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有那么一些孩子,他們特別好動,比同齡的孩子活動量大,規則意識差,又不同于醫學上所說的多動癥。這類孩子如果教育引導得好,對其終身發展和幼兒園班集體的建設有著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否則就可能成為班級常規管理的不利因素,對其未來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有著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對這類孩子的教育,要求教師靜下心來,分析幼兒的行為特點,采取有效的策略,積極進行引領與調控,靈活機智地進行教育。
一、活動量大的幼兒的行為特點
1.精力充沛,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轉移。他們精力充沛,好奇心強,喜歡探索,愛運動,不知道害怕,學本領時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幼兒園的投影儀一般放得比較低,在活動過程中有表演的環節,當幼兒聽音樂隨著屏幕上展示的畫面舉起手臂舞動小手時,便會有局部的影像投到屏幕上,個別活動量大的幼兒注意力會迅速轉移到投影上,反復舞動小手,不再按要求做其它動作,還會反復跳躍,擋著投影儀的燈光,觀察屏幕上的變化,老師組織的活動仿佛與他沒有關系,因為注意力集中在觀察探索影像上,游離到活動之外了。
2.興趣驅動,關注變化,自控能力不強。他們自控能力不強,但對感興趣的事物能聚精會神,還討厭別人干擾。孩子們喜歡玩水,洗手時一打開水龍頭,那流動的水柱、濺起的水花總會吸引著他們,情不自禁地伸出小手去接水,伸出手指去堵水龍頭欣賞水花四濺。你喊他許多遍,讓他別弄了,他仿佛沒聽見,直到你關上水龍頭拉著他的手才依依不舍地離開。玩水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玩水槍、打水仗,轉動小水車,開展豐富多彩的“水”的活動,那是活動量大的幼兒最樂意做的事。
3.自主性強,自由自在,缺乏集體意識。他們主動性強,自由自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無拘無束,規則意識、集體意識差。幼兒許多規則、行為習慣的學習,是在實踐中反復練習、強化而習得的,活動量大的幼兒喜歡表現自己,想要得到老師、同伴的贊許,可又不會在適當的時間采用恰當的方式表現,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怎樣的交往方式是同伴能夠認可、接受的,常常隨心所欲,惹得同伴不滿。
二、針對活動量大的幼兒的特點實施有效教育
1.關注興趣,因勢利導,多一點操作和運動。兒童的認識更多地來源于動作,他們按自己的興趣,通過各種動作進行嘗試和實踐,在與物體、與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經驗。活動量大的幼兒,動作發展靈活、協調,動作發展得好,運動能力強,身體會更健康,動作發展可以促進腦的發展,這是好事。我們在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從幼兒興趣出發,在學習過程中安排與學習內容相匹配、對幼兒的學習起鞏固、推動、提高作用的操作活動、運動項目。比如他們特別喜歡玩水槍,什么樣的水槍打得遠,水柱在噴射過程中有什么樣的變化?水槍的儲水裝置及射程的遠近總吸引著他們。我們在“有趣的水”教學活動中,設計“噴射瓶”游戲,在大小不同的塑料瓶上穿洞眼,讓幼兒灌滿水后觀察水的射程。設計“水簾洞”游戲,運用物體組合,感受水從上而下流動時的變化。設計“音樂瓶”的游戲,讓幼兒用金屬棒敲擊水量不同的瓶子,感受各種裝入不同量的水的瓶子發出的高低不同的聲音。幼兒探索水的各種玩法,活動量大的孩子們在操作中學習,不斷地認識新事物,獲得新經驗。
活動量大的幼兒愛運動,在一日活動中,可以有意識地安排他們進行走、跑、跳、平衡、鉆、爬等大動作訓練的游戲活動,讓他們運動起來。我還和好動的孩子一起玩直徑40厘米的大球,鼓勵他們想出多種方法玩,這些孩子滾球,爬在大球上練習平衡,拍球行進走,左右手輪流拍球,拍球后身體自轉再拍球等等,辦法可多了。
