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次
“我們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2012年“五四”青年節,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喟然長嘆。
“畢業后不下基層!畢業后堅決不下基層!!畢業后死都不下基層!!!”三個月后,廈門大學女博士在微博上決然吐槽。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挾著六個“!”轟然而來。
六個驚嘆號
8月1日,“好”隨博士團抵達福建省政和縣。
山偏地遠,政和很窮。
正因為這樣,廈門大學才將調研之地確定于此。
聽說博士團要來,政和縣領導受寵若驚,“將他們安排在條件最好的縣賓館,設宴款待”。
這種最高待遇,卻讓“好”倍感委屈——
“吃的一點都不好,什么亂七八糟的,菜全部被吃光。”
“破地方,過得太憋屈了!每天都是那幾個菜。”
“也沒個超市,賣的盡是瓜子豆子好麗友!”
三天調研,“好”不虛此行,在微博上發表“考察收獲”:“畢業后不下基層!畢業后堅決不下基層!!畢業后死都不下基層!!!”
六個“!”像六根大棒,在網上“驚起一灘鷗鷺”。
有討伐,也有很多贊同——
“話糙理不糙。”
“這不是罪過。作為個人擇業,她有寧死不下基層的權利。”
“抨擊她——別站著說話不腰疼,你自己愿意下基層嗎?”
這些贊同表明: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正在社會潛滋暗長。
何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就是一切都以利己為出發點,一旦遇到可能有損自身利益的事則發揮一切聰明才智去回避,爭取利益最大化的高學歷高智商者。
“只做實用的事,只交有用的人,把一切都當成達到目的的工具。”
“只求回報、不講責任,斤斤計較,處處算計。”
“做事希望馬上得到回報,若不能,立即掉頭而去。”
“為求政績,大搞形象工程,不惜污染環境。”
…………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正像雨后春筍般四處冒出來,“好”僅是不小心泄露的例證而已。
人生負債表
“社會責任感哪兒去了?”有人責問“好”。
“只要沒傷天害理,憑什么要她為社會擔責?”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替她回答。
如此回答,是不懂得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張資產負債表——任何資產的獲得,都是通過負債來實現的。
父母,是你一出生就獲得的原始資產,但你也迎來一項長期負債——贍養。
你慢慢長大,擁有了另一項資產——朋友,他帶來的負債是守望相助。
愛人,是我們人生最大的資產。擁有這項資產的意義,類似于企業合并——資產增加一倍,但負債也增加一倍。
再隨后是子女,這也是重量級資產。你獲得了養兒防老,但也因此而操勞不已,所以老人把小孩叫做“討債鬼”。
從一出生開始,你就負債無數。
你抱著的奶瓶,送到你手之前,經過了30多道工序。
你咬著的奶嘴,含進你嘴之前,經過了50多道工序。
你吮著的牛奶,喝進你肚之前,經過了上百道工序。
如果不負債,你連一天都活不下去。
無論多偉大的人,離開這個社會,都難以生存。
我們總是抱怨:“我付出很多,得到的卻很少。”其實,我們付出的一切,永遠多不過我們所得到的。
在許多人眼中,社會責任就像一只皮球,拼命把它往別人懷里推,卻忘記了那是自己應盡的本份——人是社會性動物,只要活在社會中,責任就一直存在。
正因如此,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所以我們做事,在問“值不值”的同時,也該問一問“該不該”。
利己的泥沼
“我每次付出,都要考量回報率。”美國心理學家威廉曾癡迷于算計。30歲之前,他經常生病。
32歲時,他悟到了什么,開始關于“會算計者”的研究。
威廉發現,“會算計者”——
“因為事事計較,常處在焦慮狀態。”
“總是在考量回報,內心是灰色的。”
“易對人產生不滿,人際關系不佳。”
十年研究,威廉發現:精于利益算計者,90%以上患有心理疾病。
2005年,錢學森抱病住院。溫家寶總理聞悉,前去探望。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握著總理的手,錢學森慨嘆。
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沒有創新,就不會成為杰出人才。”錢學森說。
可怎樣才能創新?
