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曦文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21世紀看濱海新區。被喻為中國第三增長極的天津濱海新區正以驚人的速度快速崛起。它僅用了5年時間,經濟總量就從近2000億元躍上6000億元臺階,續寫了中國30多年來經濟發展的奇跡。
2011年,濱海新區完成生產總值6206.9億元,同比增長23.8%;工業總產值增長29.4%;財政收入增長37.1%;實際利用外資85億美元,增長30.4%。繼2010年GDP超越浦東新區之后,2011年再次大幅領先,保持著強勁的發展態勢。2012年上半年,濱海新區完成生產總值3200.56億元,再創新高。
高速的發展強力地吸引著各方的投資,在企業家中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如果你錯過了深圳,錯過了上海浦東,千萬不要再錯過天津濱海新區。”
先試、先行、搶先機
濱海新區隸屬于天津市,位于中國華北平原東部、太平洋西岸,行政區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岸線153公里,常住人口248萬。
上世紀80年代,當深圳特區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時,濱海新區還是一片荒涼的鹽堿灘,長滿了蘆葦。1986年,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高瞻遠矚地指出:“你們在港口和市區之間有這么多荒地,這是個很大的優勢,我看你們潛力很大”。并欣然題詞:“開發區大有希望”。
1994年,天津市開始實施“工業東移”戰略,建設濱海新區,把飽受發展限制的天津老城區的工業轉移至地域廣闊的濱海新區。1999年,時任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充分肯定了濱海新區的發展:“濱海新區的戰略布局思路正確,肯定大有希望。”
盡管此時的濱海新區經濟總量、外貿出口、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然而它依然只是天津市屬的一片經濟高速發展的區域,其所蘊含的空港優勢、自然資源優勢以及連接京津、可以輻射中國三北地區和東北亞地區的區位優勢都未曾得到充分地利用和開發。
直到2005年濱海新區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后,2006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天津濱海新區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它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全國第二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所謂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際上更多地發揮各省市自治區主觀能動性,由地方因地制宜規劃出發展框架,再經中央批準實施。然而與以往大不一樣——原來只能按照既有政策框架改革,此次卻給了試驗區更大的自主權,探索范圍寬泛,即“先試先行”,外界普遍認為對于濱海新區來說,這是一項“含金量最高”的政策。
2008年,一份基于先試先行、為全國發展改革提供經驗和示范的《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出臺,它將濱海新區定位為立足天津、服務環渤海的東北亞現代化制造研發基地、中國北方航運和國際物流中心以及生態宜居海濱新城。這一定位意味著濱海新區在中國東北亞區域中,在推進京津冀和環渤海區域經濟振興中占據了領先優勢。
不僅如此,《方案》還涉及了金融改革和創新、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設立有高度自由貿易區性質的東疆保稅港等多項發展舉措,政策之大膽和理念之新鮮,在當時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
國家的一些大型、超大型項目也紛紛落戶濱海新區,百萬噸乙烯、千萬噸煉油、空客A320、300萬噸造修船、維斯塔斯風電設備、天河一號超算中心、國家動漫園等等建成投產,一條以航空、飛機、石化等大型高科技項目為核心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正在濱海新區形成,并以此為著力點推進新區產業優化升級,金融業、文化產業、新能源成為新區重點發展的產業,并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濱海制造”向“濱海創造”提升。
自納入國家戰略以來,胡錦濤總書記曾3次到新區實地考察并多次聽取匯報。2011年4月30日,總書記親臨新區考察時深刻指出:“天津濱海新區已進入全面開發開放新階段。全力打好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攻堅戰,努力使濱海新區成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
經濟學家們指出:濱海新區發展戰略實際上是標志整個中國經濟戰略格局的變化。不僅意味著中國的經濟中心進一步向北移動,中國區域經濟結構也在進一步優化,經濟增長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上世紀80年代曾令深圳騰飛的以招商引資為主的加工業正在被濱海新區以資源能源的開發建設為主的發展模式所替代。
突破、攻堅、進取
作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天津濱海新區正在成為中國最具潛力、最有活
力、最為開放的現代化新區之一。新區的快速發展,極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2009年中央批準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組建了全國同級區域中部門最少、人員最精簡的行政機構,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這項改革是全部改革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推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就是要解決濱海新區內部行政效率低,規劃缺乏統一協調;下轄的幾個功能區和行政區相對獨立,各自為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復建設;資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土地、資金、人才流動不暢等等難題。”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立群說。改革前,濱海新區內一度曾有7個公安分局、5個工商局、6個國稅局和5個地稅局、6個法院機構、5個檢察院機構,機構設置嚴重重疊。
而隨著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推進,行政體制與現實發展之間產生了諸多矛盾和問題——規劃難以統一實施;產業聚集效應難以實現;整體優勢難以發揮;資源配置難以優化;管理效能難以提高。
2009年,改革正式拉開帷幕,包括建立統一的行政架構、構建精簡高效的管理機構等一系列措施出臺,如今減少審批事項、提高辦事效率、搭建“一站式”信息網絡、提供“保姆式”服務、強化行政效能監督等等已成為當前改革的重點。改革正在向著更高標準、更深層次和更寬領域推進,而其系統性、針對性和配套性也變得更強。
