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如何適應群眾監督?
領導干部歷來是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近年來,隨著網絡、拍客等民間傳播力量崛起,來自人民群眾的關注與監督日益增強。應該說,這是一個好現象。
作為領導干部,該如何面對和適應這種監督呢?
編輯同志:
我是一名處級干部。這段時間,我心里有一個疙瘩越結越大,希望編輯老師為我指點迷津。
我的小舅子是一個成功的生意人。前段時間,他到國外談業務,買了一塊價值8000多元的“歐米茄”手表給我。
拿到名表,我卻一直不敢戴。
“姐夫,這塊表是我的一片心意,你怎么不給面子?”小舅子發現了我的怪異舉動,不解地問。
“我經常下基層,戴一塊名表容易被誤會。要是被群眾用手機拍下,傳上網作為貪腐證據,我就只有啞巴吃黃連了。”
“這是我們的正當所得,又不是偷搶來的,你怕什么?”
小舅子的反問,我無言以對。但一股莫名的壓迫感,卻始終縈繞在我心頭。
我在機關工作了20多年,一直遵紀守法、潔身自愛。可人民群眾無處不在的目光,依然讓我感到誠惶誠恐。
這種感覺,源于不久前的一條新聞。
那是一個星期天,我上網時看到一條新聞,說的是北方某省一個安監局長在一起車禍事故現場面帶微笑,結果被網友“人肉”的事。
此后,在以網友為主體的群眾力量助推下,“微笑局長”事件持續發酵,當事人先后被爆出“名表門”、“皮帶門”、“眼鏡門”等一系列“門”丑聞。
在群眾監督下,“微笑局長”就像被剝光了衣服,完全暴露在公眾面前。
這些年,關于官員的各種“門”丑聞時有發生——抽名牌香煙是“門”,生活不檢點是“門”,一條皮帶、一塊表,甚至一句話、一條微博也都可能成為“門”。干部的言行稍微不慎,就可能陷進“門”中央,被“人肉”、被曝光。
誠然,這些干部如果真有問題,理應被曝光和處理。但是,這種在人群面前“赤身裸體”的感覺,卻讓我誠惶誠恐,很不適應。
作為一名公務人員,接受監督是我的義務。但長期以來,我面對的監督主要來自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領導同事和各種媒體。這些監督形式相對固定,標準比較明確。對這些監督,我早已習慣,并沒給自己造成多大壓力。
可隨著網絡技術和數碼科技的發展,人人都能隨時拍攝照片,在網上發布各種信息。在這個“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作為公務人員的我們,一夜之間就成了公眾的關注焦點。
這種來自群眾的關注和監督,既沒有明確的監督標準,也沒有特定形式和渠道。微博、博客、論壇,都可能成為舉報和持續關注的平臺。我們的一切,從工作表現到言談舉止,從學歷學位到打扮穿著,都可能被曝光。
這讓我感到難以接受,心里老像堵了什么,有幾個問題就是想不通——
●作為公務人員,我們已經接受了紀檢監察部門和媒體的監督,還有必要暴露在群眾監督之下嗎?難道領導干部天生就是公眾人物?
●群眾監督以網絡、拍客等形式為主,手段和傳統監督迥異,我如何才能習慣這種監督?
●在無處不在的群眾監督下,領導干部如何才能避免被誤解和不出問題?
請編輯老師幫幫我。
一個誠惶誠恐的干部劉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