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敬
2012年9月3日,初秋的天空如潑滿青釉。南川賓館的會議室內一片肅穆。
楊洋有些緊張地扯扯衣服下擺,收腹昂頭,走向主席臺。
此前,楊洋是渝中區解放碑街道團工委負責人。如今,他以南川區發改委副主任身份,在“鳳棲金山·智薈南川”引進人才歡迎會上發言。
臺下213名人才中,像楊洋這樣“嫁接”而來的人才不在少數。
轉型之憂
2011年12月12日深夜,萬籟俱寂。
然而,看著案頭上為黨代會準備的調研報告,南川區委書記譚家玲的心卻難以平靜。有件事一直在她腦際翻騰——南川被列入“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這意味著在未來十年的轉型發展期內,每年可獲得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約兩億元,助推地方培育替代產業。
而面對轉型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南川的人才隊伍顯得捉襟見肘。以黨政人才為例,全日制研究生以上學歷者僅28人,如此干部人才隊伍如何助推轉型?
人才匱乏,成為南川轉型發展的最大隱憂。
“缺人才,特別是城市規劃建設、投融資管理、旅游開發等領域高素質人才匱乏,將成為南川轉型發展最大的制約。”南川區政協委員、區規劃局副局長李玉梅多次在“兩會”提案中疾呼。
2011年底,南川區從區委組織部、區人社局、區委黨校、區教委、區衛生局抽調18名工作人員,組成五個調查小組,深入全區283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行人才和智力項目需求的摸底工作。
“全區2572名黨政人才中,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者僅占9.05%,熟悉金融貿易、規劃建設、旅游開發、資金營運的專業人才匱乏。”
“全區專業技術人才每萬人擁有量為123人,僅為沿海發達地區的五分之一。”
“在企業,高技能人才只占技能人才的4.94%。”
調查結束后,《南川區緊缺急需人才需求目錄》編制發布。
2012年2月,區委、區政府在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大規模引進人才的工作思路。
“機關沒有多余的行政編制接納人才。”
“事業編制雖有空額,但不可能一次用完。”
“高級人才靠高薪吸引不來,也養不起。”
重點部門的人事主管議論紛紛。
怎么辦?
“世界是平的。用才要打破招錄考的剛性方式,把重心放到借智上。”區委副書記、區長曹清堯一語道破天機,“對人才,但求為我所用,不求為我所有。”
2012年4月,“鳳棲金山·智薈南川”引才引智計劃鋪開,柔性引才成為引才借智的重中之重。
掛職引才
2012年4月15日,畢業于南開大學環境保護專業的博士唐昊,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中搜尋著招聘信息。
驀地,一則“南川區柔性引進人才”的新聞吸引了他的眼球——南川區面向全國招錄園區和經濟綜合部門急需的高層次人才,采取掛職方式柔性引進,掛職時間為1—2年。
已經在天津濱海新區工作兩年的唐昊心動了,隨即投出了簡歷。
“叮!”新電子郵件的提示音,令南川區委組織部人才科副科長張斌從文件堆中抬起頭。麻利地點開郵件,他笑了:“我從來沒收到過這么多博士的簡歷,這已是第八封了。”
南川突然受到眾多博士的關注,源于南川的新政——掛職引才。
5月13日,22名已通過筆試的碩士、博士,從全國各地匯聚南川,跟南川親密接觸。
“掛職期滿,成長渠道如何?”有人問。
“經考核優秀者,可按相關規定和程序錄用,進入公務員隊伍。”
“嘿,在這里掛職,不僅享受副處級薪資待遇,更有和副處級崗位相匹配的干事平臺。”有人掰著手指算,“這樣的平臺對年輕人來說彌足珍貴。”
大家咧開嘴笑了,“這種機會找不到第二個”。
5月底,唐昊終于過關斬將,通過了面試,但這時他卻糾結起來,因為天津市低碳城市研究院也向他拋來了橄欖枝。
經過深思熟慮,唐昊最終選擇了南川。
這次掛職引才,南川區拿出了區發改委、區經信委、區工業園區、區農業園區、新城區等核心部門的副主任和主任助理崗位。
“我更看重這個平臺對自身的錘煉。同時,南川區對人才的重視,能讓我找到做‘主人的感覺。”唐昊說。
最后,像唐昊一樣到南川掛職的共六人,其中兩名博士、四名碩士。
人才的鯰魚效應很快顯現。
頁巖氣項目策劃包裝、鄉鎮發展資金使用情況研究、生態農業園區親水工程攻堅、房地產開發項目推介會籌備等重難點工程逐一推開。
“人才不僅帶來智力資源,更帶來人脈資源。即使期滿后他們不留下,也將成為推介南川的最好窗口。”南川區對人才的盤算更為長遠。
項目融智
南川區科委副主任王仕忠從金佛山回來后就一直愁眉不展。
金佛山植物資源豐富,有8800多種植物,其中中藥材6000多種。“作為方竹筍之鄉,我們連方竹筍的成分構成都不清楚,何談利用和產業化”。
專業人才匱乏,使南川區無法利用本地資源優勢推進經濟結構轉型。
2012年4月,一次政協學習會上,政協委員丁顯平坐在王仕忠旁邊。
“你要為南川作點貢獻哦。”王仕忠半認真半開玩笑地對丁顯平說。
“作什么貢獻?”丁顯平是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助理,也是南川籍優秀人才。
“你們博士這么多,我們南川正差人啊!”
