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翊
【摘要】對于高校學生素養的培養而言,根據目前高校學生大多是90后的青年群體,因此高校教育與之前的模式應有所變化,網絡對他們這一代的影響尤其突出,新聞素養培養顯出了它的必要性。本文從新聞認知,新聞應用和新聞道德三個部分來具體闡述。
【關鍵詞】新聞素養新聞認知新聞道德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時代的生活模式,在高校內特別是以個性、叛逆、張揚為圖騰的80后甚至90后青年群體中,差異化的投射無處不在。無論是行為模式的異化還是價值理念的再造,在網絡這一平臺上當代高校學生的自我實現都得到了最為放大也最為夸張的展示。這種狂熱得甚至略顯畸形的展示背后,有其復雜的歷史、社會、文化等多重角力因素的存在。本文在此只就當代高校學生新聞素養的缺失,尋找其社會環境下的媒介訴求依托,并希望通過對新聞素養培養路徑的思考,規劃其網絡媒介應用理性范式。
以學者魯賓提出媒介素養的三個層面的模式為標記,人們對于媒介的思考已經從原始的工具崇拜,跨越了漫漫數千年的認知與征服的屏障。當普羅米修斯之手即將觸碰信息之火的時候,人們才突然發現媒介的力量遠遠超乎了過往的經驗認知。媒介的龍卷風可以裹挾權利摧毀道德甚至法制的屏障,信息的誘惑可以激發欲望的最大潛能。新聞成為媒介發射的刺破族群、國度、時代的最利之箭。隨著對媒介的反思,公民新聞素養的呼喚成為人們維護傳統秩序、奠基發展空間的自修必然。
一、新聞認知的部分迷失反映教育引領的疏漏
回到魯賓的認知媒介素養的三個層面上來,即能力模式、知識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傳輸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側重的是對于信息的認知過程。理想中的公民標準尚有多種爭論,但對于我國當代高校學生來說,無疑在信息的認知水準上是有很大差異的。特別是在海量信息都被包裹在新聞這一歷經傳統價值觀檢驗的外衣下,在無所不在的網絡觸角中,高校學生的選擇性迷失與辨析尺度的謬誤就不足為奇了。新聞素養的范疇包括了新聞的審美、新聞技能與新聞的道德等多方面。而作為求存于網絡時代的新聞審美即新聞的理解與評判則成為每個當代大學生所必須的基礎素養。
新聞的獲取是建立在外部世界認知的訴求前提下的。對于當代高校學生而言,專業信息訴求、休閑信息訴求、生活信息需求占據了其新聞訴求的主體。作為學生的精神領路人,高校教師有必要引領學生理性處理其新聞選擇的權重分配,更有必要為其設計新聞獲取模式。專業新聞網站的推薦、健康的新聞閱讀習慣、新聞價值與價值觀的匹配,都可以成為引領學生正確對待新聞的突破點。可喜的是,有選擇的新聞資源共享,有意識的新聞信息整理,有規劃的新聞熱點辨析等新聞選擇的嘗試都已經在各地高校與高校的各個層面在逐漸展開。當全面的新聞素養培養模式推廣開來之時,相信更加科學系統符合高校學生的新聞選擇模式也必將應運而生。
相較于新聞選擇的探索,新聞的辨析或是新聞審美可能是更加考驗教師的能力。面對紛雜的社會信息、高速的專業發展與話語權的離散分配,高校教師自身本就面對著新聞辨析的困擾。科學的將新聞辨析的過程與結論推廣至背景、習慣、訴求大不相同的學生,除了堅實的專業基礎、端正的價值尺度可能還需要演講口才與相應的新聞基礎。這個層面的素養標準理想化的要求推廣至全國的高校教師群體,無異于癡人說夢。但將思辨過程的公開化、辨析標準透明化、新聞視野拓展化、審美跨度廣博化,無疑將大大激發高校學生正確審視新聞價值的熱情與動力。
二、新聞應用的部分錯位有賴教育手段的修正
無論是在何種語境下的新聞素養表述,媒介的使用即新聞手段的技術應用都是不可回避的話題。媒介素養的知識模式觀點認為,媒介素養就是關于媒介如何對社會產生功能的知識體系,其側重點是信息如何傳輸。從媒介的工具屬性來看,信息的制作者、傳播者掌控著新聞的命運。當少數占據信息制高點的輿論領袖,能夠同樣捍衛新聞傳播的技術的領地時,新聞的效能也被馴服于傳統的價值尺度內。但隨著“第二媒介時代”的到來,媒介技術的明燈照亮了所有人新聞認知的天空。借助傳媒的觸角,無所不及的信息索取卻在偷偷滿足窺伺的欲望;傳者——受者的身份互換,卻搭載著自我價值宣揚的擴張;操起新聞輿論的雙刃劍,卻完全將媒介暴力的鋒刃朝向了媒介弱勢群體。改變新聞傳播模式的正確方向,是該在需求導向下繼續研發高端技術,還是將技術的授權建構于更加繁復的指標之上,甚至是收回技術的權杖將其圈禁呢?
