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研究型大學虛擬科研組織的組建模式與運行機制

2012-04-29 00:44:03陳凱泉張士洋
現代教育技術 2012年10期
關鍵詞:運行機制

陳凱泉 張士洋

[摘要]虛擬科研組織是應用虛擬組織的概念和設計思想,把不同的研究者或者研究集體通過信息技術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相對穩固的動態研發聯盟。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研究型大學面臨大科學背景下知識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面向跨學科的、復雜的、實踐的研究課題的新型學術價值觀正在形成,日趨完善的e-Science技術體系為學科分化與融合提供了強大的信息技術平臺。構建基于本校或者跨越多個學術機構的虛擬科研組織成為研究型大學應對沖擊與挑戰的必然選擇。虛擬科研組織在其建立之初,要充分論證對其組建的可行性、持續發展的可能性、組織形式和組建模型,運行過程中需慎重設計研究項目的選擇、資源協調、組織文化、激勵約束機制和保密機制等日常運行機制。

[關鍵詞]研究型大學;虛擬科研組織;組建模式;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2)10-0005-07

引言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二十多年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已經基本完成了基礎設施和基本的信息化服務這兩個方面的工作,接下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就在于從價值創新的角度提升高校科研、教學、管理與服務的水平。在科學研究方面,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年-2020年)》中三次提到高校科學研究的信息化與數字化。按照規劃,我國將在2020年構建起方便易用的數字化科研協作支撐平臺,支持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團隊的協同工作,推動高校創新科研組織模式與方法。在大科學時代,任何一項課題已經不是僅由某一個學科歸屬的研究團隊就能獲得解決,傳統的科研組織已經很難適應這種復雜變化的環境,亟需創造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將能力、資源互補的院系所等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有機的合作聯盟。基于網格(Grid)服務和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廣泛應用,e-Science、e-Research將成為科研組織和知識生產的主要形式,結構靈活、資源合理搭配的虛擬科研組織(Virtual Research Organizations,VRO)將有效地支持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也必將促進研究型大學科學研究組織形式和管理運行模式的創新。

一、信息化時代的知識生產與科研組織

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如同“顯微鏡打開微觀世界的大門,天文望遠鏡把人們的視野引向廣袤的宇宙”,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正在深刻地影響著知識的生產與科學研究的組織。

1.e-Science時代的知識生產

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理論分析、實驗觀察、計算模擬這三類手段成為當今科學研究的主要手段。計算模擬廣泛應用于天文觀測、芯片設計、能源勘探、裝備制造等方面,經濟社會系統的行為分析、軍事復雜系統的模擬演練也都依賴于科學計算與數值模擬。這些科研活動過程經由傳感器、衛星遙感器、模擬分析軟件,使得科學數據從一產生就是數字化的(bom digital)。科研的數據量飛速增長,氣象學、地球科學等學科領域所產生的數據規模已經達到PB級(千萬億字節)。科研數據成為支撐科技活動的重要基礎和戰略資源。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英國于20世紀末率先提出e-Science的概念,英國國家e-Science中心給其下的定義是:e-Science是指大規模的科學所日益增加的分布式全球協作,這種科學協作的一個典型特征是科學家能進入大規模大容量的數據庫和數字資源網絡以及高性能的可視系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在《21世紀科學研究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報告中亦明確提出“在未來,美國科學和工程上的國際領先地位將越來越取決于在數字化科學數據的優勢上,取決于通過成熟的數據挖掘、集成、分析與可視化工具將其轉換成信息和知識的能力”。為此,美國圣地亞哥超級計算中心(SDSC)提出他們今后關注的焦點是數據導向型科學與工程研究。最早于2005年,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也曾制定“以網絡為基礎的科學活動環境研究”重大研究計劃,“計算化學e-Science研究與示范應用”和“網絡環境下抗禽流感病毒H5N1藥物的大規模虛擬篩選研究”兩個重點項目正是對e-Science理念的成功嘗試。

