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靜
摘要: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前景,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技術。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在我們大力推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初中語文學科整合的教學,對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語文信息技術整合
信息技術以它不可阻擋的優勢,已被運用到各科教學中,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它不僅具備視聽媒體的各項優點,而且還具有一定的人機交互作用,教師和學生可獲得更多的教學資源,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率,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前景,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技術。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怎樣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和探索。
一、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模式,雖有其內在的優勢,但僅憑一本書、一張嘴,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難度很大。而信息技術則把傳統的、靜態的教學內容轉換成圖片、音頻、視頻等動態信息,彌補了傳統教學中呆板枯燥的不足。其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能夠創設仿真情景,使用語言很難描述或無法表述的問題形象、生動、直觀、簡單,更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秋天》一課時,我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引導學生觀賞秋天風景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將學生引入如詩如畫的學習情境,為學生領悟課文內容打下基礎。通過配樂朗讀課文,使學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課文內容,為學生自主學習課文鋪路架橋。
二、引起情感體驗、發展學生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情感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始終以情感為動力。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而利用信息技術展現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富有表現力的圖片、音頻、視頻,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訓練學生思維能力。
我在古詩《江雪》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播放略帶哀傷的音樂和畫面,在學生的眼前呈現天寒地凍的景象,讓學生邊看圖邊展開想象,邊體會蓑笠翁在江上獨釣的心情。學生在音樂的熏染下漸入其境,換位思考,或深或淺地體會到詩文展現的意境,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促進了思維想象能力的發展。
三、改變教法學法、優化作文教學
作文水平的提高,可以說是教師、學生面臨的共同難題。尋找恰當的方法促進學生作文素養的提高,教師同仁可謂絞盡腦汁,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收效甚微。怎么改變這種局面呢?贊可夫教給了我們重要的方法:“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學生在平常作文中,經常感到無話可說。其實這應歸結于教學的不得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自我追求的趨向,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有學習的動力,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在學習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后,學生都沉醉于朱自清先生筆下充滿盎然生機的春光之中,折服于朱自清先生秀雅清新、樸實雋永的文筆之下。借此契機,我按季節展示了八張圖片,讓學生討論不同季節、不同景色的圖片的特征。然后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任選其中一張圖片結合課堂討論歸納的寫景方法進行片斷練習。這時,大家興趣高昂,有的翻課本,有的查筆記,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完成后,互相批改,集中展示。最后在愉悅輕松的氣氛中基本掌握了寫景的方法,實現了閱讀教學與作文提高的完美結合。
傳統地作文批改,往往是老師加班加點地精批細改,很少有時間讓學生參與其中。當教師精批細改后發到學生手中時,由于間隔了至少一周的時間,學生對習作的要求已淡忘,毫無印象,往往只看等級,就是對評語也是僅掃幾眼,效果可謂事倍功半。再加上評析方式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主動性很難充分發揮,學生作文能力很難提高。我在作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中的實物投影,及時反饋學生作品,進行及時評改,解決了這一弊端,。
我在作文課前把寫作目標、作文要求提前布置給學生,進行課下準備。學生或觀察、或體驗、或感悟、或查找資料,進行構思,打稿。在第一節作文課上簡單講解后,要求學生一節課完成作文。第二節作文課,我選擇幾篇典型的文章,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圍繞作文目標、要求,結合作文內容、寫作形式、字詞運用、語言表達等方面各抒己見。這樣師生共同參與,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評改積極性。大家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受益匪淺。被評學生由于直接感受到別人的反應,面對面地接受表揚和批評,體味到寫作的不足之處和成功的喜悅,記憶更加深刻。,師生利用信息技術設備面對面評改作文,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四、利用網絡資源、開拓學生視野
初中學生基本上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技術和上網知識,我們可以運用互聯網上的資源,打破封閉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語文教學,拓展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需求。尤其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圍繞教材內容向學生展示預選項目,讓學生自己上網查尋需要有關教學內容和預先項目的信息資料。
在教學《探索月球奧秘》時,我沒有結合書本給學生講接月球的知識,而是指導學生分成興趣小組上網瀏覽網頁,自己動手查找相關知識,在網絡環境下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通過網上查尋,合作交流,學生明白了非常多的月球奧秘,明白了豐富多彩的月球文化。學生們通過網絡,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當然,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大大超過了我前邊所陳述的幾點。我堅信,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在我們大力推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初中語文學科整合的教學,對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