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一本名為《認知盈余》的書很火,國內有一個網站狠狠地推了它一把。幾年前我看過作者舍基的《未來是濕的》,相較之下,《認知盈余》差了很多,基本上是在炒《未來是濕的》的冷飯——雖然從書名上,認知盈余更顯得學理性點、冠冕堂皇點。
《未來是濕的》這本書有很多論斷是相當精辟的,它基本上描繪了人們在無名無利的前提下卻依然在拼命制造信息的邏輯,而且還造得不錯,比如維基百科。但從高度上講,即便是《未來是濕的》(更不用談《認知盈余》了)談的都不是互聯網的大問題。因為對于網絡而言,信息生產,永遠不是第一位的問題。
讓我們稍許來回顧一下歷史。互聯網從商用以來,歷經門戶、搜索、社交三代。門戶走的路子是所謂“受過訓練的編輯”推送(push)信息給你看,搜索則讓你可以借助關鍵詞拉取(pull)信息,在社交網絡上,你獲取信息的方式是:追隨你的朋友。這三代殺手級應用,其實根子上要解決的問題是:你是怎么接觸信息的?換言之,這三代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應用,說白了,就是三種“內容推送器”。
對于數字世界來說,內容生產從來不是什么難事,因為人類內心深處是有表達欲望的。但是,如果只是做好了內容生產而忽視信息接觸,那就會成為一場災難: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博客”。
就個人使用而言,博客是一種非常全面的內容生產工具,可以嵌入你想要的任何一種信息形式,從文字到圖片或是視頻,也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布滿超鏈接。但博客的缺點在于:它的架構并不利于信息接觸。一個博客主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寫一篇新的博客,于是ta的讀者便不知道什么時候去看ta的博客才是合適的時間——雖然RSS閱讀器在幫助解決這個問題,但這個應用委實太過小眾了。老實講一句,和一個網絡小白講明白RSS是什么東西,都得花不少時間。
早些年MSN有一個“小黃星”的功能,MSN列表上的好友名稱后一旦出現這個小黃星,就意味著ta的空間更新了,這可以驅動人們去點擊進行“信息接觸”。但不知道為什么,微軟扔掉了這個小黃星,當信息接觸者(閱讀者)少了以后,信息生產者的動力就開始下降。寫了沒人看?那我還不如去打開一個WORD編輯器算了。
現在我們來談談文頭提到的這個網站——知乎,一個問答社區。知乎對《認知盈余》的熱捧,幾乎讓我懷疑他們是把這本書當成自家網站融資擴大規模的理論依據了。但在我看來,知乎最要緊的問題不是鼓勵信息生產,而是讓人們去接觸信息。最近他們搞了一個“尋找互聯網思想者”的活動,一字排開網絡十個大腕,馬化騰的第一個問題就引來了極多的長篇大論的問答——可見信息制造對于當下的知乎而言,一點問題都沒有。
我是知乎的重度使用者,我一點也不想掩飾我對這個網站的喜歡,但隨著知乎的內容越來越多,后來還設計出類似頻道性質的領域,現在要找到我想看的信息變得越來越費事。我倒是覺得,知乎的核心問題應該是這樣的:如何讓一個剛剛上知乎的人,迅速接觸到ta想接觸的信息;而不是這樣的:如何讓一個剛剛上知乎的人,迅速生產ta能生產的信息。從商業角度而言,前者更重要
在我看來,《新數字秩序的革命》這本書遠比《認知盈余》更具有高度,因為它一直在探討的問題是:在數字世界中,信息是如何被組織的——往下一步,就是如何被人接觸的。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這樣的問題,難道不是比如何加大信息供給來得更具實際意義么?
多年以前,人們一直在探討下一個殺手級應用是什么?我倒是覺得,討論這個問題至少對我而言,邏輯是很清楚的:從推送到抓取到跟隨朋友,下一種會讓極大規模的人群都接受的“接觸信息”的方法是什么?
這個問題一旦有了答案,下一個殺手級應用,便呼之欲出。
最后必須說明一下,信息兩個字,并不是專指某一篇文章,可以是任何東西,比如女朋友抱怨生日沒有得到想要的禮物——這也是信息,對于當事人而言,是極其重要的信息。
魏武揮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講師,中山大學南都訪問學者,新媒體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