2.信息技術引發的科研組織變革

時空限制恰是組織設計中的關鍵障礙。萊威特(LeaviR)和威得勒(Whidler)基于組織設計的角度認為“信息技術將改變組織結構和管理工作的特點,組織結構壓縮……中級管理層逐漸弱化”。大量的實踐案例證明,信息技術的強大支撐可以使組織“更為精簡,運行更為流暢,資源的共享共用更為便利”。具體而言,信息技術在促進科研組織創新和變革方面體現為:(1)生成虛擬組織(Virtual Organizations)、網絡組織等新型組織。基于信息技術的廣泛利用,科研組織日趨虛擬化,一方面是單體組織內部結構的虛擬化,另一方面是多個科研組織之間通過信息網絡技術實現互聯互通。(2)催生協同創新的組織文化,在傳統靜態機構之外建立起更多的動態機構。信息技術使虛擬的智力資源共享成為科研協作的重要形式。圖1所示是由靜態機構到動態機構的智力資源組合示意圖。實線圓圈表示的是傳統靜態組織結構s(Static),虛線不規則形體是動態組織結構D(Dynamic)。

(3)組織行為柔性化,組織更具開放性。信息技術對組織的強大影響力也體現在組織與各相關機構問的緊密聯系。在研究型大學體現為科研組織之間、科研組織與科研管理部門之間通過信息技術達到信息共享和及時反饋。柔性化則使科研組織增強了對環境的動態適應能力。

二、研究型大學中虛擬科研組織的概念、特征及內涵

虛擬組織一詞是由肯尼思·普瑞斯(Kenneth Preiss)、史蒂文·戈德曼(Steven.L.Goldman)、羅杰·N·內格爾(Roger.N.Nagel)三人在1991年編寫的一份重要報告——《21世紀制造企業戰略》(21st 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trategy)中首先提出的。1995年以來,國內外學者對虛擬組織做了大量的研究,虛擬企業(Virtual Corporation)、虛擬團隊(Virtual Team)、虛擬社區(Virtual Community)等概念相繼提出。虛擬組織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最大程度地模糊組織問的邊界,組織的結構主要采取扁平化的模式,組織成員間主要采用動態聯盟的方式實現核心能力和資源的互補共享。正如物理學,家海森堡所說,“科學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討論”,已經有足夠的案例可以證明,信息技術支撐下協同工作的科研環境可以消除時空的限制,大大地促進科研活動中的共享、合作與交流。具體而言,信息化的協同工作環境主要體現為虛擬實驗室(Virtual Laboratory)或虛擬研究團隊(Virtual Research Teams)等虛擬科研組織(Virtual ResearchOrganizations)。

1.虛擬科研組織的概念及特征

虛擬科研組織是應用虛擬組織的概念和設計思想,把不同的研究者或者研究集體通過信息技術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相對穩固的研究團隊。這個團隊具有普遍接受的共同的研究目標,能把自己的核心資源與優勢與其他成員共享,組織成員間的等級制度弱化,具有強大的信息技術平臺來支撐虛擬的信息共享與交流討論。與傳統的研究機構相比,虛擬科研組織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征:(1)依賴于強大的信息技術平臺支撐對科研資源的“交互”與“整合”。(2)以契約制度規范的科研資源共享為基礎。(3)組織結構網絡化。便于柔性化重組或解散,組織對外界的反應更為靈敏。(4)發揮各自核心優勢、圍繞知識創新的核心目標,科研工作并行展開。e-Science推進了共享式的科研進步模式,但協同創新仍然以協作各方核心能力的發揮為基礎。(5)虛擬科研組織在課程開發、研究生培養、跨學科教育、教學中的實踐拓展等方面也體現出強大的優勢,如CSBi就將科研與教學較好的融為一體。表1所示是部分成功運作的虛擬科研組織案例。

2.虛擬科研組織的內涵辨析

從表面來看,虛擬科研組織是e-Science時代的產物,似乎是信息技術催生的一種新型組織。但從科研組織自身的發展邏輯來看,虛擬科研組織順應了大科學背景下知識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人類長期以來所堅守的學術價值觀在科研組織虛擬化的背景下發生轉換,跨學科組織的建設更加走向深入。

