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以龍
近年來,我十分重視學習《新課標》,樹立新理念,實踐新教材,我深深體會到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方法要作調整,教師“身份”要轉變,那就是變單純知識傳授為知能并重,把“學”服從“教”的觀念變為“教”服從“學”的觀念,繼承傳統教學法優點,創新現代高中數學教學。具體來說,我主要抓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好學多思——探究
新課程理念下的探究性教學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師在教學中設置問題情景,通過師生的“交互”作用,重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果探究僅僅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現”,一次又一次的“原地踏步”,長時間沒有結果,就會失去實質意義和價值,學生也會逐漸失去興趣和動力。事實上,探究過程往往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情緒沖動,誘發靈感,正是這種“沖動”和“靈感”可能會帶來創造和發現。
新的課程基本理念著重提到“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學會“數學地思考”。
案例利用科學事件創設課堂教學情況。
在執教“指數函數”時,可以從一則新聞報道引入:1994年8月美國考古學家在阿拉斯加州一處地窖中發現一具女童尸體,在無史料記載可考證的情況下,考古學家卻能測定這名女童大約死于公元1200年,你知道考古學家是怎樣測量古尸的年代嗎?
其實這是根據人體中含有的一種放射性元素“碳—14”的衰變速度(每年人體內有0.012%的“碳—14”衰變為“氮—14”)與尸體內的“碳—14”的含量進行推算的。
二、更新觀念、活用教材
作為實施教學的教師,從觀念上首先要認識: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過程;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實踐中,要認真鉆研課標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優勢和潛能,大膽創新教法,靈活使用教材,使我們的新課程改革在前進中少走彎路,努力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三、改革教學方式
在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使認識教學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在自覺、主動、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實現發現、理解、創造與應用,在學習中學會學習。而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明顯的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設置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更深入地、具體地進行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讓學生自始至終保持較強的學習迫切性,并產生積極思維的心理氣氛。但在教學中還發現:有的教師為了實現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課堂教學變成以教師為中心的以“教”為主,學生沒有動腦思考及動手練習的時間,更談不上探究、自學、討論。長此以往,勢必使學生養成眼高手低的習慣,變成一聽就懂,只會模仿例題來做,當時的效果看來不錯,但過了一段時間以后,再檢查學生,卻是連當時認為簡單的都不會了,個別會做的卻是用當初他自己想出來的方法才能做。這種現象說明:教師講得再好,學生沒有經歷動腦思考探討的過程、沒有動手練習鞏固,就不可能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因此,要求老師們一定要牢固地樹立“學為主體”的思想,還思維于學生,還時間于學生,積極實施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課堂上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動腦思考及動手練習的時間,要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全員參入、全程參入。堅決廢除“注入
式”、“一言堂”,“滿堂灌”。
四、改進教學評價
改進教學評價的內容、方式、方法也是課程目標。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調整教師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對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成績,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以及在課堂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學習目標采取多種形式的評價,除了常規的測驗、考試等筆試外,應把評價過程動態化,使之貫穿于課堂、日常、活動過程,可設立發現問題獎、發言獎、辯論獎;可進行研究學習成果匯報展覽;可以讓學生設計測驗試卷,同學之間互測互評。要經常了解學生對自己授課情況的反饋意見,提倡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及時反饋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法,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成績。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備課組每個成員的優勢與特點,群策群力,開展相互聽課、評課,也是教學評價的好方式。
五、繼承與創新問題
1、“雙基教學”與“變式教學”無疑應當被看成中國數學教學傳統十分重要的組成成分,如何能夠依據新的數學教育理論去重新認識“雙基教學”與“變式教學”的合理性與局限性?又如何能夠在新的教學實踐中很好的去應用這些數學思想或方法,包括必要的反思與總結對此做出新的發展?我們在探求著。
使用新教材的困難之一是時間不夠,一周開6節數學課還是講不完(新課標規定每周才4節),很多內容都是匆匆而過,草草收兵。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面對實際,我們的認識是“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不求全,而求聯”,同樣地,在“數學基礎技能”教學中,我們也“不求全,而求變”。
2、“發現式教學法”的應用。新教材的習題量大,層次性強,以必修2“立體幾何初步”為例,新教材與傳統教材內容相當,新教材共有214題,據教參建議教學課時數約18課時,傳統教材課時約30課時,練習題164題(空間向量除外),內容份量有差,但課時相差近一半,而且新教材中的一些問題還有一定的難度,不是僅照例題“葫蘆畫瓢”就能解決的,如果每一道題都要求學生解答,給出傳統意義下的答案,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確實難以做到。如此看來,新教材的習題確實練不了,而一些教師為了完成“書本上的題”又不得不補充一些內容,使本來就顯緊張的課時更加吃緊。發現式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方式,無論是教學過程還是教學目標,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學,這種意義下的“發現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為主要特征,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其認知、動機、行為都能得到積極有效的參與。因此,發現式教學法否定通過大量練習與強化形成反應習慣,提倡主動地在大腦內部構造認知結構,我們在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法”的基礎上,融入“發現式教學法”,接受的過程多啟發,發現的過程多參與。兩種教學形式互補共存,達到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