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蛟
摘要:工業革命的發展,人類逐漸掌握了能夠改變自己生產、生活條件的科學技術,人類意識不再完全受神的控制和引導,人類開始尋找適合個人和社會大環境的宗教模式和思想,從而使新的宗教精神促進、推動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中的發展。宗教人性化是宗教發展的必然趨勢,它為社會各領域的進步和發展帶去了新的精神動力,對社會的轉型和社會秩序的重新構建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人性宗教社會轉型宗教模式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每一階段都需要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理性主義宗教觀補充物質社會不能給予人的思想文化部分,使之能成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人性宗教的概念就是這種理性宗教觀。
一、人性宗教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分析
人性宗教對社會秩序的重構為何有如此大的作用?探究其原因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社會轉型期的人們需要一種主體思想作為其衡量社會行為的標準。資產階級在反封建制度的過程中逐步擺脫了宗教教條的束縛,資產階級政權也隨著自身經濟實力的上升而逐漸穩固,但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使歐洲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日趨尖銳和復雜,很多人都認為豐富的物質生活已不能滿足自身的需求,再加上社會轉型期存在著各種矛盾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人們將注意力重新轉移到曾經被視為精神枷鎖的宗教上來。宗教在這個講求物質生活第一位,充滿各種矛盾的社會里充當調節人們心理失落感的角色。第二,孔德提出的“人性宗教”觀點是人性宗教在現實社會中得以實證的基礎,他將建立社會秩序與創立人性宗教結合起來做了詳細的解析。人類進入工業革命時期,宗教是作為一種精神秩序的形態出現的。金融危機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另一面,各種自然災害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影響使純物質主義者意識到一味追求物質的積累和對自然以及社會的不加節制的開發會為人類的生長環境及子孫后代帶來危害。這些足以激發人們改變不合理的社會結構的愿望,宗教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起到了調節人們不平衡的心理狀態的作用,使本來對社會秩序懷著不滿情緒或對現實物質生活失望的人們有了寄托和精神支持,他們自發尋求促進社會的統一與和諧的方法和規則。孔德認為宗教本身包括三種人性特征:精神方面的東西即教理;感情方面的東西即仁愛;實際方面的東西即制度。①教理是人們實際生活的參考標準,在進行某種社會活動時,人們會依據義理調整和完善自身行為,盡量減小對客觀環境的破壞;仁愛是世界主要宗教服務社會的出發點,特別是在物質主義、拜金主義泛濫的社會中,使弱勢群體不僅能夠得到心靈的慰藉和安撫,而且能啟發和誘導人們在感情和思想上回歸于社會,凝聚人類對社會的共同意見;制度的作用在于約束和限制人的行為,使生活在某種規則下的社會群體有相對統一的行動,并警示社會成員。人性宗教中的仁愛因素會將人們對社會事件的意見轉化為物質援助和心理安撫,使社會資源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社會中的不平等現象會有所緩解。最后,當人類進入工業資本主義社會時,人的對社會的需求更高也更完善,自然對宗教所扮演的角色要求也更多,人性宗教的功能必須和已建立的社會秩序相結合,符合各階級的根本利益,建立新的秩序的前提是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制度,在這個制度的管理和約束下,代表各種利益的不同群體能在不同情況和條件下為維護新秩序而努力。②
雖然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后宗教對社會政治事務的裁判權被世俗政權的法律機構所代替,但宗教并沒有徹底退出社會生活,相反它正竭力幫助世俗政權建立和諧的社會秩序,讓人們服從世俗政權的統治的同時,也在努力發展自身的教義,使教義符合世俗政權的利益和人們生活需求。另一方面,統治階級也需要宗教作為理由來說服人們支持它。政權的鞏固和發展不僅需要經濟基礎的鋪墊,更需要人們從思想上有共同的歸屬地。
二、人性宗教在構建社會秩序中的作用及表現
我們究竟用什么樣的方式建立新的社會秩序,人性宗教在重建社會秩序中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人的主動性在社會改造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宗教情感是受社會大環境的刺激產生的,一種宗教在其義理和制度方面的改革有時能夠真實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狀況。③就如同基督教的發展史一樣,基督教之所以在不同的時代采取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殖民地對教理教義采取不同的解釋,并不是因為基督教精神本身的發展所規定的內容,而是深刻受到當時當地社會客觀歷史條件的制約,并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調整教會內部的義理和精神,這些義理間接影響了信徒們的思想,人們的社會行為隨之發生重大的轉變。首先,人性宗教在社會的發展方式必須建立在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和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對人的思想和行為進行疏導和指教,成為人類建立新的社會秩序的思想理論基礎。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商品經濟的同時,西方基督教的教義逐漸在崇奉儒家思想的中國社會滲透,傳教士們結合中國儒道傳統文化將原本在西方教義中被奉為最高神的耶穌賦予更多的東方文化特點。其次,在歐洲社會過渡時期人性宗教的義理是臨時政權的社會制度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口。宗教改革后,英國國教在英國確立統治地位,清教運動主要目的是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勢力對國民的思想、政治束縛,這一目的與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有共同的特點。由于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案,借助清教運動這一形式成了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的主要選擇之一。資產階級打著宗教的旗號進行革命斗爭,一方面迎合了當時人們的心理需要,符合社會政治需求,尚未成熟的資產階級利用這一契機,為自身的發展壯大做充分的準備,另一方面為宗教自身適應時代發展提供了指導。
人性宗教創立與發展必須以特定的歷史環境和相對穩定的社會制度為基礎,其發展過程能順應時代潮流,最大限度滿足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和要求。在物質社會里,人性宗教的義理和制度成為人們社會行為的倫理規范和價值評判標準,并在構建社會體系中起到相應的輔助作用,使人類在追求物質資源時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其行為能使社會得到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人性宗教為傳統宗教在現代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新的模式,從側面改變了傳統宗教一些不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教義和宗教制度,使宗教能更好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參見金澤:《宗教人類學說史綱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同上。
【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