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代治理工具應用特點和不足
一、我國治理工具的應用特點
改革開放的歷史,是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也是治理工具不斷變革的歷史。我國當代的治理工具應用基本順應世界治理工具變革的總體特點,但也因為國情的不同而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我國當代治理工具的應用特點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點:
(一)、持續放松經濟管制。我國是一個管制大國,無所不在、無所不管、無所不包的全能政府的形成,與市場失靈無涉,更多地源于長期以來實行的計劃經濟的慣性和本能。建立市場經濟相對應的就是減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預即經濟管制的放松。
(二)、政府注意承擔社會責任,社會管制有所加強。社會管制針對市場經濟的信息不對稱信息和外部性等不足,旨在保護勞動者和消費者的權益。我國也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9條第3款規定:“商店提供商品應當明碼標價。”第18條規定:“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并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
(三)、市場化工具應用廣泛。市場化工具多種多樣,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已嘗試在政府治理中引入市場機制,用市場的力量改善政府治理的績效。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開始了公用事業的市場化改革,其主要內容和基本趨勢是:民營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競爭化和經營化。此外,BOT模式在道路建設等領域也有所應用。
(四)、非營利組織數量微增。據學者俞可平估計,目前我國的非營利組織已發展到300多萬個,遍布全國城鄉,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初步形成門類齊全、層次不同、覆蓋廣泛的民間組織體系,在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推進公益事業方面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五)、重視對溝通工具的應用。在我國,行政指導是政府應用較多一種溝通工具。在實踐中,行政指導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公開政府的信息,發布指導性規劃和綱要,提示,提供意見、建議,協商等等。政府不僅重視單方面的宣傳、教育,也越來越重視民意向政府的表達和傳遞,如聽證、市長信箱。
二、我國治理工具應用的不足之處
(一)、仍保持相當程度的經濟管制,并在持續放松之后又顯上升趨勢。在我國,管制產生的原因是政府出于落后國家趕超的需要而直接干預社會經濟生活,政府身兼一般社會管理者市場管制者的角色,企業所有者或者說是生產者三重角色,管制的目的不是維護市場,而是消除競爭,利用壟斷為所有者謀益。在我們消滅了市場,消滅了所有的企業,消滅了企業家精神之后,政府集所有功能于一身。在轉軌時期,這些功能之間的沖突就顯露出來了,政府借助于行政壟斷權來保護它在其它方面的利益,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管制。所以,盡管自由化的經濟改革已經持續20余年,但政府對經濟的各方面仍然這種管制和發達國家的政府管制存在非常大的差異,突出地表現在中國政府管制存在著明顯的所有制歧視和部門歧視,例如對國有和民營的不同態度,對農業和工業的不同態度,等等。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跡象是,在20世紀90年代前,政府管制程度是在不斷下降的,例如在農村中廢除人民公社體制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中實行放權讓利式的改革,下放外貿經營權等等。這些措施促進了市場競爭,帶來了收入增加和收入差距的縮小。進入90年代以后,政府管制在某些領域反而有回升的趨勢,例如強化以國有四大銀行為主的銀行體系以及為國有大企業融資的股票市場,等等。這種情況會造成過多管制產生極大的成本、扼殺了市場經濟的活力、導致最壞的壟斷—法定壟斷、導致人們大量的短期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可能加重不平等和貧困等弊端。
(二)、非營利組織行政化特征明顯,影響志愿性工具作用的發揮。隨著經濟改革的推進,社會組織和群體越來越多參與社會資源的分配,也就有愈多的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非營利組織應運而生,但由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漸進性和相對滯后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慣性、非營利組織對現實狀況中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考慮、非營利組織的蛻變歷史等原因,我國非營利組織在發展過程中難脫行政化特征,行政化特征不利于真正非營利組織孕育、發展,也就難以實現公民社會的培育、發展。
(三)、非營利組織面臨法律困境。首先,進入困難,即國內非營利組織的注冊條件很高。其次,限制競爭。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持非競爭性原則,禁止在同一行政區域內設立業務范圍相同或者相似的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不得設立地域性的分支機構。再次,稅收優惠立法規定不規范,執行不到位。因為非營利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在許多國家非營利組織被列為免稅對象,或者雖被列為稅收對象也享有許多減稅甚至免稅的優惠。同時,稅收手段是對非營利組織進行管理與監督的重要手段。
(四)、市場性工具使用的配套性不足。管制的放松是與市場性工具的運用相對應的。我們一方面強調,為了提高公共服務效率與質量要逐步放松管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政府放松的是直接干預經濟的權利但不能放棄監督公共服務的責任,市場性工具在經濟指標上會更加敏感、有效,但卻無法保證公共服務的公平性和正義性,因此,所謂市場性工具的配套性使用即指,政府引入市場提供某些公共物品不是形式上做做樣子,而是要促進市場化工具的運用,同時有效行使監管的職能,實現經濟、社會等多重目標。
此外,最近一兩年,全國許多城市的管道煤氣、天然氣、工業以及居民用水的價格均伴隨著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腳步而提高,甚至有人說“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往往以提價為特征”。這種情況的直接受害者無疑是當地貧困的弱勢群體。這直接影響了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參考文獻:
【1】曹紅英:《印度及越南管制改革實踐》,[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1期。
【2】陳喜紅:《我國環境公共物品供給模式探討》,[J]《市場論壇》,2006年第9期。
【3】陳振明,和經緯:《政府工具研究的新進展》,[J]《東南學術》,2006年第6期。
【4】陳振明,薛瀾:《中國公共管理理論研究的重點領域和主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5】陳振明:《當代西方政府改革與治理中常用的市場化工具》,[J]《公共行政》2005第8期。
【6】陳振明:《政府工具研究和政府治理方式改進》,[J]《中國行政管理》,2004年第6期。
【7】程啟智:《經濟全球化和轉型下的中國政府管制體制改革》,[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7年第l期。
作者簡介:龐雷(1987— ),男,山東日照人,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