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耆德
生活好起來了,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人均壽命不斷提高。我國人均期望壽命在“十一五”從72歲提至73歲,衛生部長陳竺發布的健康中國2020報告稱,到2020年人均期望壽命將達77歲,事實上我國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的人均壽命早已超過80歲。
健康長壽是人們的普遍愿望,當前社會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這對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國民健康素質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筆者作為醫生和科普作者,多年來,在從事疾病診治、健康體檢、科普宣講中感受到保健養生越來越愛重視,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對待健康有不同態度
從我診治的病人和咨詢、講課中遇到的情況看,對待健康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對健康極不重視者。他們生活隨便,煙酒無度,玩麻將打撲克成隱,經常熬夜,吃夜宵,睡懶覺。這一人群大多缺乏醫學科普知識,也無興趣顧及養生、鍛煉,身體出現一些不適,對生活影響不大“懶得”上醫院診治。他們中超重、肥胖者居多,出現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的概率高,并呈現低齡化。診治中發現的一些30多歲就患心肌梗死,需要上“支架”,還未老就中風的患者多見于這一群體,所以也更容易出現“白頭送黑頭”的悲劇。
第二種是只相信打針吃藥,不重視自身保健者。這一人群大都為文化水平有限、年齡較老者或活動不便者,他們很少接受保健養生知識,也很少采取合理飲食、適當鍛煉等保健方法。他們也容易成為一些偽科學的受騙者。
第三種是比較理想的重視科學保健者。他們重視保健體檢,一旦發現問題,會及時找醫生明確診斷、合理治療,遇到像“三高”“四病”這類慢性病時,愿意主動學習養生知識,改變有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飲食習慣,不亂吃藥,能常年堅持適當運動,包括打太極拳、乒乓、琴、棋、書、畫、旅游等。他們中有很多是退休多年、生活樂觀的老年人。他們中有不少人,成功控制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便秘等病癥,這一人群也在日益增加。
正確對待“治和養”
老年人越來越多,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如何祛病養生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如前面所說,有些人聽之任之,不到萬不得已不去治療,這往往耽誤病情,有些人直到中風了才發現有動脈硬化;有些人直到腎臟功能出問題了才發現糖尿病;有些人直到胃癌轉移到了肝臟才感覺到非上醫院不可。后果是小病變成大病,甚至失去生命。這往往與不重視健康、不學習健康知識有關。
目前許多疾病的產生本身就與生活方式有關,比如有些人總是咳嗽、氣急,只希望醫生開藥而不愿戒煙,所以總是治不好;有些人患脂肪肝,只愿意服藥治療,而不愿意合理飲食、適量運動,這樣很難有好的治療效果。
即使重視健康,如果不掌握必要的知識,采用的方法不科學,也會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比如近年來,在養生保健上常有一個時尚又概念模糊的問題,即“病是治好的?還是養好的?”多數人認為病當然是治好的,否則要醫生干嘛!還有一些重視養生活動的人說病不是治好的,是養好的!由于許多慢性病的防治“養”甚至比“治”更重要,所以民間有些人認為只需“養”而不用“治”。養生保健熱催生的一些偽科學趁機而入,比如,“張悟本的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 “ 蕭宏慈大師的拍打拉筋療法” “ 劉太醫的養生湯” “教父林光常的排毒法”等等,都吹噓用一些保健方法包治百病,上當者不計其數,輕者是白白消耗了錢財,重者還帶來健康損傷,或耽誤了治療,使病情加重。直到引起嚴重反響才被有關方面取締和處理。
正確的做法:第一是預防為主(即養生為主);第二是對待疾病不諱疾忌醫(早診斷、早治療);第三是對待慢性病防治結合(即三分靠治七分靠養)。照此辦理,就會辯證看待,不存在“養而不治,或治而不養”的錯誤做法了。
傳說中的保健品沒那么神
除了前面提到的偽科學,養生熱帶來的魚龍混雜的情況還有很多。
就拿各種保健品來說。保健品一般都用于補充某種營養素,可能有提高人體的免疫等功能,經批準戴上“藍帽子”(國家食品監督管理部門認證的標識)才能在市場上銷售。但監督部門明確規定:推銷宣傳保健品時,不準講療效、不準夸大功能。可是我們常能發現將食準字號的保健品當藥品。宣傳的刊物、小報、傳單等免費進入千家萬戶,夸大保健品的作用,有的甚至超過藥品的功效,夸張到可治百病。
許多保健品推銷的對象主要是老年人,因老年人容易有健康問題,有些信息接受能力較差的更容易上當受騙,我們可以發現有很多打著“養生會所、健康會館”等名目的組織以各種方式推銷保健品,也有些是能把自來水變成保健堿性水、離子水、礠化水,或是全息養生床(墊)儀器,等等。在我周圍有不少人反映說,有些老年人把退休金、積蓄、子女給的錢都被“忽悠”買了保健品或保健用的器械,其實際作用真是子虛烏有,甚至有時還會帶來健康損害。
保健DIY
社會、科學在不斷進步,醫學革命也適時提出新的觀念。最早是有病治病,稱為第一醫學;而后是無病防病,稱為第二醫學;進一步的是稱為康復醫學的第三醫學,目的是讓患病后的人回到健康人群,修復疾病遺留的殘缺;而目前進入第四醫學,又稱保健醫學,其內容為自我保健。這是由于人類認識到,健康的主體是自己,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生活狀態,比什么都重要。它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大領域,涉及營養狀況、體腦活動和心理狀態。第四醫學的特點是涉及面廣(包括健康人群、亞健康者以及病人),一般不需花很多錢(戒煙、戒酒可省錢,跑步、散步不要花錢)。這方面自古就有總結,大意是;修養有素,活動有度,起居有常,飲食有節。眼下流行著四句話:腦子要用,手腳要動,肚子要空,心境要松。這些都在第四醫學的范疇內。
古代的養生和現代保健的目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提高身體素質,減少患病,延年益壽!而且所有的養生方法,除了必要時求助于專業醫生外,更多是要靠主動的DIY來完成。
養生主要靠自己,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了解和掌握必要的醫學保健基礎知識,途徑很多,書籍、講座,目前全國大中城市的電臺、電視臺、報刊等新聞媒體專門開辟了“養生保健”專題節目和專欄,也為全民獲取養生知識或參與養生活動提供了方便。具備了一定的知識,每個人可以按自身體質、體能、學到的養生知識中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并一直堅持在生命活動中,以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同時有利于提高科學、文化和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