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摘要:研發成本的削減是影響制造企業決定是否將研發項目外包的主要考慮因素。本文使用一個委托代理框架,并考慮固定費用和業績分享為基礎的兩類合同,設計在這些制約下的外包合同的選擇,著眼于研發(R&D)活動外包的分析,發現業績分享下的合同的使用增加了外包的可能性,并提高了社會效率;然而當外包活動中的缺陷和漏洞不能被通過簽訂合同避免或防止時,允許選擇次優的結果即內部研發;雖然選擇合同時仍然是追求最優的,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不一定會吸引更多的研發外包,也不會必然提高經濟效率。
關鍵詞:研發外包;委托代理;不完全契約;泄漏
中圖分類號:F746.18 文獻標識碼:B
本文使用了一個委托代理模型模擬,分析研發外包的不完全契約性。對于發包企業或委托人來說,研發活動的外包不僅要比較內部研發和外購的成本差異,還要防止代理人或接包企業泄漏發包企業商業秘密而造成的損失。本文假設研發外部供應商的價格只是一個考慮因素。由于很多外包活動的受阻不是接包商的技術和價格水平對委托人沒有吸引力,而是委托人擔心企業信息被泄漏給競爭對手造成市場份額的損失及其他無法預測的風險。模型假設了兩種類型的合同:委托人一次性支付的總包合同和一次性支付+收入分成(業績分享)的共享合同。在模型的推演過程中,本文試圖分析像技術先進性、企業內部制度、市場競爭態勢、專業勞動力的供給、工資水平、委托人和代理商的談判地位和談判能力、知識產權保護等因素都對研發活動外包產生的影響。
Grossman和Helpman(2002,2005)、Grossman和Hart(1986)、Hart和Moore(1990)對不完全契約的研究和分析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其文獻主要是針對企業為降低成本,對一些內部活動委托給外部專業公司的考慮,重點在內部提供與通過簽署不完全性契約的外包合同之間的平衡點分析,但文獻的立足點是企業的一般性業務活動的外包。本文將分析重點放在研發外包相聯系的基本問題,重點在由于信息泄露造成的成本上升與創新專業化帶來的收益的平衡。
雖然本文在分析外包的動因時強調了交易呈現不完全契約特征,企業在考慮是否選擇外包要通盤考慮各類因素。研發外包屬于服務外包,但從理論上講,研發外包的最初動因仍然是成本和費用。作為商業服務的研發外包活動,可以看做是嵌入產品生產價值鏈的關鍵因素,對發包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許多商業服務外包的動因從最初的降低成本,轉變為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把非戰略性業務外包出去,企業就可以專注于其最擅長的、最具有競爭優勢的核心業務,其中研發外包就是其中最有效的手段。
一、模型的基本環境分析
假設有一個差異化產品的市場,企業在標準技術條件下尋求降低生產成本,其中一個方法是降低從事研發的成本,本文使用委托代理框架進行分析:在壟斷競爭市場狀態下,某生產企業是將其研發活動“外包”還是內部自己研發。模型的主體——發包或委托人是在壟斷競爭市場生產商品的企業,接包方——外部研發企業是代理人。假設:由于集聚與知識溢出效應,市場的研發公司有在研發活動的比較優勢。此外,作為接包商,外部研發公司在研發上有規模經濟效應。為了削減成本,企業可能會考慮把在公司內部的研發“外包”給外部研發公司。但是,若擔心信息泄漏問題,研發是否“外包”就比較復雜了。
由于是否有信息泄漏問題是區別研發外包與生產外包①的主要區別之一,最佳外包合同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以業績或收入分享為基礎的。下面結合兩種合同進行分析:第一種是一份以支付固定費用為基礎的合同,其結果是有信息資料泄露;在第二種是一個固定付費加收入或業績分享的合同,可能有信息的泄露,也可能沒有。對于收入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共享的制度安排,增加了研發外包的可能性,因為它消除了信息泄漏的隱患。因此,這種收入分享合同的安排肯定會改善社會效率。由于一個基于績效的收入分享合同更有可能是最佳合同,除非在信息發生泄漏時委托人主要的損失的一部分,可以被轉換成代理人的收益,例如當委托人或發包企業的產品占市場很大份額時。由于對信息泄露的擔憂降低了企業研發活動外包的機率,任何旨在減少委托人損失或代理人從委托人私人信息中得到的利益措施,都可以提高企業研發活動外包的比率。
