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人效應
鄭淵潔在福州簽名售書時看到一件有意思的事。
每當有讀者要求同他合影時,一保安就會強調(diào)人多,催促讀者趕快拍照,但如果有讀者請這位保安幫忙拍攝時,保安就會忘記時間而極其認真地拍攝。
由此我想,減少別人指責的一個方法,就是讓其參與進來,參與了就是自己人了。
紐約電話公司曾經(jīng)做過一個有趣的調(diào)查,看看在電話中哪個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結果,他們吃驚地發(fā)現(xiàn),在500個電話談話中,使用了3950次的詞竟是“我”。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總有一種想使別人對我感興趣的心理趨向。我們應當用“自己人效應”去調(diào)節(jié)這一心理趨向,使之走向平衡、和諧的狀態(tài)。這就要牢牢記住這句平常卻又富有深意的話:想使別人對你感興趣嗎?那你首先要對別人感興趣,讓別人加入你。
(摘自《家庭百科報》張 旭/文)
富翁之死
有個富翁翻了船,爬到一塊石頭上大喊救命。
一個年輕人蕩舟去救,但是山洪下瀉,使他的船行進緩慢。
富翁高喊:“如果你救了我,我送你一千塊!” 船仍然移動緩慢。
“用力劃??!我給你兩千塊!”青年奮力地劃著。
“水在漲,我給你五千塊!”富翁嘶聲喊著,說時洪流已經(jīng)快淹到他站立的地方。
“我給你一萬塊!”富翁的腳已經(jīng)被淹在水中了,但是船速反倒越來越慢了。
“我給你五萬……”富翁的話還沒說完,已經(jīng)被一個大浪打下巖石,失去了蹤影。
青年回到岸上蒙頭痛哭。
“起初我只想到救他,但他卻說要送我錢,且一次次增加。我想,只要劃慢一點點,就可多得幾萬塊,哪知道,就慢了這么一下,他就被水沖走了!”
(摘自《今晚報》劉 墉/文)
完美的丟失
一個初涉古董市場的商人,花高價買了一只古董花瓶。
轉手時,客戶說:“不錯,可惜瓶邊破了幾道小口。”于是,商人請了工匠將其修復。
二次出手時,客戶說:“可惜瓶身的裂紋太多?!鄙倘擞謱⒘鸭y修復。
第三次出手時,客戶又說:“可惜釉色太暗?!鄙倘擞纸o瓶子重新上釉——此時的花瓶完美無瑕。
商人得意地想,看客戶還能說出什么缺點來。沒想到,客戶直搖頭。商人急了:“如此完美,還會有缺點?”
客戶忍不?。骸澳@花瓶是一件假貨!”為了追求完美,他將原本稍有瑕疵的古董給毀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有的人,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你好是好,就是為人辦事不夠圓滑”,便去學圓滑。結果,為了達到別人眼中的“完美”,最終丟失了自己。
(摘自《潮州日報》沈岳明/文)
散落的馬鈴薯
因《麥田守望者》而出名的美國作家塞林格厭倦了吹捧,就獨自躲在一個小鎮(zhèn)拒絕見人。
他唯一接觸社會的時間,是每隔三天去鎮(zhèn)上購置食物。
一天,他像往常一樣推門、關門。
這時,傳來一聲驚叫,一個女孩提著的馬鈴薯散落了一地。
“你關門的響聲嚇到我了!”女孩抱怨。
塞林格愧疚地走近幫忙,他了解到女孩叫道格拉斯。
三天后,塞林格再出門,女孩又驚叫一聲,馬鈴薯再次散落一地。
女孩說:“我的膽量太小了,老是被嚇著?!?/p>
“不,都怪我太冒失?!比指裾f。
那以后,在一次次的驚嚇之中,兩人逐漸熟悉起來,道格拉斯便常纏著他問這問那,他都會一一回答。
三個月后,道格拉斯指著一篇關于塞林格的報道說:“謝謝您讓我得以順利完成了對您的專訪,難道您真以為我被嚇到了嗎?”
塞林格笑著說:“我當然明白你不可能一次次被嚇到,但上帝都不忍心一再拒絕用心去創(chuàng)造機會的人,更何況我呢?”
(摘自《環(huán)球人物》張小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