2007年,溫家寶再次探望錢學森。
“處理好科學和藝術的關系,就能夠創新。”錢學森說。
我們做事,總希望立得回報,殊不知,成功往往來自于非功利性的“曲徑通幽”。
“所以,精于利益算計者,事業也容易受阻。”威廉說。
更糟糕的是,癡迷于算計,會消解我們的道德——底線可以突破,規則可以沖撞。
食品安全問題就是例證。
讓別人去吃染色饅頭,讓別人去喝三聚氰胺奶粉……都以為不吃自家產的東西就沒事了,結果每個人都吃上了問題食品。
精于算計者,最終還是把自己算了進去。
社會是一條責任鏈,容不得一個環節掉鏈子。
“癡迷算計者,你再精致,也走不遠,不管是職場、官場,還是生意場。”威廉說。
你不是在愛自己。
斯密的悖論
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
此書被譽為現代經濟學奠基之作——它論證了利己行為的偉大:私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但《國富論》首版時,亞當·斯密這樣署名:《道德情操論》作者亞當·斯密。
為何這樣署名?
亞當·斯密太看重《道德情操論》了——31年中,他六修此書。
“我們應以他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情感和意圖。”如果說《國富論》的出發點是利己主義,那么《道德情操論》的出發點就是利他主義。
一利己一利他,學者們稱這為“斯密悖論”。
相悖嗎?
不。亞當·斯密只是想說:只利己不利他行不通。
前不久,在廣東經商的巴西青年路遇扒手行竊,一沖而上,頭破血流也不退縮。
“我有一個妹妹,如果她遇到這樣的困難,我也希望有人幫她。那么,在此之前,我應該先幫別人。”他說。
如果沒有利他主義,所有依賴合作才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東西,婚姻、教育、醫療等,統統不可能出現。
相反,人人皆無約束地利己,會毀滅世界。
在一個牧場,草地是公有的,羊群是個人的。出于私利,每個牧民都想通過多養羊以提高收益,于是悲劇上演——草地持續退化,直至無法養羊,所有牧民破產。
這就是英國哈丁教授提出的“公地悲劇”理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說,不讀《國富論》,不知道怎樣叫利己;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利己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但利己必須通過利他的行為來實現——唯有如此,人類才能獲得永恒延續。
利他即利己
一次晚宴上,李嘉誠與經濟學家張五常閑聊。
“你知道我為何生意做得這么大嗎?”李嘉誠說。
“不知道。”張五常說。
“因為每次做生意時,我總讓對方賺得比我多。”
“高明。這樣每個人都想和你做生意。”
“幫別人實現目標后,我自己的目標也實現了。”
這和馬云的經營理念差不多:“做生意,不是把別人兜里的5元拿過來裝進我兜里,而是把別人的5元變成50元,再從中拿5元。”
利他是最好的利己——這是李嘉誠和馬云成功的秘訣。
不僅是在生意場,在職場、官場亦如此。
有人去應聘工作,隨手將地上的紙屑撿起來,放進垃圾桶,被考官看到,他得到了這份工作。
有人去自行車店當學徒,客人送來一輛故障車,他除了將車修好之外,還把車整理得漂亮如新。其他學徒笑他多此一舉,可第二天,他便被高薪聘用到客人公司上班。
成功其實很簡單——利他即利己。
利己是做事的動力,利他是成功的方法。
觀察我們身邊,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傻人有傻福”:凡是傻乎乎不計得失去做的事,幾乎都成了,成得自己都咋舌;凡是耍小聰明去做的事,幾乎都砸了,砸得自己都詫異。
更何況,利他還能愉悅自己。
“你幫助別人圖個啥?”有人問郭明義。
“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郭明義笑笑說。
郭明義說得一點不假。加拿大心理學家賈涅說:“幫助他人會讓人意識到自己的價值。”
當我們為別人扶門時,心里會升起溫暖的感受,不是嗎?
在利他中實現利己——一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