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平
新型工業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盡管經過多年探索,但重慶依然處在新型工業化的初期,規模不大、水平不高、質量不太好、效益不太高。重慶市第四次黨代會提出大力實施“一統三化兩轉變”戰略,要求以工業化為引擎,以城鎮化為依托,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三化”同步推進,形成重慶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最近召開的重慶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大會,旗幟鮮明地提出將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強做大工業經濟作為重慶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這一重大決策,牢牢牽住了重慶經濟發展的“牛鼻子”,特別是《關于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若干意見》,詳細規劃了做強做大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化工、材料、能源以及消費品“6+1”支柱體系,打造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群以及30多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更是找到了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突破口。
產業集群是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能極大地提升區域和企業的競爭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會改變一個地區的經濟版圖和經濟格局。貫徹落實重慶市第四次黨代會和推進新型工業化大會精神,以產業集群推進重慶新型工業化,要重點選擇以下三條路徑。
園區集聚:工業園區要成為產業集群發展的主陣地
工業園區是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戰場。重慶引進企業的90%入駐園區,在渝世界500強企業有68%入駐園區,園區實際利用外資占全市外資總量的40%,占工業外資的90%,進出口總額占全市的75%。因此,產業集群化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園區的集聚作用。
瞄準全市工業“6+1”支柱產業,園區必須針對自身特點和發展目標,找準定位,制訂具有前瞻性的、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并與全市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十二五”重點產業專項規劃及環境保護規劃協調一致。
堅持形成產業大集群原則,狠抓集群式招商,實現上、中、下游產業聯動或垂直整合一體化,形成裂變效應。園區要依托龍頭企業和資源條件,重點引進扶持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同時,對地域聯系緊密、產業配套性強的園區,要通過產業鏈延伸和聚集,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圍繞支柱產業、先導產業和優勢產業,不斷延展上、中、下游產業,提升產業鏈各環節的專業化、精細化水平,提高產業間的關聯度。園區之間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實現錯位發展,規模較大的園區要進行分區或組團劃分,每個分區或組團只確定一個或幾個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對不符合園區產業定位的項目,要及時調整。比如,兩江新區,要重點打造汽車、電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以及醫療器械產業集群;西永綜合保稅區和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要重點打造世界級電子產業集群,建成全球重要的電腦、打印成像設備研發制造基地;長壽、萬州等國家級開發區,要重點打造綜合化工、冶金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
園區要創新發展模式。目前,重慶的工業園區發展模式主要以尋求產業鏈優勢為主實現產業集群,模式創新不夠。從其模式分類來看,工業園區可以是以貿易為中心的企業集群,例如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市場;也可以是專門的生產企業的集群,例如浙江臺州新河鎮的茂葉生產加工中心;或者是集中生產、銷售、研究以及人才、信息、資本等支撐要素的中小企業集群,比如意大利普拉托毛紡織企業集群。重慶工業園區的發展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量體裁衣。
抱團發展:多種所有制、多種企業、跨區域融合發展
要調動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積極性。重慶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在發展初期,國有經濟占有相當的比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充分,從而使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業在某些產業環節上為大企業提供專業化供應配套的能力不足,導致企業內缺乏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機制。因此,走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道路,必須發揮國有經濟作為主力軍的作用,同時鼓勵民營經濟充分發展,調動民營企業進入產業集群中相關環節的積極性,讓民營企業成為各種形式產業集群的重要力量。
要實現大中小企業、重慶市內外企業、境內外和國內外企業并舉的格局。各種規模、性質的企業共生共榮,是產業集群發展的高級階段,如在江蘇省吳江開發區,生產最終產品的大型IT跨國公司是龍頭企業,而在其周圍環繞著大量本地或外地的配套企業,裝配材料80%以上就地便能配齊。通過與周邊一些IT企業相銜接,配套水平可達98%以上。這種全方位、高水平、大范圍配套的產業集群,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因此,重慶選擇產業集群化發展道路時,應大中小企業、重慶市內外企業、境內外和國內外企業并舉,加強集群內現有企業的分工和合作,同時還要注意創造出若干承上啟下的產業鏈環,實現斷環接續。
要逐步突破行政區劃限制,以產業為紐帶,探索重慶各產業集群之間與周邊地區同類型產業集群之間資源共享、分工協作,共同做強做大產業集群。
產城互動:產業集群與城鎮集群協調發展
通過產業集群推進重慶新型工業化,要注意將產業功能、城市功能和生態功能融為一體,堅持產城融合,把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并舉,培育和壯大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使重慶市的產業與城市具有齊頭并進的包容性、城鄉水乳交融的親密性、產城一體的互動性、產城步調一致的協調性。沒有城市的現代化作為基礎和載體,沒有城市作為依托,產業集群的發展就沒有后勁,服務業跟不上,就業人員沒有宜居地,產業就會“孤島化”,招商引資也不可能有大作為。產業的集群發展,包括園區的大發展,一定要與城市協調發展,切實做到以城保產,以產促城,協調互動。通過產城互動,重慶既要建成產業鏈完善、規模效應明顯、核心競爭力突出、支撐作用強大的一批重要產業集群,同時還要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凸顯、區域性中心城市作用突出、區縣城和重點鎮特色鮮明,對周邊地區有重要帶動作用的城鎮集群。
值得提醒的是,實施產城互動戰略,不僅要重點發展七大千億產業群、30多個百億產業群,新建若干個新興產業群,還要高度重視發展都市中的產業群,特別是要抓好都市樓宇工業。現代都市樓宇工業是一種與傳統工業相聯系的、微型的、低碳低耗的新型工業,以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資金流和技術流等社會資源為依托,以產品設計、技術開發、加工制造、營銷管理和技術服務為主體,適宜在都市繁華地段和中心區域內生存和發展,適應強、增值快、就業廣、低碳環保,對推進新型工業化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系重慶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