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民同志:
你好!
看了編輯部轉來的信,我對你的困惑深表理解。
你在機關工作20多年,一直遵紀守法、潔身自愛,表明你是一個為人正派、經得起監督的干部。
由于你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群眾監督的必要性,因而在如何看待群眾監督的問題上產生了偏差,進而變成了你在信中談到的三個“心結”。
針對你的情況,我有三點建議,希望有助于你打開“心結”。
第一,正確認識接受群眾監督的問題。
你在信中表示,既然接受了紀檢監察部門和領導同事的監督,似乎就沒有接受群眾監督的必要了。
現在,不少領導干部都有你這樣的想法。這表明,仍有不少領導干部在對待群眾監督的問題上還存在認識誤區。
胡錦濤同志在慶祝建黨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牢記,我們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只能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行使權力就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自覺接受人民監督”。
李源潮同志也指出,干部要習慣在監督下工作,其中就包括群眾監督。
中央的嚴肅要求,揭示出一個基本概念:既然我們手中的權力來自于人民,那么,接受群眾監督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明確這一基本概念后,你就會發現:群眾監督并不是可有可無——作為權力主人的人民群眾,有權時刻監督和約束代其行使權力的領導干部;而作為群眾權力的代理人、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者,領導干部天生就是公眾人物。
第二,將接受群眾監督變成一種習慣。
首先,面對群眾監督,要保持一顆平常心。群眾監督具有自發性、分散性、廣泛性和較強的主觀色彩。這注定群眾監督不會像傳統監督那樣“講章法”。面對群眾監督,領導干部不要試圖將自己包裹起來,處處設防、層層封堵。相反,應該向廣大群眾坦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到個人心態平穩化、接受監督日常化。
其次,加強頂層設計,將群眾監督轉變為制度力量。不管是領導干部自身還是上級主管部門,都應該在制度設計上下功夫,創新群眾監督干部的形式,增加群眾意見對干部收入、升遷的影響力。這樣,原本零散、自發的群眾監督,就會通過制度載體形成合力,倒逼領導干部主動接受、認真對待。
再次,將他律與自律相結合,讓群眾監督成為提高自身修為的正能量。胡錦濤同志曾告誡領導干部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就是在提醒干部要嚴于律己。群眾監督事無巨細,有助于及時發現干部行為中的各種不良苗頭。一旦發現苗頭,如果能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正,不僅可以平息群眾輿論,更能避免領導干部“失足”。這樣,群眾監督就不再是一種負擔,相反,還會成為領導干部個人成長的強大外援。
第三,用實際行動贏得群眾信任。
群眾監督無處不在,領導干部要想避免被誤解和不出問題,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注意言行舉止,避免出現不當言行。作為公眾人物,領導干部是群眾和輿論關注的焦點。因此,無論何時何地,領導干部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謹言慎行,避免由于不當言行引起群眾和輿論的誤解。
二是積極主動應對,及時化解群眾質疑。當群眾出現質疑聲時,領導干部不應選擇回避,而應該坦然面對,積極應對,按照相關程序進行溝通、處理和解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處理手段上,領導干部應主動現身報紙、電視和網絡等媒體,通過公開信息發布,澄清事實,掌握話語權,贏得主動權。在處理群眾意見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強硬封堵、打壓,而應該放低姿態,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徹底消除群眾的誤解。
三要始終牢記宗旨,時時處處以公仆標準要求自己。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作為領導干部,只要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廉潔奉公,真心實意為人民辦實事、謀幸福,就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如果是這樣,我們還用擔心群眾誤解嗎?
讓我們一起共勉吧!
豐都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胡建川
2012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