Ъ偕璺包企業的需求曲線為p(x),不考慮進出口,一個典型的企業的銷售價值是xp(x)。產品的生命開始時,t=0。該研究成果開始收益——即投入生產的日期為t=I,產品生命周期的長度是T。即在產品的生命周期結束時,該產品被新產品替代時,t=T。不考慮貼現,整個產品周期的銷售現值是:
xp(x)(T-I)
對委托人來說,內部研究人員的工資水平為WIH(上標符號IH表示內部),與外包有競爭力的工資W是均衡②的、相等的。在本文的其他地方交替使用WIH和W。關于玆&D外包與內部研發的差異,應該在下面三個重要方面說明:
第1點是外包成果的環境適應性問題。內部研發成果沒有適應性問題,因為在公司內部的研究人員知道公司的經營環境,但外包研發成果要適應發包公司的經營環境,是需要時間的。因此,外包有適應性這種缺點,為外包定制的客戶可能會延誤了其創新的到來。
第2點是專業化的接包商。由于接包商享有報酬遞增、知識積累以及規模收益遞增的優勢,它更多的意義在于,在給定相同的成本條件下能以快于內部研究人員的速度開發創新。所以,開發創新的速度是外包的優勢。另外,對生產企業來說,外包創新能比內部研發“花費”更少。因為專業化的接包商比內部研究者提供更高質量的研究產出,外包的意義在于在給定成本下可以縮短創新的時間,產生更多的成本降低的收益。
第3點是信息泄漏問題。接包商獲得了有關發包企業有用的經營信息。由于內部控制,內部研發人員不太可能泄漏信息。為了分析的方便,把這種可能性假設掉:如在公司內部的研究人員可以收到一個保證忠誠的保密費,降低或消除他們泄漏信息的動機。但是,接包企業則可能會泄漏信息,信息泄露的可能渠道是:(1)銷售給發包企業的潛在的競爭對手;(2)由于有獲得的信息幫助,接包企業作為競爭對手進入發包企業的產品銷售市場③。這些都將侵蝕發包企業的市場份額,并阻止研發的外包,甚至上述第2點的優勢大大超過第1點的劣勢時也是如此。
第1點和第2點的效應是相反的,是對沖的。適應性會延遲外包研發創新的速度,削弱研發外包的優勢;而專業化則導致更快的專業化創新。我們假設研發外包的專業化比適應性延遲更重要、權重更大。因此,整個外包所需的時間比內部研發更短。設正常的外包研發為I=0,內部研發為I=L,這里L指內部研發條件下的對創新的延遲。
假設1:L>0。外包的專業化優勢大于其適應性的劣勢。外包研發的低適應性和內部研發的高創新能力可以降低L,外包研發的專業化效果趨向于提高L。
第3點,上文概述了主要的激勵問題。接包企業具有泄漏發包企業的信息、損害發包企業利益的動機。根據格獹rossman和Hart及Myerson標準的委托代理問題,制作了一個模型,本文設定假設2。
假設2:被接包企業泄露的發包企業的專有信息無法監測或驗證。更具體地說,信息泄漏不能被發包企業監測或由第三方核實,如法院,有幾種方法可以證明這一假設。存在著這種情況,即對兩個協議參與方都知道對協議是否滿意,但沒有方法向第三方核實是或否,它只是簡單地成為一個人對另一人的字眼。此外,人們可以認為部分信息泄露可以是一般隱性知識型,而不是涉及到具體產品生產的純粹知識或技術。隱性知識溢出效應是難以被發包企業或法庭禁止的。因此,在假設2,簽訂一個規定接包企業不得泄露信息的合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不會被執行。發包企業要關注的是選擇一個可能降低其泄漏問題嚴重性的合同,信息泄漏的問題通過知識產權(IP)保護減輕也是可能的,因為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可以使泄露的信息價值下降。
為了了解這一環境中的基本誘因,本文使用了泄露問題的非常簡單的模型,其中φ選擇二進制表示:φ=0,表示沒有泄露。φ=1,表示發生泄露。正如在上面第3點,發包企業所面臨的需求取決于是否有信息外泄。具體來說,本文假設信息泄漏會導致發包企業面對需求的變化,或面臨需求曲線向內移動即需求下降的影響:
假設3:研發外包,發包企業面對的需求為:
作為信息泄漏的結果,發包企業所面臨的需求曲線移動了1-δ部分,也反映了信息泄漏的嚴重程度④。雖然成本上升是由信息泄露引起的,對發包企業來說是完全可觀測到的,但接包企業泄漏信息的行動,不能由第三方核實。本文考慮的研發是降低成本的研發,盡管它可以解釋為過程的創新,創新過程是為了降低生產的產出成本,可以擴展提升創新質量情況的分析。假定內部研發的商品的單位生產成本是C,而外包的則是(1-λ)C⑤。如果發生了外包,發包企業和接包企業必須同意為外包合同制定一個支付計劃。研發合同為(m,μ),m指定一個獨立于銷售的固定的支付金額,而且這是建立在銷售價值一定百分比(μ部分)之前的。這種類型的合同是在實踐中出現的外包合同;也是在(Ghatak et al,2000)關注的農業部門和(Bajari et al,2001)關注的建筑業中常見的。假設2有效排除了簽訂一個更復雜的完美的系列合約的可能性。作為接包企業研發人員工資外的選擇,W可視為內部研究的研發費用。因此,發包企業內部研發時的產品的整個周期的利潤(不包括安裝成本)是:
