愣了一下,將手在衣服上擦了又擦,接過錢,又使勁捏了捏。
老人突然笑了。
親民基金的一次性臨時救助,解了黃家文的燃眉之急。
“親民基金主要分為兩種救助形式。”楊利娟說,一是逢年過節時,由鎮村干部向特困群眾發放慰問金和生活用品;二是當地群眾遇到困境時,向村支“兩委”提出書面申請。經過村委會、鎮政府審核后,就能得到一次性臨時救助。
親民基金誕生后,很快就成了當地特困群眾的“及時雨”。
在白馬村一組,84歲的獨身老人劉文成腿腳不方便。以前,他必須到200米外的古井挑水,常會摔傷。村干部申請親民基金,為他安裝了自來水管。
在白馬村四組,60歲村民謝術偉住在危房里,且長期將柴禾堆積在室內,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村干部申請親民基金,為他新建了一間柴房。
在雙柏村四組,72歲村民陳世權智力殘疾,妻子又患有小兒麻痹癥。他家木樓梯壞了,老人因此多次摔傷。村干部申請親民基金,為他家修了水泥樓梯。
…………
“三位一體”
夜深了,彭德權卻怎么也睡不著。
他坐在床上,將裝了鋼板的后背輕輕靠在墻上,伸手拿起一張保險合同,摸了又摸。
良久,他抬起頭。
窗外,月明星稀。
在2011年6月的這天深夜,彭德權開心極了。
彭德權的妻子患有間歇性癲癇病,沒有勞動能力。為掙錢,彭德權外出打工,卻不慎摔成重傷,背部永久地固定著鋼板,喪失了勞動能力。
這次變故,讓彭德權一家陷入貧困深淵。
危難之際,親民基金及時伸出援手——得知彭德權的情況后,村干部當即為他購買了一份意外傷害保險,保險金額為48000元。
同時,其他20份保險合同,也送到了具有類似情況的20位特困群眾手中。
至此,親民基金邁出了常態化救助的關鍵一步——通過購買保險,為少數極困群眾構建起“低保保生活、醫保保健康、傷害險保意外”的“三位一體”保障體系。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親民基金形成了常態關懷、應急救助、意外保障三個救助層次。”楊利娟說。
從2010年到今天,新立鎮先后支付親民基金40多萬元,累計幫助特困群眾2000多人次。
而在忠縣,這種救助模式也實現了全覆蓋。
2012年9月25日,雙柏村三組。
中秋佳節將至,楊利娟和村干部再次來到老黃家。
“老黃,祝你們節日快樂。”楊利娟笑著,又拿出一個信封——那是200元節日慰問金。
黃家文開心地接過錢,拉著楊利娟的手。“黨和政府對我好,我們老百姓都記著的!”這句話,黃家文一連說了三遍。
感悟
引導基層和群眾創新公共服務,應該抓住三個關鍵:一是在解決就業壓力上進行創新,二是在解決農村公共服務匱乏上進行創新,三是在解決公共衛生、公共教育、住房難上進行創新。
——酉陽縣委書記陳勇
一項創新,特別是公共服務創新,在最初只具有特殊性,要從特殊性向普遍性轉化,就必須把蘊藏在特殊性中的普遍性找出來,通過歸納、綜合、推理等方面加工,形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成果。這就要求上級部門要具有善于發現挖掘基層創新點的眼光與視野,并及時進行指導、總結、培養。
——涪陵區白濤街道黨工委書記廖傳錦
引導基層和群眾創新公共服務,要堅持改革國有事業機構與發展民營事業法人同步推進。既要注重改革現存的、大量的和龐大的國有事業機構,改革政府對公共服務事業機構的管理方式,打破公共服務的條塊分割,按照區域覆蓋和就近服務的原則,設定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又要大力發展和培育各種適宜民辦的公共服務事業,滿足人們各種個性化的公共服務需要。
——北碚區天生街道奔月路社區黨委書記張永蘭
基層創新公共服務,要找準三大主攻方向:以供給體系為突破口,創新社區公共服務體制。以滿足社區居民需求為前提,創新社區公共服務內容。以提高服務效率為目標,創新社區公共服務組織。
——梁平縣梁山街道石馬山社區黨委書記肖仁美
創新公共服務可推行社區和民間組織自治。政府應通過積極穩妥地發展社區和民間組織,逐步把一些傳統意義上的社會管理職能下放給社區和民間組織承擔。特別是在社會福利領域和社區服務層面,政府不方便或沒有足夠精力和財力做的,可下放給市民、自發組織的社區和民間組織來承擔。
——渝北區回興街道雙湖路社區黨委書記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