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龍
2011年歲末,中國互聯網爆發出史無前例的密碼泄露事件,不少知名網站“淪陷”,超過1億網民的個人信息裸奔在互聯網上,泄露的范圍從社交類網站擴展到電商行業,甚至個別政府網站。工信部認為,這次事件“嚴重侵害了互聯網用戶的合法權益,危害互聯網安全”。其性質之嚴重,即便是頂級黑客也認為,這種行為已經超出黑客的行為底線,對此“感到震驚”,“沒想到有人敢放出來”。
根據安全專家的認定,泄露的數據庫其實早已經在黑客圈子里交流,這次大規模公布出來,帶有一定的偶然成分。但我們也不難發現,偶然之中也有其必然性。一是國家相關法規還不夠完善。淘寶商城風波之后,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說,我國網絡零售管理領域法律法規缺失。事實上,我國互聯網的每一個領域都存在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的問題。二是網站運營商對網絡安全問題的普遍忽視。各大網站更多的是將精力用在網站用戶數以及網站點擊流量的增長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最終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其實,泄露事件只是2011年互聯網發展諸多問題之一。為了上市融資,有些網站不顧自身的健康發展而舍身造假,最終導致“中概股”被拋售。微博迅猛發展了,微博用戶達到2億多,熱火朝天的盛況下是網絡謠言肆無忌憚,誠信危機隨之而來。而以團購為代表的電商更是爭相燒錢并將自己帶入了“冬天”的死胡同。電商好像連生意都不會做了,似乎除了低價促銷就沒有別的營銷手段,在海量的交易額背后,是虛報價格、物流跟不上的困窘。視頻行業盜播泛濫,《康熙來了》的盜播甚至還引發了行業雙雄的口水戰乃至司法訴訟。
可以說,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從來都不缺少概念,不缺少出了問題之后的敷衍補救,不缺少看起來很漂亮的危機公關。中國互聯網需要的,是少些漏洞,多些創新!
我們已經在COPYTOCHINA的模式里亦步亦趨了多久?已經在微創新、迭代式創新的泥潭里摸索了多久?所幸,我們看到了創新的種子已經在中國互聯網萌發,并顯示出它的蓬勃活力。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小米手機。遠在小米還是概念的時候,它便創造了30萬訂單的神話,在不斷質疑中它終于水落石出,并得到相當程度的認可。
我們也注意到,在淘寶風波里行業秩序越來越受重視,在視頻大戰中版權越來越正規,在密碼泄露事件中對網絡安全的關注也成為必然,微博實名制也為今后的網絡文明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這些,勢必為2012年的互聯網發展帶來積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