二、研發外包的委托代理框架
本文使用一個委托代理框架,以確定發包企業是否應該聘請外部研發企業做研發。這里發包企業是委托人,它提供研發合同(m,μ),接包企業是代理人。合同一旦被接受,代理人還必須決定對于一個給定的研發合同,是否泄漏信息給委托人的競爭對手,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實際是一場三階段的博弈。在第三和最后階段,代理人(接包企業)決定是否泄漏提供合同(m,μ)的委托人(發包企業)的信息——選擇φ。在第二階段,委托人根據φ預測、決定選擇最佳合同(m,μ)。最后,給定最優合同和外部工資,第一階段的委托人決定是否將其研發外包。對這個博弈的解決方案表明,信息泄露的問題只是少數外包的結果。因此,我們能確定的是,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扭曲,結果造成資源在內部研究和外包研究之間錯配。
三、代理人關于信息泄露的權衡和考慮
假設代理人(接包企業),由幾個合作伙伴組成,其中每一個都與一個委托人簽訂研發合同。合作伙伴之間的信息共享發生在正常的研究過程中。信息共享會給信息泄漏提供方便。代理人只接受比市場工資更高的合同。不存在不確定性,代理人也不用評估風險。因此,對于博弈的第三階段的分析,我們假設作為代理人是一個很好的接包合作伙伴,接受委托人提供的合同。我們現在轉向代理人決定是否會泄漏信息的問題。
定義委托人每一期的前期的、沒有信息泄露的共享收益為R=xp(x)。給定一個外包合同(m,μ),委托人的最大產量為x,給定m和μ。還假設委托人面對的需求曲線是彈性不變的,為x=Ap-ε,這里A和ε都是常數。定義ε=1/(1-α),則有R=xαA1-α。最佳選擇的X是一個μ的函數,變量R也是μ的函數。通常情況下,R是μ的遞減函數。設B=βRT是代理人從銷售泄漏信息中得到的好處或收益。假設β∈(0,1-δ)是合理的。這種假設保證了委托人的損失總是大于代理人泄露信息的所得。具體來說,我們假設β=β0(1-δ),對于任意給定的市場結構有β0∈(0,1)不變。由于β0用于測算委托人損失轉化為代理人泄露信息所得占的部分,因此本文認為當發包企業的產品市場競爭很激烈時,β0會變小⑥。
泄漏信息得到的好處是:
B=βRT=β0(1-δ)RT(1)
此處A>0是一個比例因子,它反映了企業面對的市場規模,而ε>0是商品需求價格彈性的絕對值。如果沒有信息泄漏,收入分享制可以使代理人獲得μRT,即對m以外的一筆收益;若代理人泄漏委托人的信息,則減少到δμRT。因此,當代理人泄漏委托人的信息時,就減少了市場對委托人產品的需求,造成了其收入的損失。因此,外包合同對于代理人的價值(或收益)表示為:
四、外包還是內部研發
可以用圖示來描繪外包研發和內部研發之間的邊界空間(β0,δ),見圖2。這個圖基本上包含了本文所有的關于這方面的均衡結果的特征。首先,它表明我們采取內部研發制度僅當β0很大和δ很小時。這是直觀的,因為這意味著當委托人的損失和代理人的泄漏收益都比較高,外包是不可能的。其次,若要在外包研發制度下沒有泄漏,只有在β0是足夠小,才使得混合合同(固定支付+業績分享)合理。第三,由于委托人面對的需求變得越來越有彈性(α變得越來越大),內部研發制度的適用范圍變得越來越小,外包研發制度(包括泄漏)的適用范圍則變得越來越大(圖2,E點轉移到西南的E′)。當α接近1(產品的需求是非常有彈性的),總價合同的外包(伴隨著泄漏)的可能性接近1。當有區別的商品也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相互給予了堅定的成本削減替代可以吸引更多的需求量,為發包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因此,外包研發更具吸引力。第四,可以考慮一個無信息泄漏的外包模型的一般可能性。當信息泄漏是不可能的或無關緊要時,即δ=1,β0=0。在這種情況下,將存在這種外包——沒有滲漏問題,外包將更多的發生,無論什么時候這樣做都更有效率。
五、知識產權保護與研發外包