美國科學學家普賴斯(Derek J.DePrice)于1962年6月發表了著名的以“小科學、大科學”為題的演講,他認為從二戰時期起,人類進入大科學時代。“大科學”(Big Science,Mega science,Large Science)的研究特點主要表現為:投資強度大、多學科交叉、需要昂貴且復雜的實驗設備、研究目標宏大等。科技政策學者吉布斯(Gibbons)在1994年出版的《知識生產的新方式》和諾沃特尼(Nowotny)于2001年出版的《重思科學》兩本著作中都提到,在大科學時代,知識生產出現了新的生產方式,即要面向復雜的實踐問題開展跨學科研究,應用性在新生產方式中得到強調。這正如《巴斯德象限——基礎科學與技術創新》一書作者斯托克斯(D.E.Stokes)所指出的一樣,跨學科的、應用性的、面向復雜的實踐問題(如農業、健康、環境、通訊等)這三個因素使得科學的社會性更強。研究型大學傳統的“先基礎研究、發表論文,后應用研究,服務社會”的科研文化在科研組織虛擬化時代被“直接服務于推進技術發展、創造新技術”的學術價值觀所代替。

如果再從跨學科的視角審視虛擬科研組織,MIT早期即從跨學科的視角命名其新型的科研組織為VIO(VirtualInter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s,VIO)。如科學史家霍爾頓曾指出的一樣,“一個充滿生氣的研究論題的思想源泉并不局限在狹窄的一系列專業上,而可能是來自最不相同的各個方向”,虛擬科研組織將各類學術組織銜接成為一個綜合的學術組織系統。該類組織能最大程度的減少或摒棄人為的學術分割、降低或弱化學科間的嚴格界限。廣泛存在的虛擬科研組織可以保障學術成員在各個學術組織之間自由流動。虛擬科研組織在操作層次上將相互分離的群體富有意義地聯結起來,形成更大的團體,能實現更大的具有跨學科性質的目的。

三、虛擬科研組織的組建模式

虛擬科研組織的在組織管理的理論層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首先是分工協作理論,虛擬組織成員間通過分工與協作產生群體效應,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科研生產力。其次是交易費用理論,在信息技術平臺的支撐下,虛擬科研組織內的各種儀器、設備、文獻資源的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避免了重復購置所引發的浪費。第三是組織生態理論和組織設計權變理論,這兩種理論都強調某一類群組織形式的多樣性及適應環境的過程。21世紀以來科學發展日趨復雜化、整體化、面向實踐性,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愈加復合化,跨學科組織、虛擬科研組織等新型的科研組織形式是學科發展邏輯、研究型大學與社會環境不斷博弈的結果。第四是彼得·圣吉(PeterSenge)的學習型組織理論,《第五項修煉》高度重視系統性、關照整體的思想要求尋求知識齒輪間的完美契合,這種觀念是虛擬科研組織健康運作的理想模式。

1.虛擬科研組織組建之初應重點考慮的因素

基于分工協作、資源共享、面向整體、系統思維、發揮各自核心優勢、無縫連接等思想,在虛擬科研組織的組建環節,必須對虛擬科研組織組建的可行性和持續發展的可能性進行分析,具體來說,應重點考慮以下幾個因素:第一,虛擬科研組織的各方成員在核心能力、核心資源上的耦合度。如果高度耦合,核心能力和資源就可以互為補充,如果耦合度很低,合作各方就是低水平的捏合,而非高水平的整合。第二,虛擬科研組織的各參與主體間是否能夠達成信任。合作不能以打破學術的自治和自由為代價,虛擬科研組織的學術性本質決定了該組織成員各方的學術自由、相互尊重與認可,相互信任是虛擬科研組織健康運行的必要保障。第三,要充分考慮各方成員間是否具備共同的科研目標。這個共同的目標可以是共同研發特定的某項產品或者技術,也可以圍繞某一個大的論題展開的子課題式的協作,如麻省理工學院(MIT)計算機系統生物學創新工程(Computational andSystems Biology Initiative,CSBi)和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牽頭組建的納米研究中心nanoHUB所涉及的研究機構、人員規模都非常龐大,但CSBi著力聚焦于“創建能夠為生物變化過程進行全面系統分析的試驗方法和數據模型”,nanoHUB在建立之初也明確地集中于“納米電子學、納米機電學、納米光子學和生物醫藥納米儀器”。

