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芳俊
嬰幼兒腹瀉是以腹瀉、嘔吐為主的消化道綜合征。發病年齡多在3歲以下,尤其是1歲以下的嬰兒,夏秋季節多見。
引起嬰幼兒秋季腹瀉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非感染性因素,如食量過多、喂養方法不當、喂養的時間及量沒調節好、添加輔食的質和量不適宜、消化道分泌失調、牛奶或其他食物過敏等。另一種原因是感染因素,可有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所致,常易發生在人工喂養兒。秋季腹瀉,以輪狀病毒感染為主。
主要癥狀
嬰幼兒腹瀉有輕有重,可分為輕型腹瀉、重型腹瀉、中型腹瀉和遷延型腹瀉。推拿結合飲食調理是治療遷延性腹瀉的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遷延型腹瀉主要癥狀為:病程較長,遷延不愈達1個月以上。腹瀉、嘔吐時輕時重,因而影響小兒營養吸收及消化功能失調,患兒消瘦、體重不增、不活潑,可繼發營養性貧血,多種維生素缺乏,易發生其他部位感染,也易出現腸道菌群失調,霉菌感染。
操作步驟
手部操作
★補脾土:小兒正坐或仰臥,操作者在其邊側,一手捏拿住小兒手掌部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用食、中指夾住小兒拇指,用拇指指面著力,在小兒拇指末節的羅紋面處進行環行推摩約300次。
★補大腸:體位同上,操作者一手拿住小兒手掌,使其側掌,并固定住食指,用另一手的拇指橈側緣著力,從小兒食指尖沿其食指橈側緣向食指根做直線推動約200次。
腹部操作
★揉臍及天樞:小兒仰臥,腿微曲,操作者用食、中、無名三指分別放在三個穴位上,做環行旋轉揉動200次。
★摩腹:體位同上,操作者用手掌或四指在小兒整個腹部做逆時針環行旋轉摩擦運動5分鐘。
下肢操作
體位同上,操作者一手扶住小兒小腿下部,一手用拇指端按放在膝下的穴位處,連續揉動1分鐘。
背部操作
★揉龜尾:小兒俯臥,操作者用一手中指指端著力,方向斜向上,揉尾椎骨端200次。
★推上七節骨:體位同上,操作者用拇指橈側緣從小兒尾椎骨端向上直線推動,至第4腰椎下200次。
★捏脊:體位同上,操作者用雙手拇指橈側頂住皮膚,食、中指前按,各手三手指同時用力捏拿小兒背部皮膚,從臀部向上沿脊椎中線直捏到頸部,邊捏邊走(拇指不離開皮膚,向上推,食、中指交替向上捻動),接著再從臀部開始反復,每捏拿三次再向上提捏一次,如此反復10遍。
【注意事項】
遷延性腹瀉,每天推拿1次,10次為一個療程;輕型腹瀉,每天推拿1~2次,5天為一個療程;重型腹瀉,應以藥物治療為主,配合推拿治療,每天2次。
推拿時手法宜輕柔,頻率宜快;配合用蔥姜水等做介質;平時可多作臍腹部的按摩。該技術采用四部推拿法治療嬰幼兒腹瀉,經臨床應用,療效確切,療程短,手法輕柔緩和,安全無任何副作用,易被患兒及家屬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