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和同事住一起,她抱怨電視機形狀太扁,和家中電視觀感相比,不爽至極。問我和家中電視相比,是否有區別?我茫然回答不清楚,在詫異中,我慌忙解釋在家中基本不看電視,甚至對電視機沒什么概念。
想來,電視離我的生活越來越遠,而閱讀則是越來越近,愈來愈親。每晚的時光,只要有空閑,幾乎都是拱手相讓給閱讀,即使時間是碎片化的,但抓住那幾十分鐘,每天積少成多,也是8小時繁忙工作以外不斷補充知識和營養的好時機,它讓我貪戀不已。
我的閱讀習慣養成甚晚,似乎和國外學者研究表明的結果相悖,即閱讀習慣養成最晚是在13—15歲之間,過了就很難形成。但就是這種“晚”,讓我分秒必爭地用有限的時間消費閱讀。外出、旅行、等候乃至不重要的活動,都會隨手塞進包里一兩本書,如同水杯在身,頓時踏實安定,不至于亂了分寸。假如坐飛機出行,我可以一切打包托運,只攜一本書過安檢。
這碎片化的閱讀時光還能催生出碎片化的思想和感受。霎時翻閱的書頁,偶爾會碰撞出火光一閃的念頭和感悟,有時,會需要一點點不同的環境,比如陌生的地方,未曾發生過的情景;有時,什么也不需要,即使周身嘈雜四起,但因目光里的碎言碎語而突發的靈感,會讓你遏制不住地拿出筆記本摘抄一段,甚至碎片的讀后感也被快速地記錄。若碰上無人打擾,可能會成就一首詩歌,或草草勾勒出一篇文章的大綱。旁人以為你在發呆,你卻被片刻的閱讀引發身心分離的狀態。
周國平談閱讀時,有這樣的觀點:養成讀書的癖好,不在于讀書破萬卷,成為一個書呆子。重要的是一種感覺,即讀書已成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讀書就會感到欠缺。同時,愉快也是讀書的基本標準。一本書無論專家們說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說它多么暢銷,如果讀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寧可不去讀它。而且,美好的閱讀總能引發你想寫點什么的沖動,不論想寫的是和眼前閱讀的有關還是無關的東西。
由此我更確信:自己作為大量存在著的普通讀者中的一分子,碎片時光里閱讀也是一種選擇,她不是閱讀習慣的全部,但可以決定閱讀的重要感受。我能不愛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