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祥芝
在數學的教學中,要使學生不斷地產生學習動力和創造力,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就要創設出一種學習氣氛和環境,使學生急欲求知,主動思考,就要利用學生已經學到的知識經驗,對新的知識產生好奇和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結合教學內容,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應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找到已有知識和經驗與新學知識之間的認知差別,從而引起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并促使其注意關心和探索的行為.
課堂教學中有了學習氣氛和認知的差別,即創設了思維情境,學生便有了展開思維的動因、時間和空間,從而有助于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新課程的引入,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一定要注意思維情境的創設,這樣會使師生盡快進入學習的“角色”,教師的導學過程和導學效果會得到充分體現,從而加強整堂課的教學效果.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引入新課中創設思維情境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在與學生接觸的第一節課就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或者是數學方面的腦筋急轉彎,這樣可以一下子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喜歡數學,親近數學. 例如古時候,在某個王國里有一位聰明的大臣,他發明了國際象棋,獻給了國王,國王從此迷上了下棋. 為了對聰明的大臣表示感謝,國王答應滿足這個大臣的一個要求. 大臣說:“就在這個棋盤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 ”“你真傻,就要這么一點米粒?”國王哈哈大笑. 大臣說:“我就怕您的國庫里沒有這么多米!”你認為國王的國庫里有這么多米嗎?若滿足大臣的要求,國王的國庫里至少要有多少米?請估算. 同學們,你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結果嗎?只要你學好了有理數的乘方,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這樣的故事能強烈地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第二,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 如,學習“字母表示數”時,教師這樣設計:一首永遠唱不完的兒歌,你能用字母表示這首兒歌嗎?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1聲撲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張嘴,4只眼睛,8條腿,2聲撲通跳下水;3只青蛙,3張嘴,6只眼睛,12條腿,3聲撲通跳下水……n只青蛙,n張嘴,2n只眼睛,4n條腿,n聲撲通跳下水. 這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第三,創設直觀操作情境,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 直觀形象具有的鮮明性和強烈性往往給抽象思維提供較多的感性認識經驗. 如學習“坐標的概念”,將兩根塑料繩帶進教室,讓一名學生做原點,然后用兩繩拉成縱橫兩根數軸,并定出方向,這樣,教室中的每名學生都有坐標,老師說坐標,讓具有此坐標的學生站起來,也可以指定學生站起來說出自己的坐標,坐標原點可以變化,學生的坐標也就隨著變化. 通過上述實驗的操作、演示和討論,使學生對概念、定理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我在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都嘗試著精心設置一些“懸念”,以創設“問題情境”,通過較長時間的實踐觀察,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好奇欲望,達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 在新課中創設思維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 抓住新知識與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層層設問,促使學生的思維在新舊知識之間不斷地升華,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要做到合理引導,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結點,用舊知識作鋪墊,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創設遷移情境,引導學生對照比較,以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認知結構. 在這種情境下學生躍躍欲試,學習積極性最高,一啟則發.
2. 展示思維發生發展過程. 學生在新課學習中有著一定的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過程,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領會過程. 數學知識結構的特點,往往掩蓋了認知思維的有效延續性. 因此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勇于展示思維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發展規律和發展過程,從而促使學生思維活躍,使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達到充分統一.
3. 課堂小結中更要注意創設情境. 由于小結是一堂課的點睛之筆,它能使一堂課所講知識及體現出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系統化,初步形成認知結構. 每節課在小結時,也應精心設置一個小小的懸念,為下節課的內容涂上一層神奇的色彩,促進學生去思考、去研究,盼望著下節課的到來.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習題課”結尾時,提出如下問題:今天我們所學的一元二次方程,或有兩個不等的實根,或有兩個相等的實根,或沒有實根,它們都與b2 - 4ac的值有關. 同學們不解方程能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況嗎?請總結出規律. 結尾一席話,激起學生施展才華的欲望,急于想知道怎么判定,促使學生課下去探索、研究、總結,為學習下節課——“根的判別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課堂教學中,在學生情緒飽滿的情況下進行情境的設置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把握好時機,適時適當地進行情境的精心設置,就一定會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使學生始終熱情,在積極快樂的氣氛中感受數學的奇妙,進而感受到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而又服務于實際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