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川
在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中,重慶各基層黨組織紛紛結合實際,大膽創新服務方式,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密切黨群關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積累了不少經驗。
整合資源,變“單打獨斗”為“集中力量”。如武隆縣廣泛吸納黨員群眾參與黨群俱樂部,秀山縣建立三級服務機構辦理“六大農事”等,有效整合了黨組織資源,聚合了服務效用。
暢通渠道,變“坐等上門”為“主動出擊”。如渝中區建立社區工作制度,機關干部將辦公室搬進社區,秀山縣設立農事村辦服務站,主動出擊為群眾排憂解難,構筑了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的“綠色通道”。
創新載體,圍繞難點尋突破。如黔江區建立“四位一體”協商議事平臺,解決城市社區利益較大領域多頭管理、利益較小領域無人管理的問題。
在新形勢下,要鞏固這些成果,建立基層黨組織創新服務方式的長效機制,要三管齊下。
拓寬服務領域。要不斷拓展黨組織工作外延,從為黨員服務拓寬到為群眾服務。要以服務群眾、方便群眾、造福群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履行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職能,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搭建服務平臺。搭建“窗口服務平臺”,在黨員工作崗位大力創建“黨員示范崗”、“黨員先鋒崗”,公開亮明身份,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搭建“熱線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區縣“12371”黨員咨詢服務電話的作用,暢通黨群干群溝通渠道,把“12371”熱線辦成“民生熱線、貼心熱線、解憂熱線”;搭建“網絡服務平臺”,以政府公眾信息網、遠程教育網等為載體,暢通民意渠道,促進政策資源、技術資源、人才資源、項目資源等各種優勢資源迅速流向農村和基層。
創新服務機制。建立民情通達機制。定期走訪、定點接訪、帶案下訪、重點約訪、駐點查訪、專題回訪,搭建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的“快車道”。建立民事辦理機制。采取即接即辦、全程導辦、逐級代辦、協調引辦、專項督辦的“五辦”方式,切實辦理民事、保障民生,變“坐等辦”為“主動辦”。建立矛盾排解機制。建立區領導包鎮(街)、部門包村、鎮街領導包片、干部包戶的“四包責任制”,做好聽取申訴、勸導說服、排查矛盾、調查處理等工作,切實將矛盾糾紛消除在萌芽狀態,避免出現“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現象。建立幫帶發展機制。建立城鄉聯建、支部連線、村企共建、黨員結對等模式,幫帶欠發達地區和后進村(社區)加快發展,幫帶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建立考評激勵機制。建立黨員崗位職責考評機制、服務過程評審機制、群眾評議工作機制等,切實推動聯系服務群眾工作落地生根。
(作者系中共豐都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