2.蹲下身子,變換視角,多一點交流與互動。觀察是認識了解幼兒的前提和基礎。教師要適度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之中,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以孩子的眼光看事物,沿著幼兒思考問題的路徑,有效指導。畫“小魚水中游”時,有孩子先畫了許多魚在水里游,一轉眼,又將畫面全部涂成黑色。我問為什么涂成黑色,他說:“天黑了,魚寶寶回家了。”幼兒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想法,因受到年齡及表現手法的限制,常在一幅畫中用覆蓋的方法表現連續的思維。我對他說:“你想得真好,不聽寶寶講,別人還看不出來呢。我們來畫連環畫吧,用連環畫表現自己心中的故事,這樣每個人都會知道寶寶要表現什么了。”教師以平等的態度,按幼兒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的本來面目去與幼兒進行溝通,就會發現他們的許多想法是非常有趣的。當我們與幼兒交流時,他們也感受到這種關注與接納,會很樂意地接受你的建議。如果在發現寶寶畫好小魚又涂掉后,我們不與孩子對話,不了解情況,一味責怪,幼兒就會覺得他們手中正在干的事不行,或因作品一塌糊涂而產生不安,這種情感就可能阻礙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3.善于傾聽,講究藝術,多一點包容與信任。在學習過程中,活動量大的幼兒常有一些特別表現,制造一些聲音,做一些動作,以吸引老師、同伴的注意。但老師不必事無巨細地批評指責,在活動量大的幼兒故意引起你注意他時,不去注意他,不讓他“獲得”注意,在發現他有微小的進步時,要“給予”關注,及時表揚,多看一看好動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進行“數高樓”主題活動時,我們觀察了高樓,認識了樓層、門牌號,然后引導幼兒設計高樓、建構高樓,有個孩子和同伴在一起搭高樓,一會兒就搭得很高很高,然后轟隆一下將它推倒,那“轟隆”的聲音讓他特別滿意,有了第一次又來第二次,還邊搭邊自言自語地說著什么。我很好奇:“你搭的是什么?”他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來:“這是高樓,這兒是大花園,這邊還有兩個垃圾桶。如果小朋友經過時有牛奶盒、棒棒糖紙,把它放到這里面,周圍就不臟了。”我趕緊夸道:“寶寶為小朋友著想,還挺有環保意識呢!”包容幼兒一時的過錯,以正面的觀點,積極的心態,發展的眼光看待活動量大的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多提供幫助,提供表現的平臺,對幼兒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4.循循善誘,及時鼓勵,多一點理解與欣賞。活動量大的幼兒常表現出習慣差,如做手工時紙屑到處扔,排隊時想擠著往前,進餐時米粒亂掉等等。遇到這些情況,我們可以用游戲的口吻提要求,做手工時請他們做個能干的設計師,讓紙屑乖乖呆在紙簍里,發現地上有紙屑,讓他們變成會吸塵的機器人,把紙屑撿起來。排隊時,我們提醒他們學習講規則的大雁,排隊排成一字型,不隨便離開集體,走路時腳步輕輕,學做可愛的小花貓等等。以游戲的口吻向幼兒提要求,幼兒易于也樂于接受。
活動量大的幼兒在集體中經常引起同伴不滿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缺乏規則意識、交往技巧,想要與同伴交往,可又不會以恰當的方式交往。游戲是孩子們所喜歡的,在游戲中學習與同伴交往,學習使用禮貌語言,學習多種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根據教育的目標內容、孩子的興趣需要,創設情境,將活動室變成了一個個小型的舞臺、作坊、建筑工地、溫馨的家……在“豐收節”活動中,我們設計了蔬果一條街、蔬果禮品吧、蔬果形象設計、蔬果運輸隊、蔬果宣傳中心等等。活動開始時,明確提出活動要求,鼓勵幼兒扮一扮熱情的講解員、禮貌的接待員、機靈的駕駛員、細心的宣傳員,引導好動的寶寶自主活動,通過實踐去體驗、探索、發現,全方位地獲取有關物質世界和人際社會的各種經驗,學習遵守各項活動規則,同時注意引導其他的孩子們接納、喜歡好動的孩子。
幼兒的發展潛能是巨大的,其優勢發展潛能又各有所長,各不相同。活動量大的幼兒好動,有使不完的勁兒,不怕困難,愿意為別人做事,我們可以鼓勵他們多為集體服務,如早操前為大家拿活動用的啞鈴,集體活動前擺放操作材料,游戲時收放玩具,進餐后收放碗勺,讓他們時時有事可做,在做事的過程中,學習輕拿輕放物品,關心他人,也感受到別人對他的信任。
對于活動量大的幼兒,我們應多陪伴,少忽視,多交流,少疏遠,多提醒,少指責,多鼓勵,少批評,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和行為表現,把握好教育的度,哪些事要抓一抓,哪些事要放一放,哪些要說,哪些不必說,注意保護幼兒的自尊心、上進心,讓活動量大的幼兒獲得更好的發展。
(史曉菁,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幼兒園,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