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信
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 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幾乎所有的教師在所有的課堂環節上都十分注重情境教學,以此改進課堂教學. 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的教學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忽略了情境教學的基礎依據,情境唯一論、情境至上論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阻礙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那么,如何提高情境創設的實效性,是我們每個教師值得關注與思考的關鍵問題.
思考之一:創設情境要有助學生進入角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波利亞曾說過:“教師在課堂上講什么顯然很重要,然而學生想的是什么卻更千百倍的重要,思想應當在學生的腦子里產生出來,而教師僅僅應起一個‘助產師的作用. ”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 “助”上下工夫,通過教學設計,打動學生,吸引學生,使他們在迫切要求下學習. 因此,提高他們的興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教學成敗的關鍵就在于能否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要解決好這個問題,教師就要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情境,使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諧關系. 教師把學生不僅當作教育對象,更重要的是當作發展的主體,通過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地調動起來.
例如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圓的周長”時,一上課,就創設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沿著自己的學具圓的邊緣摸一摸,邊摸邊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圓的周長. 接著又用電腦課件演示:蝸牛爬行圍成圓周軌跡并閃爍這個圓的周長. 這樣,教師運用這個情境一下子就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了自己的角色,這不失為一個實效性較高的情境設計.
思考之二:創設情境要調動學生主體參與,引導學生探究發現
小學生的主體性即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是消極地、被動地接受或等待領取現成的知識,而是通過自身積極地、全面地開展內部認知心理活動主動獲取知識,為今后終身學習、不斷認識客觀世界奠定扎實的學習基礎,同時形成相對穩定的素養和品質. 因此,新課程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 情境教學又恰恰要求教師心中有“人”,體現這一切是為了學生更好地主動參與、充分感受、主動學習. 所以創設情境就要能真正調動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探索、去發現.
例如教“面積單位”時,我先出示幾組平面圖形的紙片,我提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你能把這些紙片按面積大小排列起來嗎?學生馬上以小組開始活動,學生依次比較每組中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通過觀察、折疊、剪拼、數方格等,在一次又一次的疑惑、探索、成功中發現,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有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的標準就是面積單位,從而引出教學的內容,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思考之三:創設情境要促進學生提煉升華,帶領學生實踐應用
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情境時,要以學生的需要為基礎,幫助學生把經過自己探索發現的知識,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把活動中積累的經驗與知識進行交流,加以提煉,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得到升華,并能在教師設計的情境指導下,運用到實踐生活的范例中,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學生學習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創設了一個商店購物的情境,利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小刀、本子、鉛筆等商品的單價,組織學生扮演售貨員和顧客的角色展開活動,從生活知識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引出小數加減法. 因為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誘發出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創設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有利思考的途徑,學生很快在游戲中找到規律,從而解決了小數加減法計算這一問題. 這樣結合生活實際情境,為數學與生活經驗的聯系與轉化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橋梁,使學生驚奇地發現小數的加減法貼近生活,就在身邊,也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實現了“從知到行”的升華.
思考之四:創設情境要誘發學生創新欲望,激勵學生自我發展
創新是現代教育的顯著標志之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 教師是學生創新能力形成的主要引導者,是進行創新教育的主要執行者,作用重大,責任重大. 教師對創新教育的態度影響著學生創新培養的方向,其創新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程度和水平. 因此,課堂上富有創新的情境設計,才能誘發學生的創新欲望,激勵學生的自我發展.
例如“長方體表面積”一課的教學,可以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到社會大課堂中去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探索內容如:給一個長方體食品盒設計商標紙需要多大的面積?6盒同樣規格的錄像帶可能有幾種包裝?出于什么需要考慮,每一種包裝的包裝紙面積有多大?像這樣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能機械地照搬公式解決,而要通過課外的探索學習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且也使學生從中體驗數學的應用常識和數學的實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