2.組織形式和組織模型的選擇

當合作各方核心資源高度耦合、相互間充分信任、并有共同的科研目標這三個基礎具備之后,就應著手對虛擬科研組織形式的設計。按照駱品亮等人的研究,虛擬科研組織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單個研發組織無形化,即某機構通過網絡和通訊技術把自己分散在不同地點的技術資源連接起來形成的研發組織,比較典型的案例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計算機系統生物學創新工程(CSBi),還有斯坦福大學的Bio-x計劃;第二類是多個獨立企業、大學、研究所的研發資源圍繞特定目標、利用計算機網絡和通訊工具,以關系契約為基礎連接起來而構成的一個動態研發網絡組織。如國內上海市教委從2003年開始在上海部分高校實施的E,研究院(E-Institute)建設計劃,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兩所高校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組建的SMA(Singapore MITAIIianee)聯盟,還有聚焦于納米研究、教育與合作的納米研究中心nanoHUB等。其實,上述兩類虛擬科研組織在組織形態上并無本質的不同,只是所連接的合作方之間在空間距離或所隸屬機構上的差異,但前者是當前研究型大學內部構建虛擬科研組織的主要形態,后者是校際乃至國際間建立聯盟式虛擬科研組織的主要形態。從具體的組織模型來看,上述兩類組織形式又都可以采取以下兩類組織模型:

星型的虛擬科研組織模型有一個核心主體的概念,這個核心主體可能是傳統即有的某個研發機構,也可以是虛擬科研組織單獨設立的中心管理機構,如CSBi中單獨設立的9人執行委員會,BlO-x計劃中有主任領導的生物科學跨學科顧問委員會、學科領導委員會、執行委員會。這些委員會是虛擬科研組織組織者的角色,負責合作方的選擇、資源的分配、利益的協調、科研項目的立項與審批等事務。合作各方與核心主體間的關系最為緊密和剛性,所以圖示中用實線來表示各參與主體與核心主體間的關系。作為網狀的虛擬科研組織模型,各參與主體間的關系更為松散和柔性,所以在圖示中用虛線來表示各參與主體間的關系,如美國的nanoHUB和我國上海的E-研究院。nanoHUB就是借助強大的信息技術(NSF支持建設的Cyber Infrastructure中的In-VIGO)支持,通過中間件技術創建了研究者、教育者和學生所需的訪問和共享資源的內容管理系統,研究者、教育者和學生間的關系較為松散。但網狀的虛擬科研組織同樣也有一個核心成員的概念,如果沒有這個核心成員,這個虛擬科研組織就會淪為一盤散沙。這個核心成員主要起到基礎資源供應和維系網絡的作用,如nanoHUB中有一個由六所大學(包括Purdue,UC Berkeley,Northwestern,IUC,Norfolk和UTEP)組成的核心成員NCN(Network for Computational Nanotechnology)。

3.虛擬科研組織的資源依賴

虛擬科研組織雖然作為虛體化的存在,但要使組織化的科研活動得以啟動,必須有充足的經費支持。世界上成功運作的虛擬科研組織都具備“豐厚的研究經費支撐”。虛擬科研組織基于信息技術平臺的支撐、以研究項目或研究計劃為載體,把各參與主體組織起來進行協同創新才是虛擬科研組織的根本功用。如Bio-x計劃,1998年該計劃被提出,2001年在企業家Clarks捐助了Clarks中心大樓以后,該計劃有了其組織者獨立辦公的物理平臺,到2007年,該計劃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以這些經費作為啟動資金,Bio-x計劃啟動了高級研究員項目(Senior Fellow Program)、跨學科啟動項目(Interdisciplinary Initiatives Program,liP)、研究生學術會議補貼項目(Travel SubsidV for Graduate Students)、本科生研究獎勵項目(Undergraduate Research Awards)等眾多計劃。同樣,CSBi成立之初就確立了龐大的研究經費籌集計劃,2003年該虛擬組織成立,僅至2005年,該組織就已經籌得3200萬美元的經費。為使虛擬科研組織能長期存在,以研究項目的形式進行持續性經費資助在虛擬科研組織建立之初必須明確規定下來,否則虛擬科研組織就成為虛無。

4.虛擬科研組織中各參與主體間的契約設計

虛擬科研組織的良好運作也具備較大的風險。第一,學術組織本身就“相當松散”,虛擬科研組織的參與主體間主要依賴柔性的關系契約維系整體性的存在;第二,虛擬科研組織無法較為清晰地界定參與主體各自的資源投入比例:第三,對學術成果的權益分配是虛擬科研組織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第四,知識的共享和交流中一些好的學術火花很容易被缺乏學術操守的人引為己有或向外隨意散播,由此造成學術研究中知識外泄的風險;第五,對虛擬科研組織整體績效的衡量涉及參與主體的學術貢獻歸屬于原所在機構還是虛擬科研組織的問題,對虛擬科研組織的績效比較難以評價。各種風險的控制與防范是虛擬科研組織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虛擬科研組織的設計者、組織者和主管領導在虛擬組織建立之初應該制定相應的紀律、制度和評價指標,引導各參與主體對要素投入進行基礎性的約定,并設定相應的執行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第三方評審委員等機構來監控和評估虛擬科研組織的運行。圖4所示是虛擬科研組織的契約設計體系。

