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吉喆
企業能加速區域間經濟增長要素的流動,從而形成全國統一市場,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經濟增長要素在區域之間的流動,是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拉動力量,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則是中國區域經濟最終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用企業發展帶動經濟增長要素在區域間的流通,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新世紀以來,隨著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全國統一市場的硬件條件逐漸形成,資金、勞動力、人才、信息市場也逐漸完善。同時。在國家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政策引導下,中西部地區投資環境正在逐步改善,使得企業越來越多地到西部地區投資發展。
現在,世界500強中已經有490家進入中國,其中到西部地區的已有三分之二強,特別是成都、重慶、西安等地,匯聚了大量世界一流的企業在當地發展。
過去,西部地區主要以國有經濟為主,國有經濟的比重超過了50%,而現在,隨著外地和新生企業不斷加入到區域建設中,非公有制經濟在西部地區絕大多數省份超過50%,特別是重慶、四川等地。
更值得關注的是,現在國有企業多數是國有控股或者國有參股,真正國有獨資的企業越來越少。
企業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區域間經濟增長要素的快速流動,加速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以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同時也加速了市場效率的提高。
在商品流動方面,現在已經形成了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的格局,知名品牌在全國范圍內的銷售就是很好例證——可口可樂物流已經覆蓋了中國所有區域,隨著物流企業的發展,將有更多產品實現全國覆蓋。
除了商品,資金在中國不能說是完全的市場流通,至少利率沒有完全放開,但是在目前金融機構框架下,資金還是朝著市場方向流動。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資金還是往沿海地區走,因為沿海地區條件更好。同時,大量的國家財政資金、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資金、到中西部地區企業的資金在向中部流動。
過去,資金的垂直流動較多,現在是橫向流動較多,區域之間的流動較多。雖然大量資金仍持續走向沿海地區,但中西部地區的高速發展,也正在吸引企業資金不斷流入中部、西部地區。
在勞動力流動方面,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勞動力便開始向沿海地區流動。在中國這個世界工廠之內,有2億多人常年處于流動狀態。隨著大量企業的內遷,勞動力開始由向沿海地區的單向流動,變成了區域間的多向流動。
企業成為市場形成的主體,對于中西部地區發展具有長遠意義。沿海地區經驗已證明,經濟增長需要靠企業驅動,只有企業成為主體,經濟增長才能走上正常軌道。這個變化在中西部地區已經開始,企業發展需要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