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剛靜
“醫生,你一定要救救劉所長!”
“劉所長是我們的恩人!”
“請醫院派最好的醫生給他!”
2009年臘月的一個夜晚,梁平縣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門外,一大群人圍住了醫院領導。
“‘劉所長一住院,就有上千名群眾來看他。”
“這位‘劉所長究竟是啥子人?”
院領導琢磨著,將目光轉向重癥監護室——病床上躺著一個中年男人,黝黑臉、大個子,雙目緊閉,各種醫療導管從他身上延伸出來。
病床邊,醫院服務牌上寫著男人的姓名:“劉培明。”
真情
深夜,北風呼嘯。
梁平縣梁山街道的街巷里行人寥寥。
突然,三個人影轉進一條小巷,疾步前行。
在一棟老式平房前,三個人停住腳步。
“咚、咚、咚。”靜夜里響起敲門聲。
“誰呀?”住戶老李念叨著打開房門。
為首一中年男人,黝黑臉、大個子,面帶微笑。
“我們是街道就業所的,想給你們宣傳一下養老保險的政策……”
“我正想找你們問問呢。”
作為超齡人員,老李正為辦理養老保險犯愁。聽來人這么說,他趕緊將三人請進屋。
在2009年臘月的這天夜晚,黑臉大漢和他的兩位同事為老李詳細講解了縣里辦理超齡人員養老保險、征地農轉非養老保險、醫保擴大覆蓋面和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等幾項惠民政策。
幾天后,老李到街道就業所辦理了養老保險。此時他才知道,那個黑臉大漢叫劉培明,是街道就業所所長。
在這年最寒冷的兩個月里,劉培明和同事天天穿街過巷,為居民逐戶講解政策,確保惠民政策全部落到實處。
“梁山街道是全縣失業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就業社保服務工作量占全縣總量的90%左右。”梁山街道辦事處一位領導說,“這意味著,街道就業所的三個職工,承擔了全縣90%的就業社保服務工作。”
如此高強度的工作,讓街道群眾深受其益——當年,街道社保就業服務全部到位,無一例群眾投訴。
群眾滿意了,劉培明卻住進了醫院——由于長期加班加點,引發了高血壓和胃竇炎。
“劉所長是大好人,大家快去看看他!”
劉培明病倒的消息,在當地群眾中口口相傳。大家自發組織起來,到縣醫院陪護,并到處找關系說情,要求醫院派最好的醫生為劉培明治療。
在劉培明住院的三天三夜里,前往醫院陪護看望的群眾竟達上千人。
“真心付出,群眾就會記住你。”病愈出院后,劉培明得知此事,感慨不已。
那一刻,他覺得多年來的付出是多么值得。
“紅娘”
“勞務輸出是什么?”
“你把我們家男人弄到哪去了?”
“你是不是人販子,說!”
梁平縣錦屏鎮場鎮上,一群農民工家屬圍住劉培明,一個接一個的疑問砸向劉培明。
“勞務輸出就是外出打工掙錢,請大家相信我……”劉培明一遍又一遍地解釋。
這是1983年的一天,19歲的劉培明剛被分配到屏錦鎮就業所,負責勞動服務工作。
“就是給待業群眾當‘紅娘。”上班第一天,領導這么對他說。
當年,隨著東部沿海地區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對勞動力的需求隨之激增。看準這一機會,梁平縣就業部門決定將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組織起來,向東部發達地區輸出。
一到崗,劉培明就開始忙活這件事。
和同事一連忙了好多天,劉培明在全縣首開先河,將當地農民工輸出到北京、深圳等地。
開局順利,但劉培明卻很快感覺到了壓力——當時,由于人們對勞務輸出不了解,農民工外出后又長時間沒有音信,一些農民工家屬就找到他,罵他是“人販子”,甚至有人還動了手。
“紅娘”沒當成,卻成了“人販子”。面對群眾的誤解,劉培明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耐心地向他們講解政策。
一直到幾個月后,外出務工人員掙了錢,寫信給家里報喜,劉培明“人販子”的“罪名”才被洗清。
“小劉,你真是個好‘紅娘。”嘗到甜頭的群眾紛紛找到劉培明,一個勁地表揚他。
從此,劉培明喜歡上了“紅娘”這個稱呼。
親人
1995年初,梁平縣邵新煤礦。
工棚里,礦工們擠在一起,沉沉入夢,可王貴祥卻輾轉難眠。
“我有工作了!”他想著,雙眼熠熠有光。
王貴祥轉過身,看了看身旁——硬板床上,劉培明已經酣然入夢。
在遇到劉培明以前,王貴祥的生活舉步維艱——他無父無母,沒有工作,還要贍養一個殘疾哥哥。
1984年底,劉培明被調到梁山鎮(現梁山街道)就業所。不久,他就聽說了王貴祥的事。
“縣上的國營邵新煤礦在招工。”一天,劉培明找到王貴祥說,“我看你身強體壯,想不想當礦工掙錢?”
“想!可是……”王貴祥喜出望外,卻欲言又止。
劉培明看出了他的心思——礦工必須配備全套生活用品,可王貴祥家里的東西要留給哥哥,另外買又拿不出那么多錢。
“這些錢你拿著。”劉培明從自己錢包里掏出300元錢。
“劉……大哥……”王貴祥眼圈紅了。
劉培明親自把王貴祥送到邵新煤礦,一直陪吃陪睡,直到王貴祥適應了工作崗位,他才回家。
“你哪里是在當‘紅娘,簡直是在‘嫁女兒!”回到家,妻子念叨說。
20多年來,劉培明一直在“嫁女兒”——他先后幫助3000多名待業群眾找到了工作,為群眾提供就業保障服務數萬人次。
撐船人
“老劉,組織上想調你到縣社保局去。”
“讓別人去嘛,我還是喜歡在基層干。”
2010年,劉培明婉言謝絕了組織的提拔。
“我在基層就業所干了20多年,有感情。”他說,“更何況,我正忙著干一件大事。”
劉培明口中的大事,就是探索構建充分就業村(社)的新模式。
“以前,我們大多在進行‘點對點的就業服務。”他說,“如何才能實現‘面對面和‘面對點式就業服務呢?”
2008年開始,劉培明決定解決這個問題。
劉培明長年奔走在培訓機構、用人單位和就業服務對象之間,對當地就業需求、勞動力供給、產業結構等情況了如指掌。
經過縝密調查,劉培明和同事們決定將這些資源集中起來,在街道乃至全縣范圍內統一配置,進而實現區域充分就業。
不久,一個以梁山街道八角村為核心區、輻射整個街道的充分就業村(社區)構建模式建立起來。
在這個模式驅動下,梁山街道就業服務產生了“規模化”效應——今天,梁山街道7個社區、21個村全部創建成為充分就業社區和充分就業村;梁山街道就業服務所完成了全縣1/8人口的就業服務,辦理下崗職工小額擔保貸款量占全縣的70%,辦理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占全縣的85%,累計實現群眾就業近萬人……
“現在,我們街道已經基本實現了就業服務全覆蓋。”劉培明說著,一臉自豪。
當了20多年“就業紅娘”,劉培明樂此不疲。而他的辛勤付出也為他贏得殊榮——2012年8月,由于在就業服務工作上的突出貢獻,劉培明榮獲“全國就業先進工作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