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富
摘要:小學生大多數都覺得數學是枯燥無味的,相對于語文來說,趣味性較低。所以,怎樣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問題值得大家探討和研究。本文從創設學習情境、動手操作、聯系生活實際等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培養小學生數學興趣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大綱明確提出:培養學生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課堂教學當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是一門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和推理、判斷能力的學科,是與生產、生活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游戲中、實踐中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從而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在多年的教學當中,本人總結出以下比較有效的方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啟發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學習才能變成一種愉快的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當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從而使學生好奇、神秘、疑惑,開鑿出學生的思維動力,激發學生對學習目標的認識和需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數學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很自然把學生引入到生機盎然的學習情境中,并在充滿懸念和好奇的情緒中學習。
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習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有一句民間諺語:“聽到不如見到,說到不如做到。”講的是無論什么事,不能只憑耳朵聽和眼睛看,要有自己動手的能力。學生學習知識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是一個發現問題的過程和創造的過程。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比較、思考、發現問題所在,才能夠對所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逐漸領悟到知識的精髓,內化為己有。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但是并不是一層不變地進行教育,要讓學生樂于接受知識。所以在積極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同時,結合日常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物品,給他們留出足夠的動手和思維空間,充分地展示他們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
例如,在教學學生分數圓形時,教師可以先出示一些物品,如籃球、蘋果、桃子等,讓學生動手找出一些不是圓形的物品,去思考這些東西的差異與相同之處。在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加以點撥,學生就會很自然地悟出圓形的特點和規律,對圓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所以,學生通過在主動參與操作的過程,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活動,使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交替地進行,為概念形成充分的感性認識,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的濃厚興趣。通過在這種輕松的環境中互相學習和參與,同時也會有成功的愉悅感,學習就會覺得學習是一種有趣的事情,從而變得自然而然地喜歡上學習,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
三、聯系生活實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無論是什么學科都與生活是分不開的,而有的人認為數學往往脫離生活實際,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是短淺的看法。現實生活是學生的數學大課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碰到很多關于數學的問題,我們要是把這些問題引入到數學中來學習,就會使學生容易理解,課堂內容生動有趣。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聯想和觀察自己家里的物品,哪些是長方形(電視機、窗子、磚等),每個學生眼里的東西不一定一樣,但是通過自己發現,使他們充分認識到這些物品的形狀和規律。
四、啟迪學生思維能力,發揚民主精神
要培養學生數學興趣,還要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發揚民主的精神,才能更好地使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民主和諧的氣氛是主動學習的前提,學生心理上變化,會直接地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一個學生在緊張狀態下學習,心里產生壓力,所以對學習有一種畏懼感,這樣不能夠接受和學習好知識。教師要盡量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盡量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不要對學生漠不關心,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啟發,師生之間共同研究、探討,興趣會自然而然地增強。
總之,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所學的知識充分與生活相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兩者相輔相成,從而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始終如一地堅持把教學融入生活當中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周圍,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當中處處有生活,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讓學生覺得輕松,學得扎實,才能把學習數學當成一種有趣的學習活動,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與課堂氛圍,讓數學課不再枯燥,讓數學課充滿生機。
參考文獻:
童子雙.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與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