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菊芳
摘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又是思維的起點,創造的起點,因此在中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高中數學教學的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和發展學生良好思維習慣,從而提高數學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十多年教學給我一種啟迪,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所有教師普遍采用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提升數學提問質量
提問是人類生活中一種普遍性行為,在中學數學課堂中,課堂提問貫穿始終,沒有了課堂提問,教學將無法繼續進行下去。現代教育改革后,“啟發式”教學法已經代替了過去的“注入式”教學法,這更突出了課堂提問的重要性。高中數學教學的目的是進一步培養和發展學生良好思維習慣,從而提高數學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觀點顯得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了高中數學傳統的教學模式。二十多年教學給我一種啟迪,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所有教師普遍采用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前設置有效的課堂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去,讓學生變成課堂的主體,在這過程中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雙豐收。
一、課堂提問要重質量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又是思維的起點,創造的起點,因此在中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數學教學是啟迪思維的過程,以思維訓練為核心,課堂提問對于思維的發展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數學教學的教學原則已經由“啟發式”代替了“注入式”,這種新的教學原則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開啟知識的大門。但有些教師把課堂提問的數量作為衡量一堂課學生是否參與教與學的一個標準。然而,在課堂上由于問題太多,學生窮于應付,看似師生互動非常好的景象,實際上由于問題不鮮明突出,學生對這些問題并沒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學生在課堂上根本沒有機會、沒有時間去吸收消化的過程。久而久之,學生在面對課堂教學時會失去學習的耐心,更不可能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變成惡性循環,所以在課堂提問中要注重問題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教師往往應用許多提問方式以達到較好的效果,用引入型、復習型和啟發型較多。引入型提問,這是課堂提問進行中很重要的一步,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理解。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實例引入、模型觀察、操作實驗、分類歸納、設置懸念、解釋矛盾等方法進行課程引入。
二、課堂既重提問更重學生的反饋
數學課堂并不是純講授知識的課堂,尤其是當代推行教學體制改革,提倡啟發式教學法,課堂上的互動很重要,應該把學生主體擺在突出位置。教師通過提問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設計接下來的教學節奏,這樣使教師的教與學和諧發展,同步進行,提高了學習效率。課堂提問是師生交流的最有效的辦法之一,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反映速度和回答質量,教師可以衡量知識的掌握程度,其實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回答繼續提問(追問),引導學生思維。教師對一些關鍵問題,關鍵環節且慢說破,留下“更美的風景”讓學生去發現和欣賞,使其在探索、思考問題的體驗中提升思維和激發興趣。例如在雙曲線概念的教學中,當得出雙曲線定義:平面內與兩定點、的距離之差的絕對值等于常數(小于)的點的軌跡叫做雙曲線。提出問題:動點的軌跡是雙曲線,滿足的條件是什么?當學生得出常數后,可以將條件作如下改變讓學生思考。將小于改為等于或大于,其點的軌跡又是什么呢?對于上述問題在橢圓的概念中已經研究過了,學生自然會產生聯想,從而更加能深刻理解和記住橢圓和雙曲線的概念。教師的教學智慧不是體現在“先知于學生、勝學生一籌”上,而是體現在“與學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學生”。“說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師手中,但取決于學生的需要,所謂“教不越位,學要到位”就是這個道理。
三、課堂提問要讓學生“跳一跳,夠得到”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 “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人的認識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既不能太易或太難。問題太易,則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反而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太難則會使學生失去信心,無法使學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問失去價值。有經驗的老師提問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提出的問題恰當,對學生數學思維有適度啟發,必將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識,使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產生有機聯系的知識結構。例如在講解如何畫出函數圖像之前,首先幫助學生復習圖像,再進一步變形,在老師的幫助下畫出函數的圖像,這樣大部分學生能畫出函數的圖像,如果直接讓學生畫出函數的圖像可能學生有些困難。
四、課堂提問要注意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
在課堂設計問題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作合適的設計,并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選擇最佳的問題情境。如果教師選擇合適的角度,往往很容易引導學生自然地進入到問題情景,結合現實構建合適的數學模型,從而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積極性,學生會很容易理解整個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之只會讓學生一頭霧水。如我在講兩直線的位置關系時,創設一個簡單的問題情景,即:在生活中,你發現兩條直線的位置有多少種情況?讓學生身臨其中,所以他們每個人都會去看、去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到底誰的答案正確,這時再進入新課,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興趣自然會提高,那么這堂課的教學效率也提高了。再比如我在講解集合的概念這一節的時候,在給出集合的性質之前,給出問題:“請大家挑選出班上個子高的人”,這時學生有些不知所措,再問:“請班上身高在180cm以上的站起來”,這時學生肯定會在老師的兩次提問中找出答案。在這樣合適的情境中學生會很快進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然后老師順利地完成教學目的,最終提高了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