四、虛擬科研組織的運行機制

虛擬科研組織是一個動態的研發聯盟,當有了共同的研究目標,各參與主體開始互補性的協作之后,與傳統的研究組織一樣,虛擬科研組織同樣面臨研究課題的選擇、資源分配、權益協調、風險控制、構建組織文化、知識產權保護、重要數據資源的保密及所屬成員的學術評議等諸多問題。虛擬科研組織的運行作為一個有機的過程,可以把其歸入一個生命周期中來研究其運行機制。圖5是虛擬科研組織組建及運行的生命周期模型。

關于該模型的可行性論證和組建期,在本文第三部分已經做了分析。該模型的運行期和解體階段是虛擬科研組織日常運行中主要的生命周期,通過對諸多虛擬科研組織案例的分析,虛擬科研組織的運行機制可細分為研究項目的選擇、資源協調、組織文化、激勵約束機制和保密機制五個問題。

1.研究項目的選擇

虛擬科研組織良好運行的核心在于各參與主體圍繞項目或研究計劃進行科學研究。這些項目主要有三個來源:(1)參與主體的自發申請;(2)虛擬科研組織進行的自主設置;(3)外部(如企業、政府)委托。關鍵要使這些項目能圍繞虛擬科研組織的主體研究指向。其中的第(3)類項目由資助機構進行評估,主要是對第(1)和第(2)類項目的選擇。決策實踐中,應主要考慮項目的創新性、可行性及與本組織研究領域的契合性。如主要指向于保持生物學競爭優勢的Bio-x計劃,通過跨學科行動項目(IIP)提供種子基金,每2~3年資助描繪和模擬從分子層次到意識層次的生命、重建細胞和組織的健康、解碼健康和疾病的遺傳基因、設計治療儀器和分子機械這四個研究方向的科研項目,以此來保證研究主題的聚焦和風險可控。此外,為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和決策的科學性,群體決策支持系統已經在諸多虛擬科研組織的技術平臺上開始使用。

2.研究資源的協調

虛擬科研組織作為一種網絡化、扁平化的結構,組織成員間的等級制度比起傳統研究組織大大弱化,在這種背景下,虛擬科研組織的資源協調要做出如下調整:第一,在權力分配上,參與主體因掌握著較為豐富的核心資源,所以分權也成為一種必要的權力配置狀態。第二,要充分認識到協調在虛擬科研組織中的突出作用。協調不僅是建立學術信任的基礎,也是解決矛盾和沖突的必要途徑。第三,核心主體的行政資源和經費資源應得到校際層面的實際支持。如SMA在資源分配上有明確的規定為研究生提供各種獎學金,這種激勵措施保證了該組織能持續性地錄取到優秀的研究生。CSBi更是牢牢把握住自己的核心目標,把一些外圍的、非核心的研發任務和支撐性的、服務性的工作通過契約方式外包(Out sourcing)給其他機構,這樣就保證了以最少成員、最低投入、最快速度、最高質量、最大效益地實現核心目標。

3.組織文化的構建

大部分的虛擬科研組織都是跨學科的,不同的學科會形成特有的學科文化和行為價值觀。除學科之外,如果參與主體來自于不同的院校或者不同的國度,那文化的差異性會更大。虛擬科研組織雖然是一種松散的研發聯盟,但圍繞研究項目形成的虛擬團隊應該建立起一種整合的文化來約束或規范各參與主體的行為方式。這種文化的構建不能單純依靠虛擬的平臺,還要借助于傳統物理空間實現虛擬團隊成員間信任與情感溝通。如CSBi借助于聯誼會、專題討論會、拓展活動等傳統學術組織所開展的活動來凝聚團隊成員,虛擬團隊成員間的互動行為增加,信任感增強。

