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偉
中學數學是重要的基礎學科,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肩負著自身的歷史重任,對培養和發展中學生素質意義重大. 這是因為,跨入二十一世紀的莘莘學子,如果他的大腦思維離開了敏捷、靈活、深刻、創造、批判,而是遲鈍、呆板、膚淺、因循、保守的,那么何談他已具備了能經受世紀風雨洗禮,能為“四化”再創輝煌的優良素質呢?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紀,培養和提高中學生數學素質,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本文圍繞這個熱點課題,就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中學生數學素質作一探討.
一、數學素質的內涵
關于什么是數學素質,眾說紛紜. 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一般認為是在先天的基礎上,主要通過后天的學習所獲得的數學觀念、知識、能力的總稱,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
二、中學生數學素質的培養
1. 面向全體,因材施教,重視數學意識的培養
教師應及時利用課堂這塊主陣地不斷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心,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使他們形成科學的數學觀. 只有這樣,才能使所有學生喜歡數學,酷愛數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自覺地做學習的主人翁. 久而久之,學生的數學意識增強了,他們會自覺地運用數學思想方法來處理各種現實問題,也會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與數學無關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一旦學生達到這一層次,我們就可欣慰地說,“我們培養的目標達到了. ”我們通常所講的“要給學生授之以‘漁而不是只授之以‘魚”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學習函數時與商品銷售相聯系,培養學生用函數的思想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加強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數學中應重視知識的形成、發現過程. 數學本身是一門演繹性很強的學科,然而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本著學生可接受的原則,教材的編排不可能十分系統完整,在教材中許多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等的發現過程往往沒有詳細完整地給出,只是完美的結論,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深研教材、精心設計、重新組織教學內容,教學中改變駕輕就熟的“題型 + 方法”的教學方式,讓啟發式教學進入數學教學活動,克服學生思維的被動性,選擇自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展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背景,為學生的學習創設問題情境,教給學生發現、創造的方法,啟發引導他們去思考、創造,讓他們在創造中學習,在發現中獲取,在成功中升華. 具體地說,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學,培養學生思維的概括性和創造性;利用知識應用的教學,培養學生思維的連續性和廣闊性;利用典型例題、練習題的多解和延伸變化,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學習中經驗的積累和存在問題的矯正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3.加強思想方法的教學,教會學生猜想,培養創新能力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與精髓,是核心,它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是聯系各項知識的紐帶,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它比知識更具有普通適用性、抽象概括性. 學生掌握了數學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獲取知識,更透徹地理解知識,并能終身受益. 中學數學涉及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換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數法等)、邏輯型(如類比、歸納、分析、綜合、演繹、反證法等)、宏觀型(如圖像與方程、分類討論、數形結合、歸納猜想、整體化歸、數學模型等).
4. 強化語言訓練,促進信息交流,提高綜合能力
當今世界上許多事物大多需要綜合多門學科知識來解決,靠單學科知識就能解決的畢竟是少數. 數學學科本身具備很強的綜合性,代數、三角、幾何教材中綜合了許多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相關學科知識. 因此教學中數學應發揮基礎學科作用,加強學科內聯系,挖掘各知識交匯點,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幫助學生解決相關學科生產、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正確運用數學語言加以表述.
5. 重視數學應用,積極開展數學建模,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讓問題進入課堂,以問題解決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教材中對于數學聯系并應用于實際也給予充分的注意”.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卻恰恰忽視了這一點,造成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學生缺乏應用數學能力. 可喜的是近幾年全國高考和各地中考命題中都注意并加大了應用數學題的力度. 把“問題解決”這個當前國內數學教學改革的熱門課題引入高考的新嘗試,這對我國中學數學教育適應素質教育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
因此,加強中學生數學素質的培養,培養他們“愛學”態度、“樂學”情緒、“會學”技巧、“自學”能力,突出“優化思維品質,培養思維能力”是時代的呼喚,歷史的必然. 我們深信,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素質教育必將結出豐碩的成果. 屆時,我們的學校將成為一個培養和造就新時代人才的理想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