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熙早
不足十平方米的學生宿舍里,電風扇緩緩旋轉,撥動著濕熱的空氣。
這天是2012年7月26日,已經放暑假的彭夢琦沒有回貴州老家,而是留在了學校。
“琦琦,快回家吧,重慶太熱了。”母親幾乎天天都打來電話催促。
“我得好好備課,給學校的小朋友上課呢。”彭夢琦說。
彭夢琦,重慶工商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大一學生。進入大學的第一個暑假,她選擇了去重慶工商大學五里店市民學校當一名老師。
頭疼的事
早上6點,方開國和妻子準備出門。
夫妻倆趴在女兒方婷的房間門口,從門縫里望了一眼還在熟睡的女兒,心里一陣辛酸。
“暑假了,總不能把婷婷一個人留在家吧。”妻子低聲說,“孩子太孤單了。”
方開國是一名搬運工,妻子則是一名清潔工。為了生計,他們每天都得起早貪黑,12歲的女兒方婷就只能一個人留在家里。
“給孩子報個輔導班吧。”妻子說。
“哪來那么多錢?”方開國搖搖頭。
方開國一家從四川廣安來到重慶打工,租住在江北區五里店街道紅土地社區。微薄的工資,令他們維持生活已屬不易。
類似方開國這樣的家庭,在五里店街道并不少見。此時,居住在五里店街道的14萬多人中,有6萬多流動人口,有1000多人靠低保維持生活。
對于轄區內的“農轉非”居民、低保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家庭,如何安頓放寒暑假的子女,成了家長最為頭疼的問題。
“這些家庭的家長一來因為生計無暇照看孩子,二來經濟上也無力讓子女去參加培訓輔導。”五里店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管理科科長楊文祥說。
這些家庭的困境,引起了五里店街道的關注。
校街合作
2012年6月初的一天,重慶工商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學生會干部金舟找到2011級統計學一班學生彭夢琦。
“最近學院要選拔學生到五里店市民學校當老師哦。”金舟動員彭夢琦去報名。
“市民學校?”彭夢琦聽得一頭霧水。
“這是學院的傳統了……”金舟娓娓道來。
2006年初,五里店街道的領導找到轄區居民易忠求助。易忠是重慶工商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黨總支副書記。
“怎么解決進城務工人員、低保家庭的子女暑假教育問題呢?”街道領導虛心請教。
“何不組建一個市民學校,為這些家庭的子女提供暑期輔導。”易忠建議。
“苦于沒有師資呀。”
“我們何不來個校街合作,讓我們學校的學生來試試。”
雙方一拍即合,隨即開始了深入調研。
2006年4月18日,重慶工商大學五里店市民學校在五里店街道五里店社區誕生。
從此,每年寒暑假,重慶工商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就會走進五里店市民學校,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這個傳統,數學與統計學院的學生們已經堅持了七個年頭。
彭夢琦決定報名參加市民學校,經過選拔,這個即將升入大二的小姑娘,順利成為五里店市民學校幫扶組的老師。
2012年7月15日,市民學校開學了。
“小朋友們,大家來做一做這道題目。”彭夢琦和同學周星宇、王知夢,給每個孩子布置了一道奧數題。
“老師,我做出來了。”方婷舉手。
“婷婷,真棒!”彭夢琦看著方婷的答卷,滿意地鼓勵道。
就在7月初,社區干部找到方開國,告訴他社區市民學校開設免費兒童輔導班的消息。這讓方開國夫婦喜出望外,立即給女兒報了名。
市民學校的大學生志愿者們除了給孩子們提供語文、數學、英語等輔導外,還陪他們做游戲、聊天。
“我喜歡和哥哥姐姐們一起學習玩耍,我不再怕孤單了。”方婷臉上洋溢著快樂。
深挖資源
2012年6月27日,五里店街道工校社區市民學校。
一個滿頭銀發的老人,用鎮紙壓住宣紙的一角,用手輕輕捋平寬大的宣紙,揮毫寫下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孩子們,看好了么?”老人對身旁幾個學習書法的孩子說。
“看好了。”孩子們點點頭,隨后各自練字去了。
老人名叫楊仕慶,是民革黨員,也是重慶知名的書法家。不久前,老人被工校社區市民學校發展為學校書法老師。
從2008年開始,五里店街道在轄區十個社區均設立了市民學校。
“一口氣增加了九所市民學校,教師資源成了問題。”楊文祥說。
同時,校街合作模式也遇到了瓶頸。
“市民學校只有寒暑假才開學,時間太短了。”
“每年來的大學生都不一樣,今年有大學生會書法,就開書法班,明年沒有大學生會書法,就沒有書法班,孩子無所適從啊。”
居民的訴求,引起了街道和社區的高度重視。
為此,街道和社區開始深挖社區資源,把社區里的能人巧匠都請了出來,擔任市民學校的授課老師。
楊仕慶就這樣被請“出山”,擔任了工校社區市民學校的書法老師。
助力創業
2003年,王樹亮只身一人從四川資中來到重慶闖蕩。
“這里的能人太多了,我該如何立足?”在五里店的一個出租屋內,王樹亮困惑不已:“我渴望充電。”
其后幾年里,王樹亮一直在一家物流公司打工。
在五里店,像王樹亮這樣渴望充電的外來務工青年還有不少。他們渴望盡快跟上城市節奏,渴望像城里人一樣成功。
然而,由于自身條件所限,他們中的一些人卻難以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為轄區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更多技能培訓,這十分必要。”五里店街道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實際,開設了計算機培訓、普通話培訓等技能班。
王樹亮報名參加了五里店市民學校的學習。
“馬士基等國際物流巨頭搶灘重慶,重慶物流業將迎來春天。”聽到授課教師的介紹,王樹亮心中一陣狂喜。
就在不久前,王樹亮得知一家物流企業要轉讓,他有點心動。
聽了老師的介紹,王樹亮從心動變成了行動。他湊了十幾萬元錢,盤下了那家物流公司。在市民學校老師的鼓勵下,王樹亮到重慶廣播電視大學江北分校學習,獲得了工商管理函授大專文憑。
短短幾年時間,王樹亮的公司由原來的三人增加到現在的近五十人,車輛由一輛擴張到五輛。
“我至今仍懷念在市民學校學習的那段日子,它讓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王樹亮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