研發外包是否帶來更高的經濟福利結果?假設沒有任何信息資料泄露,由于專業的研發企業做研發可以更快、更好,研發外包比在內部研究來得快,與較高的福利相聯系。但是,信息泄漏會給發包企業帶來研發外包與結果相比的社會協調問題。本文假設決策者沒有直接控制研究企業的行動,現在考慮一個更嚴格的保護貿易秘密的政策,這種政策將減少委托人的損失與相關的信息泄漏⑦。例如它會更容易為委托人,以制止知識產權侵權取得賠償或尋求知識產權的貿易信息。即使代理人泄露信息后,不能核實是否確實是代理人泄漏的,這種影響也增加了研發外包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分析,加強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增加了研發外包的機會和提高了社會效率。然而,如果超出狹隘的商業秘密和政策重點考慮了整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系統時,上述分析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即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也可能會過分有利于公司內部的研發。例如更強的知識產權保護可以延長產品周期(即增加T)的,這使得從內部研發相對劣勢減輕和延遲到達(L/T是較低的)。這是因為強大的知識產權的保護所致。范圍更廣泛的知識產權保護等更廣泛的形式,使昂貴的專利成為今后其他公司在現有專利基礎上的創新的障礙。例如見O′Donaghue、Scotchmer和Thisse(1998),他們認為若擴大專利的廣度即范圍的話,就會扼殺使人們對更昂貴的未來進行質量改進創新的機會。這就減慢了創造性的破壞過程,延長了產品周期。強化了對現任的壟斷力量,延長了對消費者的損害期限。結論是:如果產品周期影響較小,即(L/T)很大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可能有利于研發外包的發展⑧,否則更強的知識產權保護將減少研發外包的激勵和降低社會效率。在文獻一般中,更多強的強調的是知識產權保護可能會提高,促進投資發明的積極性,會提高社會效率,顯然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
六、結論
從技術角度看,模型清楚地回答了研發活動這項商業服務活動“外部化”和“市場化”的影響因素:首先,市場化的研發企業對發包企業內部研發部門的比較優勢(研發成本、研發時間及產品生命周期特性)。參數L/T越大、Е嗽叫。比較優勢越大。其次,發包企業或委托人的市場地位:若發包企業的市場份額越大,其商業信息泄漏造成的市場損失可能會越大(即模型中參數δ越小),研發外包的可能性會越小,這說明了充分的市場競爭和防止大壟斷企業的出現是促進商業服務的主要考量。第三,代理人(接包企業)是否泄漏信息的考慮因素{μ(委托人支付給代理人的收入分成比率)和β0Вù理人從泄漏委托人商業信息造成的委托人損失中得到的“收益”比率)}。第四,知識產權保護,這些因素是市場分工水平、市場競爭結構、“非正式商業規則”、法律制度的微觀體現,直接關系到發包企業外包活動的發生與成敗,也反映了商業服務業,尤其是技術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演化和發展的軌跡。
在委托人的產品市場處于充分競爭的情況下,委托人或發包企業仍可能通過簽訂總價合同外包研發,雖然這種合同不能防止發生泄漏商業秘密的,這就說明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泄漏商業秘密可能不是阻礙R&D最主要的因素了。但是,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保護可能不會鼓勵更多的研發外包,因為過分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會在市場其他方面可能造成負面的效果,比如會延長產品生命周期的長度、減緩技術和產品的升級換代,還可能會強化技術壟斷企業的技術壟斷優勢等。因此,嚴格意義上說本文的模型不足以全面反映和說明研發外包發展與演化的微觀進程及其影響因素,畢竟模型是在對經濟現實的大大簡化前提下進行分析的,但是仍然可以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發。即外包作為一種新的生產組織和貿易方式,對服務業,尤其是商業服務的發展和繁榮具有極大的貢獻,但服務業的增長是建立在分工深化、市場結構轉化、組織制度不斷進步的基礎上的,它本身對于經濟整體效率的貢獻也是巨大和戰略性的。
