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常勇
創新組織設置
——這是基層組織建設取得實效的基礎。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做到成熟一個、組建一個,組建一個、鞏固一個,鞏固一個、帶動一批,有效地擴大了黨在基層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
2012年8月15日,新疆。
黎良均坐下來,掏出手機。
登入“黨建紅云”,進入“石灘鎮流動黨員新疆云支部”,一段視頻跳了出來。
“沒想到身在新疆,還能和家鄉黨員一起過組織生活。”黎良均感嘆,“入黨多年,一直漂在外面,今天總算‘回家了。”
云支部
2012年1月5日,巴南區東泉村黨總支副書記鄭葦杭遇到了樁別扭事。
“我幫鐘仕娜交黨費。”一位婦女闖進辦公室。
“她自己怎么不來?”鄭葦杭問。
“她在外地打工,來不了。”
“去年收黨費時,她也不在,別人幫她代交的。她很過意不去,今年特意托我提前來交。”婦女掏出一張百元大鈔。
“仕娜一年黨費才兩塊四,100塊太多了。”沒法找零,鄭葦杭犯難了。
“每年為兩塊四來回跑,太麻煩,40年的一起交了吧!”
“這,這……”鄭葦杭一臉尷尬。
2012年1月8日,天還沒露白。
“咚!咚……”急促敲門聲傳來。
鄭葦杭打開門,看見一張充滿歉意的臉。
“這是匯報材料。”劉茜遞過來。
去年底,劉茜成了入黨積極分子,要定期匯報思想情況。
“怎么這么早來交,你有急事啊?”鄭葦杭問。
“急著去上班。”
“很遠啊?”
“嗯。為交這份材料,我昨天半夜趕了回來,現在要坐車去魚洞,再轉車去渝北。”
“不好意思。這是考察入黨積極分子的必備程序。”鄭葦杭有點尷尬。
對于鄭葦杭式的尷尬,巴南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鐘馗一點也不陌生。“現在流動黨員太多,傳統的管理、教育和服務方式,已無法應對。”楊鐘馗說。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巴南區委把推進黨建信息化作為突破口,創建了全國首個集黨員需求服務與組織管理為一體的黨建信息化平臺——“黨建紅云”,讓廣大黨員運用手機、電視、電腦等多種終端,隨時隨地都能參與支部活動。
2012年4月20日,下午5點。
王軍打開平板電腦,登入“黨建紅云”,進入石灘鎮流動黨員南坪云支部。
“老王,今天要選舉云支部班子成員,記得準時上網投票喲!”一大早,鎮黨委的領導打來電話。
“換成以前,我得向公司請假,坐車回鎮里投票。”王軍說。
這次,王軍沒有請假,而是拿出了平板電腦,“有這個就行了”。
打開投票頁面,11名流動黨員的資料躍入眼簾。
為確保每名流動黨員具有同等被選舉權,鎮黨委決定采用無候選人直選方式。
“都是從石灘到南坪工作的老鄉,彼此都很熟悉。”王軍說。
一按鼠標,王軍選出了心中人選。
同一時間,另外10名黨員也按下鼠標。
下午6點,投票結果公布。
“楊國銘當選云支部書記,邱勇、彭勇當選云支部委員,結果跟我選的一樣。”王軍說。
全國第一個流動黨員云支部就這樣呱呱墜地。
“我一定多抽時間,為大家服好務。”楊國銘承諾。
“大家商量商量,第一次黨組織生活怎么過。”王軍很興奮。
“利用‘黨建紅云平臺,我們以街鎮為單位,建立了41個云支部,讓流動黨員實現了‘云上安家。”楊鐘馗說。
云管理
6月26日,尼泊爾。
洗完澡,趙自成躺在床上。
他掏出手機,輸入密碼,登入云支部。
出差在外,他半個月沒騰“云”了。
剛進入云支部,一行提示跳出來——組織生活內容:學習張德江書記市第四次黨代會報告視頻。
找到“視頻學習”板塊,手指一點,視頻跳了出來。“看完視頻,積分多了一分。”他說。
以前的組織生活,因為老出差,趙自成常缺席。“經常被點名,臊得慌!”趙自成說。
現在,他終于不用愧疚了,“到不了現場,事后找個時間登入云支部,完成規定任務,也算過了組織生活”。
過完組織生活,趙自成點擊“電子黨務”。
輸入銀行卡賬戶,交了7月份的黨費。
交完黨費,趙自成一點“個人資料”,一個頁面彈出來。
在“手機號碼”一欄,他填上:手機號碼暫換為……“以前他們找我,說聯系不到人,現在不存在了。”趙自成說。
…………
流動黨員的管理、教育,一直是個大難題。“現在只要他們登入云支部,點擊‘電子黨務、‘支部生活、‘黨課等22個板塊,就可接受管理和教育。”楊鐘馗說。
每個月,流動黨員必須完成云支部的規定任務。
“完成一項積一分,每個月必須達到一定分值。”趙自成說。
沒人敢偷懶,因為積分會曬在“云”上。
云服務
“腳趾動一下。”
“動不了。”
“踝關節情況怎樣?能活動嗎?”
“動不了。”
“將左側膝關節伸直。”
“膝關節可以動。”
若不是身臨其境,你很難想象這是“遠程醫療”。
為方便流動黨員看病,楊鐘馗六顧新橋醫院。“新橋醫院的專家終于答應請求,愿在‘黨建紅云上提供問診服務。”楊鐘馗說。
為提供有效的服務,“黨建紅云”整合全區勞務資訊、創業服務等資源,形成“大超市”。
“通過勞務資訊,我跳槽后月薪多了1000元。”流動黨員李紅說。
服務,并不是單向的。
“我們通過‘四回流機制,讓流動黨員回報黨組織。”楊鐘馗說。所謂“四回流”,就是流動黨員須將獲悉的知識、技術、信息、資金回流到云支部。
“產量總是上不去。”金竹村村民羅乾惠很郁悶。
她閑逛“黨建紅云”時,眼睛一亮。
“提供番茄種植改良技術。”一名流動黨員的信息讓她喜出望外。
通過這名黨員的幫助,羅乾惠家的番茄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
“啷個整喲!”一進入7月,獅子村村民張光華就開始嘆氣。
五布柚快熟了,他愁起銷路來。
“誰有路子?”張光華在“云”上發言。
“我。”一名流動黨員從山東傳回30份訂單。
共享、互補、互動、互促——云支部,又化為強大的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