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民間信仰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民眾中自發產生的一套神靈崇拜觀念、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式制度。它具有一定的崇拜對象,世代傳承,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它的內容主要包括:靈魂、自然神、圖騰、生育神、祖先神、行業神等。民間信仰不僅有特定的思想活動,還伴有行為方式,從事預知、祭祀、巫術等活動。①所有的民間信仰活動都是從民眾的現實需要出發,帶有相應的功利性。古代科舉制度關系到人的功名利祿與榮華富貴,對個人的命運來說是一項重要的人生轉折。除了寒窗苦讀,還在心理和行為上崇拜文昌和魁星,以祈求金榜題名。當代社會,隨著網絡的普及,學生壓力的增加,學子開創出一種新的膜拜形式,即利用網絡媒介,以文字與圖片為中介膜拜“考神”。從古代文人士子崇拜文昌和魁星,到當代學子膜拜考神,這種變化是經歷時間的積淀,是原始的民間信仰在民眾內心的殘留,兩種膜拜現象的實質是同一種民間信仰的不同形態。本文從儀式活動、傳播方式比較兩種拜考神的模式,其次分析兩種模式異同的原因,最后認為網絡拜考神是一種新的民間信仰,雖然崇拜形式發生了變化,其實質仍然一種民間信仰,拜考神的兩種模式是對文昌神、魁星崇拜的繼承與發展。
1 兩種崇拜模式比較研究
1.1 儀式活動比較
民間信仰是民眾的一種信仰心理和信仰活動,在民眾心理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式,制約著民眾的行為。民間信仰不僅存在民眾的心理層面,而且表現在行為上,以各種儀式活動來實現民眾的愿望。父輩崇拜文昌神和魁星神的儀式大多將瓜果素食和肉類等物品敬給祭拜對象,或者舉辦民間娛樂活動,以求滿足愿望和恩賜福祿。文昌信仰和魁星崇拜儀式分為個體祭拜和群體祭拜,個體祭拜主要是在家里,此種方式不太普遍;群體祭拜的活動空間在廟宇里進行,主要是供像、進香、祈禱等,也有廟會、誕辰慶祝活動,其中文昌誕辰慶祝活動有廟會、文昌會、迎神會、文昌掃蕩、儺戲等。魁星崇拜的活動主要是在其誕辰日七夕舉辦拜魁星活動、跳魁星小戲等。北京孔廟與國子監每逢中考高考前夕,許多家長都在此燒香祈福拜孔廟;閩東一帶有著七夕拜魁星的傳統,以祈求自己或親人考運亨通。有的家長通過占卜的方式,預知考試禁忌以及考試結果,求的心理安慰和信心。
學子網絡崇拜考神的儀式相對于弱化,沒有程序化的系列活動。網絡拜考神興起于宿舍文化周,在寢室內張貼大幅的李宇春海報,并供香爐和水果,是通過惡搞李宇春而生成的。學子網絡拜考神是80后、90后群體在論壇、校內網和騰訊膜拜、祈禱。校內網專門建立了“逢考必過神”公共主頁,學子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來祭拜考神。同時,網絡推出“網絡禮物”功能,以供學子間相互贈送,相互鼓勵。從上可知,學子網絡拜考神是以虛擬的網絡為媒介來“供廟”,以文曲星或文昌帝君或漫畫式的考神形象為供拜對象,以文字為主表達自己順利通過考試的愿望,膜拜的時間大概都在考試前。
1.2 傳播方式比較
父輩崇拜模式的傳播方式是民間文昌崇拜和魁星崇拜的定期民俗活動,還有父輩之間口耳相傳拜廟與占卜靈驗之言。后者是當代拜廟與占卜的主要推動力,是因為民眾心理的萬物有靈思想,以及盼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古老傳統。
學子拜考神最開始出現是借助于網絡媒介惡搞超級女聲李宇春,最后演變成膜拜“范進”、“考試必過神”、“逢考必過神”等考神。傳播方式主要是論壇貼吧、校內和騰訊等網絡平臺。
2 兩種模式異同原因分析
拜考神得以一直延續,是因為這種民間信仰“靈驗”,為信眾奠定了心理和行為的動力。父輩模式與學子模式的拜考神,體現了拜考神的主要功能,考神冥冥之中會保佑著自己,使自己得到更好的考試運氣,同時也希望每一次“投資”都獲得好的回報。考試過程中常常伴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加之中國傳統觀念里存在著“命定論”,認為人的一生是什么樣的,早已經注定了,人是改變不了的。也就是所謂的“科舉前定”的社會心態,世人開始尋求心靈的寄托,他們通過拜廟、占卜預知未來和祛除厄運,從而在心理層面形成安慰與自信。
無論是父輩崇拜模式還是學子崇拜模式,都是拜考神的不同形態,究其根本就是因為崇拜媒介發生了變化,拜廟與占卜是借助廟宇和算命先生現實生活中的實體媒介,而拜網絡考神是以網絡上虛擬的廟為媒介。媒介發生了變化,致使民眾的信仰行為發生了變化。選擇兩種不同模式的內在原因有兩點:一是年齡結構對傳統接受程度。由于“人們對信仰的某些不同感受和不同的接受方式,以及行為上的差異,都與年齡差別有關。在屬于同一年齡組的人們中間存在著一種同類意識”。②古代文人士子拜文昌與魁星,是一種信仰傳統,父輩群體是一個較為守舊的群體,思想上更加認同實地拜廟的形式,因此拜廟是父輩群體對傳統信仰的繼承,是傳統事物在當代社會中的積存與沿襲。而學子網絡拜考神以新的信仰行為為出發點,組成了新的民間信仰,是對古代文昌崇拜和魁星崇拜的發展。兩種模式的不同選擇正好說明了傳統在個人行為中以不同深度存在著。二是民間信仰與民眾社會生活的自我選擇。“歷史上有許多信仰體系被信仰者始終如一地傳承著。然而不論多么穩固的信仰體系,在經歷漫長的時間后,還是要變化的、要消失的。這是因為它們是在人類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中產生的,當人類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發展之后,人類的思維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原有的信仰體系變成了過時的陳舊的,逐漸為人們所疏遠和拋棄。而新的觀念、新的信仰又生成和發展起來,并逐漸被人們接受、理解和奉行”。③網絡拜考神產生的一個硬件條件就是電腦的普及,學子的生活幾乎離不開電腦,并善于使用電腦,這種變化就決定了學子對原有的信仰體系進行改造與升級,以新的觀點和新的行為形成了新的民間信仰體系——網絡拜考神。網絡上拜考神省時、省力又省錢,這一點影響了學子選擇網絡上膜拜考神的模式,且得到學子群體的認可和信奉。
綜上所述,父輩模式與學子模式具有同質性,都是一種民間信仰,而且都具備了民間信仰的功利性,即民眾希望借助神靈來達到自己的內心期望。文昌崇拜和魁星崇拜在當代社會里以各類民俗活動在民間傳承著。父輩拜廟的對象是孔子像、觀音、文昌神、魁星等;而學子網絡所崇拜的考神,也是以文曲星為引子,以虛擬的廟為平臺,兩種模式是文昌與魁星信仰體系在民眾心理的殘留物,是對古代文昌與魁星崇拜的繼承與發展,拜考神的現象充分說明了民間信仰的傳承性和變異性。
注釋
①鐘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4:187.
②[美]愛德華·希爾斯.論傳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39.
③馮天策.當代中國主流信仰的情感變遷及價值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1:64.
參考文獻
[1]高梧.文昌信仰習俗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1.
[2]王繼英.民間信仰文化探蹤[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