一陣沉默后,丁顯平忽地提高嗓門:“那我們合作建一個實驗室吧!”丁顯平看中的是南川區寶貴的生物資源。以前,學院的博士、碩士長期在野外駐扎,采集生物樣本,學院正需要一個開展研究的實驗基地。
“好!把你們的博士都帶過來。”
“過去引才,往往只有引進,沒有平臺。因為平臺的缺失,光靠編制、高薪無法吸引行業領域的頂級專家。我們必須給人才一個舞臺。”王仕忠在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上疾呼。
“什么舞臺?”
“同四川大學合作,籌建一所跨省的重點實驗室,專攻金佛山的特色生物資源研究。”
“有什么好處?”
“唯此才能承接國家重大研究課題。這樣,不僅四川大學相關專業的20多名博士將成為南川的智力資源,全國此類項目研發的高端人才也會應聲而來。”
“要花多少成本?”
“人力成本幾乎為零。若研發出成果,南川區可按投入比例有償優先占有。”
“好一個四兩撥千斤!”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采納了區科委的提議。
2012年8月,依托重慶市南川生物技術研究院、四川大學、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三個單位,“特色生物資源研究與利用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宣告成立。40人的學術隊伍,有博士及博士生導師30多人。
隨即,對金佛山的能源植物、藥用植物、木波羅、方竹筍的成分分析及其分離和純化工藝研究項目紛紛破土。
受此啟發,南川區依托示范園區、重點企業,促成了與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重慶科技研究院、西南大學等科研單位的合作共建,創建了市級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專家大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層次科研平臺11個。
生物醫藥、生物芯片、新型能源等新興產業在高端人才的助推下,開始改變整個南川區的經濟結構,科技創新全面助推了產業升級。
智力外包
“叮……叮……”
聽到鈴聲,南川區旅游局局長藍興淑拿起電話。
一個聲音撞入她的耳鼓:“藍局長,今年7月金佛山接待游客的人次比去年同比增長50%以上,后期游客人次估計能翻番!”
藍興淑喜上眉梢。可這喜卻源自一年前的痛。
2011年5月,第二屆“重慶金佛山國際旅游文化節”落幕。
“節目缺少特色,本土文化幾乎沒有,推廣效果不佳。”區旅游局一班人士氣低落。
“旅游節僅靠邀請明星唱歌跳舞,只是一時熱鬧,必須給金佛山留下點什么!”譚家玲一針見血地指出。
藍興淑坐不住了。
早在1988年,金佛山就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但因為缺乏旅游管理、營銷人才,在20多年時間里,南川的旅游業收入僅占全區GDP的3%。
2012年2月,南川區第十三次黨代會再次明確“旅游強區”的路徑——“到2016年,旅游綜合收入占全區GDP20%以上,成為南川重要的富民支柱。”
如何找到合適的團隊成功推介金佛山,成了藍興淑必解的第一道難題。
時逢全區引才大戲拉開序幕,區委組織部為其開出藥方:“可嘗試‘智力外包。”
于是,藍興淑帶領一班人馬在全國范圍內尋找智力團隊。經過一個月的比選,奧運會開閉幕式創作團隊從四個團隊中勝出,藍興淑把打造金佛山本土文化歌舞的項目外包。
很快,經過這支團隊的策劃,一臺完全根據南川文化特色原創的“大愿金佛山”情景寫意歌舞詩畫在第三屆中國·重慶金佛山國際旅游文化節精彩亮相,直接帶動旅游人次同比增長50%。
嘗到甜頭后,藍興淑的“胃口”更大了。她把目光瞄準了北京中科景元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中科景元曾做過世界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等大型旅游區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50余項,業績在國內一流。
南川區正需要一個一流的團隊,對全區旅游業進行全盤統籌和重點規劃。
經過五輪方案比選,中科景元提供的全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出籠。
在區旅游局借智的同時,整個南川區“智力外包”已經如火如荼——立足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試點,委托國家財政部財科所制定全區轉型發展規劃,策劃重點轉型項目52個;邀請權威機構和精英團隊策劃實施重大科研、規劃、工程項目……
南川正享受著引才借智帶來的跨越式發展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