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翠香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識的注入者。”生物學教學過程要以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不僅關注學生的目前表現,更注重他們潛在的發展可能性,重視發展和變化的過程。教師要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
1 學案形式多元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1.1 復習課學案,重在“典例”
學案設計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在于如何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求得創新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復習課學案的核心是“典例”選擇,突出復習重點,體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知識條理化和整體化,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例如高三復習“遺傳概率計算”學案,選題既要充分考慮教材和學生的知識水平,落實雙基訓練,又要重視能力培養,指導學生學法的最優化。教師可將遺傳概率的相關問題轉化成“典例”: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典例”→多對相對性狀的變式訓練→常染色體遺傳的“典例”→伴性遺傳的變式訓練→常染色體遺傳和伴性遺傳的綜合檢測→歸納解題方法步驟。這種學案形式能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在完成一系列的“典例”過程中邊思考邊總結,將知識點由點連成線,再由線組成面,幫助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1.2 新課學案,“趣”、“啟”尤顯重要
新課含有學生未知的、即將要了解的新知識,因此,新課的學案設計要旨在于使學生學得“懂”和“有趣”。教學方法本身具有“刺激”功能,它的用途不僅在于傳授知識,還在于引起學生積極的參與意識,變苦學為樂學。新課學案應盡量多挖掘生物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系,激發學生對解決問題的興趣。如“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這一節,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生活現象:植物根和莖的生長方向有何特點?放在窗臺邊的植物如何生長?為何“迎客松”有那么奇特的形態特點?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欲望來完成學案,這樣更容易讓他們在愉快的環境中形成最佳的心理狀態,發掘學生的潛力,高效率地學習。此外,教師還可在學案中設置簡單的習題或者趣味性的思考題進行檢測,例如讓學生根據生長素的作用機理解釋向日葵轉動、牽牛花往上爬的原因,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享受自主學習帶來的滿足和樂趣。
新課學案的設計不能簡單地要求學生直接從書本找答案,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有啟發性、梯度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如關于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判斷、多倍體育種和單倍體育種過程,教師可將學習要點拆解成若干個思考的“臺階”: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發育起點分別是什么?用八倍體小黑麥的配子培育成的植株屬于幾倍體?如果以親本為高稈抗銹病(YYRR)水稻和矮稈不抗銹病(yyrr)水稻為例,請嘗試寫出多倍體育種(獲得YYyyRRrr)和單倍體育種(獲得yyRR)的育種方案。這種問題串的學案形式可以幫助學生開展有意義的自主學習活動,并展示其理解過程,大大推動了學生積極探索新知的欲望,也為學生后階段的課堂評價提供有利的學習資源。
1.3 自學課學案,選材、形式要合適
對于學生能自己學會的內容,教師應多為他們提供自學的環境,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自學課對教材難度有一定的限制,教師應結合學情和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選擇,例如難度較低的章節,教師要大膽地把課堂交給學生,通過不同的學案形式引導他們開展自學活動。如“群落的演替”,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合并與重組,設計富于指導性的提綱式學案,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構建。再如“種群的特征”。可以把知識考點滲透在習題中,讓學生在解答習題過程中加強對教材的理解。
自學課學案的設計除了注重指導性外,還應重視對自學效果的檢測。檢測內容應突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并具反饋性,例如在“種群的特征”這一節中,分析改革開放近20年來,我國南方沿海如深圳、廣州、珠海等城市人口急劇增長,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上述例題既能指導學生梳理種群五個特征之間的關系,掌握“決定”、“預測”和“影響”幾個關鍵詞的區別,也暴露了學生對種群特征的理解誤區,這有利于學生在評價階段充分了解自身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學生的自學行為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2 評價手段多元化。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2.1 師評生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課堂教學過程要營造一個自由、開放的思考環境和互動平臺,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積極倡導學生對學生的評價。一個學生要對他人進行評價,首先自己要閱讀并理解教材內容,這樣才能在課堂評價中與他人思維發生激烈的碰撞,實現相互啟發和幫助,甚至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贊賞,長期的他評能有效地強化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習慣。
互相評價形式多樣,教學過程中可以以獨立的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進行互評,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某個學生或某種學習現象進行評價。例如在學習單倍體育種過程中,教師物色典型的學案作業,引導學生對方案進行評價。評價方法一: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習班,可先展示正確方案,再由學生評價其他實驗方案并指出錯誤之處,讓學生掌握單倍體育種的正確方法。評價方法二: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習班,可先展示錯誤方案,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由學生指出錯誤之處并提出修改意見,然后引導其他學生對其答案進行再評價,最后歸納單倍體育種的一般步驟并呈現正確方案供學生參考。
學生在對他人評價的過程也是學習和交流的過程,尤其是后者的再評價過程,學生自身思維與他人思維發生激烈的碰撞,有利于學生發現自身問題所在并進行再學習,實現自身知識結構的重建和優化。教師作為指導者,要處理好資源、學生和評價間的關系,把握學生評價的“度”,在學生的評價過程中要進行適當的引導、糾正或延伸,以便生生評價得以順利進行,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評價內容將零散的知識點連成線,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板書將知識間的聯系系統化,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2 自評,促進知識的內化和提升
學生自我評價的主要形式是反思。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適時的總結、反思和沉淀是高效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教師每節課騰出有限的時間給學生,有利于他們對課堂所學內容進行及時的反思。學生自評應賦予一定的形式,有利于學生的自評活動落到實處。如“染色體變異”這一節,學生自評一般包括幾個方面:評價該節內容的掌握情況(掌握/沒掌握)→針對易錯知識點、混淆知識點進行梳理(如染色體組數的判斷;二倍體、多倍體和單倍體的判斷;多倍體育種和單倍體育種過程比較)→文字歸納,將知識點進行及時的整理和內化。
學生在自評過程更容易發現新問題,發展思維能力。例如學生在反思時提出:雄峰是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直接發育形成,那么它產生的精子染色體數目是否減半?在三倍體西瓜的培育過程中,為什么選擇四倍體西瓜作為母本?若不進行第二次授粉,又會出現什么結果?學生在自評過程提出的問題已遠遠超過教材對學生的要求,學生的質疑過程實質上是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體現,是學生思維參與的標志。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及時的點撥和引導,同時對他們所提的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評價,必要時可把問題引向課堂,對學生的自評行為起到積極強化的作用,在充滿情感的教學情境中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
學生的自評活動應該是長期、持續的過程,除課堂上的自評外,課外自評同樣重要。如每天作業后的自評、每次考試測驗后的自評等,均可要求學生以書面的形式完成:錯題訂正情況→未掌握的內容有哪些作業、測驗后的感想或建議等。自評內容不在多,關鍵讓學生把自評活動形成習慣。學生除了對所學內容進行反思外,還應對思考過程、解題方法等方面進行反思,全面了解自我,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必要時采取補救措施。
2.3 測評方式多元化,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測驗考試是評價和改進教學質量、檢測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基本途徑。教師應根據分層教學情況,采取分層檢測的方法編制試卷,如實驗班和平行班可選用兩套難度不同的試卷,或者在同一份試卷的后面增設附加題作為能力的選拔部分,以便檢測出不同層次的學生是否都達到教學目標。此外,學校每學期還可變化考試形式,除了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外,還可推行普通測驗和能力考試,以便區別出學生個體學習情況的差異,有利于分層測試的順利進行和調整。
教學方法多元化有利于刺激學生學習的興奮點,避免出現學習疲勞。多元化的學案形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通過師評、生評、自評和測評等評價手段有利于學生發現自身問題并發生思維的提升,最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