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
46歲的張會計近4年來反復哮喘發作,平時伴胸骨后隱痛。哮喘多在餐后發作,特別晚餐后平臥為甚,曾2次因吃火鍋并飲酒后誘發哮喘;發作期間多次檢查心電圖、超聲心動圖、X線胸片均無異常。入院2天前再次嚴重哮喘發作而收留入院。入院后經分析病史,疑其系胃-食管反流病,遂作胃鏡檢查,報告為“反流性食管炎”,故聯用奧美拉唑、甲氰咪胍、嗎丁啉治療,2天后癥狀顯著減輕,1周后哮喘癥狀消失,10天后出院。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食管和胃的“防倒門”(閘門)功能減退,即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減弱和胃的幽門口收縮不良而松弛,起不到“防倒”(抗反流)作用,于是胃和十二指腸的內容物上涌,反流進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損傷。
假象:以鄰為壑,境外“作秀”
臨床上把GERD引起的哮喘稱為“胃性哮喘”。引起哮喘的機理目前有三種假說。★高酸胃內容物反流入支氣管引起支氣管痙攣。★胃酸刺激食管下三分之一的化學感受器,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引起支氣管痙攣。★ 咽部存在對酸超敏感化學感受器,受胃酸刺激可引起喉頭和支氣管痙攣。
除了“胃性哮喘”,GERD可引起“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導致慢性咳嗽的機理,乃是由于胃液反流到食管,并可進一步向上到達咽部并轉而進入氣管,胃液刺激氣管黏膜而致咳嗽。GERD還會誘發心絞痛,有不少GERD患者會出現類似心絞痛發作。
成因:閘門松弛,“二液逆流”
那么,GERD的發病機制究竟是怎么樣的呢?具體說來,GERD的形成是“食管的防御機制”PK“反流物的攻擊作用”的“守”與“攻”的較量中食管“失守”所致。食管有抗反流防御機制,包括下食管括約肌功能、食管清除能力和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它們共同擔負防守任務,抵制胃液等胃內容物反流到食管。當下食管括約肌功能失調,食管清除能力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下降,便造成抗反流防御機制下降,于是容易“失守”向食管進攻的是“反流物的攻擊作用”,當防御機制下降時,反流物逆行而上,刺激、損傷食管黏膜。反流物中損害食管黏膜最強的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尤其在pH<3時,使黏膜上皮的蛋白變性,同時胃蛋白酶呈活化狀態而消化黏膜上皮的蛋白。當胃內pH為堿性時,膽汁和胰酶則成為主要的攻擊因子。
實際上,GERD的形成還包括胃排空和胃的幽門口收縮功能,若胃排空延緩,胃內的壓力升高,就容易導致胃內容向食管反流。正常情況下膽汁和胰液是不會反流到胃腔的,若幽門口收縮不良而松弛,膽汁和胰液就會涌入胃腔,那么進攻食管的反流物就不光是胃酸,而是與膽汁和胰酶協同進攻了。可見,GERD是胃液和十二指腸液(膽汁和胰液)的“二液逆流”。
特征:反酸燒心,餐后加重
反酸和燒心是GERD最具特色的表現。 反酸是每于餐后、軀干前屈或夜間臥床睡覺時,常有酸性液體或食物從胃、食管反流到咽部或口腔。燒心感或疼痛亦為本病主要癥狀,多在食后1小時左右發生,在身體前屈、仰臥或側臥、劇烈運動時誘發;直立位或服制酸劑后癥狀可消失。過熱、過酸食物可使癥狀加重。有些病人還會出現咽下困難。
治療:調整體位,抑酸促動
對于GERD的治療,輕度偶發患者可以從改變生活方式著手,如運動幫助消化,減少胃貯存物可減少食管反流機會,尤其是減少夜間進食量;對有反流的患者應少飲咖啡等刺激性飲料;避免飽食后立即平躺;仰臥時保持頭高位等等。
如果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不能改善反流癥狀者,應開始系統的藥物治療,主要采用抑酸和促胃動力藥物,治療目的為減少反流,緩解癥狀,降低反流物質對黏膜損害,增強食管黏膜抗反流防御功能,達到治愈食管炎,防止復發,預防和治療重要并發癥的作用。
常用藥物包括:★H2 受體阻滯劑:目前有四種臨床上廣泛應用,即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及尼扎替丁。★質子泵抑制劑: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有奧美拉唑、蘭索拉唑和泮托拉唑。★促動力藥:滅吐靈、多潘立酮、西沙必利、左舒必利、紅霉素等。★黏膜保護劑:硫糖鋁對胃酸有溫和的緩沖作用;鋁碳酸鎂能結合反流的膽酸。
經過改變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均不見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