注釋:
① 此處的外包指半成品/零部件等工業制成品的生產外包。
② 人們可以包括常量“忠誠溢價”ρ≥0對競爭性的工資w,使得WIH=(1+ρ)W。本文假設對忠誠設置足夠高的溢價,使內部的研究人員沒有泄漏信息的動機。
③ 作為研究活動的范圍可以從具有非常具體的目標,到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事后的結果。本文側重于前者。由于高特異性的研究成果,合同可以明確規定要實現什么樣的結果,在此,不考慮代理人偷懶的問題,這里處理的接包研發機構的問題僅涉及信息泄漏。
④ 另一種解釋是,接包人偷懶,其低品質的產品卻要求同等的外包價格。在這種情況下,1-δ可以被稱作為該產品質量打折扣的結果。
⑤ 其中λ是由于外包研發質量更高導致的單位商品生產成本的減少比率。
⑥ 為了證明β0 ⑦ 設β(τ)=β0[1-δ(τ)]其中τ代表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δ隨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說,在有泄漏的時候,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高了委托人保留的市場份額的部分。 ⑧ 因為當(L/T)很大時,延長壟斷權力的期限不對消費者造成太多損害,它提高了社會效率。 參考文獻: [1] Allen, Beth.Design for Manufacturing.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MN,2002. [2] Chen, Been-Lon and Koji Shimomura.Self-Fulfilling Expecta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A Model of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8,39:151-170.
[3] Chen, Been-Lon, Jie-Ping Mo and Ping Wang.Technology Adoption, Growth and Matching[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02,26:1927-1954.
[4] Edwin L.-C. Lai and Raymond Riezman (2004). “Outsourcing of Innovation”, Vanderbilt University and NBER,No 5048.
[5] Grossman, Gene and Elhanan Helpman.Integration Versus Outsourcing in Industry Equilibriu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117, 85-120.
[6] Grossman, Gene and Elhanan Helpman.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5,72(1):135-159.
[7] Grossman, Sanford J. and Oliver D. Hart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691-719.
[8] Hart, Oliver D. and John Moore.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1119-1158.
[9] ODonaghue, Ted, Suzanne Scotchmer and Jacques Thisse .Patent Breadth, Patent Life, and the Pace of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1998,7:1-32.
(責任編輯:關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