其實,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只是濱海新區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的“十大改革”之一。按照《方案》,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還涉及九大領域,包括土地管理、保障性住房、醫療衛生、拓展加快推進金融創新、城鄉一體化、社會管理創新等等。
在這些改革中,土地管理的改革和金融改革最為引人矚目,新區在政策設計上做了很多大膽地嘗試。如擴大土地征轉分離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完善土地集中交易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市場一體化;完善土地整理儲備和開發利用的循環機制,探索建立耕地保護基金等等;而在金融改革中,新區則致力于尋找一條有別于中國其他地區的差異化金融發展之路,比如引導產業基金、私募股權基金擴大在新區投資。推進新型金融交易市場和平臺建設。擴大資本金意愿結匯試點。推進人民幣國際結算、人民幣境外投資等改革試點等等。
除了與經濟發展相關的領域深度改革的同時,新區改革也在廣度上下工夫。以建設和諧社會首善區為目標,在民計民生、社會管理、城鄉一體化等眾多領域加大改革力度,加快發展速度。如“加快社會管理創新和公共服務改革”,共安排了社會管理創新、民政事業改革、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創新人才管理和服務體系、文化體制改革等7項主要內容。
事實上,這10個領域內的改革不僅有效地解決新區加快開發開放中的深層次矛盾,打破制約新區發展的瓶頸,也創造屬于濱海新區的發展模式,形成濱海新區發展的新優勢。
如果說“十大改革”是乘綜合配套改革的政策優勢,乘勢而上,破解打好開發開放攻堅戰的深層次矛盾,為濱海新區爭當“排頭兵”夯實路基;那么新區實施的“十大戰役”便是重構新區產業版圖,乘新區多年積淀的優勢,乘勢攻堅,提升了發展的內涵,形成產業聚集、規模擴大、能級提升的產業布局的重要舉措。
“十大戰役”,就是10大工程的總稱,然而它卻遍及整個天津濱海新區2270平方公里的土地,涉及總投資1.5萬億人民幣,涵蓋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改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諸多領域。包括加快南港區域建設,打造世界級重化產業和港口綜合功能區,配套建設中國北方輕紡工業基地;加快臨港經濟區建設,打造中國沿海高水平重型裝備制造業基地;加快核心城區、中心商務區、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發展金融、商貿、總部經濟、文化創意產業,塑造大氣洋氣、清新靚麗的生態宜居城市;加快濱海旅游區、北塘經濟區、中心漁港經濟區建設,打造旅游、會展、物流、游艇產業基地;加快東疆保稅港區建設,打造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加快西部區域建設,打造高端、高質、高新產業活力地帶。
通過這“十大戰役”,濱海新區人形成了堅持走高起點、國際化和規模化的發展之道,通過引入大型企業,通過為他們建設上下游產業鏈,實現產業聚集和產業整合。并在此基礎上,以國際一流的標準進行產業生態建設。
研究區域經濟學者指出,“十大改革”對于濱海新區來說是突破和提升,而“十大戰役”則是攻堅和進取。濱海新區以一條勇當中國區域經濟“排頭兵”的主線,串起“十大戰役”、“十大改革”兩個抓手。
創新、科技、瞄準國際
創新是濱海新區發展的內在動力。“推進體制創新”,“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是中央對濱海新區的要求,也是濱海新區人“打好攻堅戰,爭當排頭兵”的內在要求。攻堅戰的速度、力度,排頭兵的高度、水平,都必須依靠創新驅動。
“十大改革”、“十大戰役”的體制機制創新,策略方法創新,成為戰役捷報頻傳的根本保證。“十大改革”,創新之處可圈可點:建立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推行醫療衛生重組計劃,大醫院一體化管理社區醫療衛生中心等,創新創造不乏其例。
除了體制、機制的創新,科技創新亦是濱海新區的最大亮點。新區非常注重加快引進和建設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并著力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化重大項目。他們提出2012年全年新建20家國家級、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行業技術中心,新增10家總部企業研發中心。
細胞產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已在濱海新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分離、培養、儲存的工業化生產技術,獲得了發明專利。
重型技術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已完成實驗基地二期廠房建設,現正承擔54項科研項目,其中有兩個項目被列入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
在企業集團技術研發中心中,天津鋼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工程力學室部分實驗裝置安裝就位,正在進行TP特殊扣石油套管的設計開發和抗腐蝕石油套管的試制。
在濱海新區,重大的自主創新平臺正在搭建中,高科技企業的聚集效應也正在形成,并圍繞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國內外高水平研發機構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技服務機構,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開展聯合攻關,擁有一批關鍵技術和標志性創新產品,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目前高新技術企業已達到1200家,高新技術產值達到5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
此外,濱海新區還在大力推動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擎驅動、協同發展,構建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現代產業體系。堅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產業優化升級的突破口。以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為重點,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改造提升制造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總部經濟、技術交易、文化創意、網絡信息、郵輪游艇、服務外包等產業,積極培育會計、法律、保理、評估等中介服務組織,促進現代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聯動發展。據預計,到今年年末,濱海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有可能突破1200億元。
如果說,深圳展示的是拓荒者的勇氣,上海透出的是領先者的從容,那么濱海新區展現的則是趕超者的激情、新區域經濟先行者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