4.激勵約束機制

學術研究本來源于“閑適的好奇”,即學術研究原本是一種自發的認知驅動。但進入規范化管理體系中的研究人員,其行為特征自然具備了目標利益導向。成果的歸屬、論文署名的排序、經費的分配比例等等都是虛擬科研組織中各參與主體必然要關注的對象。學術成果(尤其是一些思想和理念)是各參與主體交互討論“生成”的產物,而非預設的。因此,若基于傳統的績效考核理論,e-Science時代的“交互”與“整合”會導致學術成果歸屬的巨大分歧,如何考核與激勵虛擬科研組織內各參與主體的貢獻變得異常復雜。在此,要充分認識到學術研究人員所最為重視的自我尊重與自我實現這種職業價值觀,有形產品的設計與開發要做出明確的利益分配,在思想理念方面的貢獻要依賴于信息技術平臺對交互討論過程的準確記錄,要依賴于各參與主體的最后集體評議。

5.保密機制

虛擬科研組織的各參與主體既是自己原本所屬院系的一員,也有自己的所屬學校、國家、學會等各種歸屬,并且虛擬科研組織是一種動態聯盟,每個參與主體可以在多個組織間進行轉移,也可以同時隸屬于多個科研組織。因此,在某個組織內所獲得的知識成果有可能會被不經意的散播,尤其是在信息技術主導的科研環境中,知識成果的散播變得迅捷而又便利,很容易造成虛擬科研組織的知識產權風險。為此,一些剛性的規定和協議要在虛擬科研組織內進行貫徹,如提高知識產權意識,簽訂組織內的保密協議,在組織內傳播核心成果時采用封裝法等,必要的情況下要運用法律手段進行保守秘密。

五、結語

虛擬科研組織是在學術價值觀轉換和跨學科背景下,應用協同創新和交互整合理念的新型組織。支撐虛擬科研組織的信息技術平臺是個復雜e-Science技術體系,最基本的是共享交流門戶(Portal)和協同科研的環境(Virtual ResearchEnvironment,VRE)。如由英國JISC資助的The Sakai Demonstrator和一體化的生物學虛擬研究環境(Integrative Biology Virtual Research Environment,IB VRE),還有NERC資助的分子層面的環境(the Environment from the molecularlevels,eMinerals),這些門戶和協同科研環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客戶端工具和訪問數據與計算資源的服務代理。此外,豐富的并能及時得到更新的科技文獻數據庫、科研數據的傳感與收集工具、安全管理系統等都要在信息技術平臺的建設中予以考慮,且與已有的觀測平臺、數據收集平臺、數字圖書館的整合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虛擬科研組織信息技術平臺的建設成本。當然,強大的信息技術平臺的建設并非虛擬科研組織建設的全部工作,在研究型大學中進行虛擬科研組織的組建與運行絕非是對傳統科研組織的拋棄與背離。虛擬科研組織并非因其“虛”而注定是虛體的存在,經過數代人的積累,研究型大學積淀了豐富的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設備資源,這些實體資源是虛擬科研組織存在的基礎。只有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實體資源,虛實結合,研究型大學虛擬科研組織的組建與運行才能真正走向形神兼備。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信息時代研究型大學的學術組織創新”(編號:J10WH73)及中國海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泛在學習視角下大學生學習環境的構建及運行研究”(編號:2012JY3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凱泉,中國海洋大學教育系講師,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在讀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信息化。

收稿日期:2012年8月25日

編輯:宋樹

猜你喜歡
運行機制
基于知識的智能指揮決策運行機制及其支撐技術研究
網上公共服務平臺運行機制評析
農村醫養結合運行機制構建研究
互聯網支付時代完善收銀審核運行機制的措施
消費導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2
減刑、假釋工作運行機制之重構
EPC項目物資談判采購運行機制的創建與實踐
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運行機制研究
檢察機關業務運行機制面臨的難題及解決之道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新課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運行機制的探討
河南科技(2014年4期)2014-02-27 14:07: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亚洲美女一区|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欧美| 欧美啪啪网| 全部毛片免费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视频一|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热99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日韩区欧美区|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亚洲浓毛av|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91毛片网| 久久国语对白|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国产91小视频|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毛片视频网址|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伊人久久婷婷| 欧美色伊人|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99这里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五月天天天色|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一二区|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欧美日本二区| 免费在线a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95在线 |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久久亚洲天堂|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曰AV在线无码| 91无码网站|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