理性的路徑還是回歸到人的本身上吧。當常態化的新聞采訪標簽于代表未來的青年學子身上,一個公民社會的基調則在默默醞釀;當新聞制作的手段定格于影音編輯的范疇,則新聞的無冕光環必將漸漸褪去;當新聞寫作、新聞評論的技藝能夠駐足于操守持正的輿論領袖群體,則一個理性的新聞傳播風潮可以在更廣闊的范圍興起。師者授業的尺度也就在此吧。
新聞采訪的快感可以被引導為公民關注社會的習慣;新聞采訪的姿態可以鍛煉為支撐和諧溝通的橋梁;新聞采訪的切入可以成為職業素養培養的參照;新聞采訪的邏輯可以借鑒為行為約束的出發點。由此觀之,新聞技術效用無窮。
新聞制作的手段可謂代表媒介發展的最高象征。轉化姿態后的技術手段服務于公共領域。當技術崇拜的浪潮退去后,更純粹個體訴求應用將占據技術應用的主流。利用這一契機,洗去工具理論的浮躁、理性面對群體與個體的關系、尋找自我認知的定位,這應該是廣大高校教師可以從容應對的。不難看出,新聞技術也有其功能彰顯的屬性規律,技術屬性是無法掩蓋或消弭新聞的其他屬性的。
新聞寫作、新聞評論屬于新聞專業的高端技能。就其本身來說其實有多重的掌握障礙。但現實是當諸多的寫作、評論包裹上新聞的外衣,或者說被當作新聞去對待。于是新聞技術的利弊被推到了前臺,于是新聞素養的呼喚愈演愈烈。客觀來說,大眾對于新聞報道與個體范疇的信息表達二者的界定,還有待新聞綜合素養的提高以及公民道德意識的喚醒才能真正厘清,并端正對待。在此已超出新聞屬性很遠,我們只能用思辨的視角去關注大眾對新聞技術屬性挖掘,讓讓未來留給新聞技術手段應用一個合理的空間。
三、新聞道德的弱化呼喚教育的彌補
回溯新聞事業的發展史,媒介的社會屬性與商品屬性表現總是互相制約互為促進的博弈中發展的。那么在其背后維持權衡、給予修正的力量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如此重要的職能必然是有社會道德映射于新聞傳播領域,所凝煉出的新聞道德的承擔。
媒介素養的理解模式觀點聲稱,所謂媒介素養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產和傳遞過程中受到來自文化、經濟、政治和技術諸力量的強制作用,側重的是對于信息的判斷和理解能力。在這一框架內,我們尤為關注的是來自文化、經濟、政治和技術諸力量的強制作用,所催生出的媒介傳播準則是什么呢?正是新聞道德給出了最深刻的答案。
新聞道德同所有的社會道德一樣,它是一種社會意識現象,新聞信息傳播行為的道德規范,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一定的社會條件下逐漸形成并不斷得到充實的,而且隨著社會經濟形態的變革和新聞事業的發展,不斷充實和更新著自身的內容和形式。在我國更有著以“史德”自律的傳承。但這一行業自律的行為規范卻只能在新聞傳播業界得到認同,甚至在缺乏足夠系統的法律條文的保障下,新聞業界的道德迷失現象也時有發生。終于,這一惡果向更廣泛的大眾傳播領域蔓延。在無數沒有新聞專業基礎的大眾青年掌握傳媒利器的時候,新聞道德的概念在他們的腦中愈顯稀薄甚至空白的時候,不良的新聞傳播以至于惡意的、失實的口誅筆伐如同千瘡百孔的大堤,惡果此起彼伏、影響愈演愈烈。新聞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緩。
高等院校的教育宗旨,既重藝之所長又重德之根本。在高校的教育的資本的優勢下,新聞道德的教育成為可能。社會主義新聞道德所包括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促進社會主義事業;新聞報道必須完全真實,說真話,堅持真理;服從黨的領導,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遵守憲法、法律和社會公德,不以權謀私等都是高校育人的相關內容。新聞道德的內涵適用于高校的思政教育,新聞道德的標準范式適用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新聞道德的發展動力緊隨時代腳步也恰恰適合激發高校大學生的求知熱情。
高校學生新聞素養的培養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是所有新聞人、高校新聞專業教師的責無旁貸的使命。集思廣益可以匯百法為一用,筑蟻穴之功可以保青年長堤不失。期盼中國高校學生新聞素養培養早日找到一條自身的光明之路。□
(作者:三亞學院傳媒與文化產業學院講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