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費”,一筆小小的費用,卻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反對者視其為行業的“潛規則”,是“霸王條款”;贊成者認為其是團購企業轉型的應有調整,是加強管理的必然選擇。實際上,“上架費”收取的不明朗是質疑爆發的主要原因,無論收與不收,團購網站都欠商戶一個合理的說明和解釋。
上架費 團購行業的“新行規”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部分團購企業從去年三季度開始,向郵購商品商家收取“上架費”,這意味著另一種形式的漲價。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上架費”首先是團寶網發起的,目前這種模式已經得到了多家網站的模仿與借鑒。
“上架費”也可以稱為“進場費”,團購網站向商家收取“進場費”,相當于傳統賣場中,供貨商將商品入駐賣場要繳納一筆費用一樣——如果有本地服務或產品參加團購網站的活動,那么就需要交納一定金額的費用。
記者致電團寶網客戶服務中心,團寶網客服肯定了如果要參團,確實需要交納“上架費”。而具體金額還要視實際內容而定,沒有明確告訴記者收費標準。
滿座網公關人員李小姐表示,該企業或多或少也會收取一定的“上架費”,而收費標準目前還尚未明確。而F團、美團等網站的負責人則表示,從未聽說過此事,并表示沒有收取“上架費”的意向。
業內人士稱,目前,前二十家團購網站大概有一半會收取此項費用,價位大多在2000元——5000元左右,上架費用大多視情況而定,例如商家規模、排序位置等。
由于去年年底團購行業唱衰,業內人士很自然的便把收取“上架費”一事與企業經營情況聯系到了一起。有媒體報道稱,北京一位供應護膚品的供應商,在去年11月份與團寶網合作后,團寶網并未按合同規定,在7天之內交付貨款,到目前拖欠貨款已超3周。在多次催款未果后,團寶網的采購員干脆玩起了消失。
團寶網是首家發起“上架費”的團購企業,這件事情的發生不得不讓媒體猜測:向商家收取“上架費”,是因為團購網站目前經營虧損過多、資不抵債所致,而“上架費”則是變相向商家收錢的“霸王條款”,選擇在三季度后收取該費用,無非是為了在年底沖業績,緩和一下目前的經營狀況。
其實這樣的說法過于片面。團購網站去年的經營狀況都不太樂觀,但利用“上架費”來沖業績的說法還不夠說服力,因為短暫的時間內,有限的“上架費”根本不能挽回巨額廣告費的損失。另外,去年團購凸顯的誠信問題已經讓各網站吸取教訓,目前在這方面都已經有大幅度的改觀。團寶網出現的問題,只是內部經營管理的問題,不是收取“上架費”的根本原因。
那么團購網站收取“上架費”的原因是什么呢?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隨著2011年年末行業唱衰,許多企業都及時做出了調整。細心的用戶都會發現,許多團購網站都慢慢變成了“淘寶尾貨”市場——隨著壓力增加,這些企業不得不采用入駐的方法,也就是轉型B2C商城的方式搶占商戶。收取“上架費”則意味著一部分團購企業正在向B2C的模式轉變。
艾瑞咨詢分析師王亭亭指出:“收取該費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團購網站可能在做一些經營模式上的調整或者嘗試,做成像淘寶、拍拍這樣的平臺提供者。”
然而,原因不僅如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吐露了更多內情:對于大型網站來說,收取這筆費用實屬無奈。因為在銷售人員與商家的交談過程當中,常常會偷偷收取商家費用,根據費用的多少,再給商家安排團購頁面的位置。而這些操作,公司層面是不知道的。從而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四五家商家同時上門來合作,好的上不去,而不好的卻上到了頁面首頁。時間長了,自然會有人看出端倪。這些現象,越大的網站就越加嚴重。有了“上架費”,可以杜絕銷售人員自行收費的現象,商家統一向網站交費,考核商家質量環節才能做到公平。因此,許多網站不是必須要收這筆費用,而是不得不收。
收費之爭 雙方各執一詞
這筆對團購網站來說不得不收的費用,引起了雙方激烈的爭執,“上架費”到底該收不該收?
對于眾多商家來說,這筆費用難以接受。
做電子產品的于先生對記者說:“這是小本生意,本來也掙不多少錢,現在又要加這個錢,算來算去不賠錢就不錯了。團購網站作廣告那么多錢,為啥還差我這點小錢?”
北京市豐臺區一位餐館老板表示:“說實在的,兩三千元的我可以拿,可是以前不收費,現在商戶多了就要多收錢,沒有道理。以前我一直特別支持團購活動,但現在,雖然錢不多,卻真的讓我有點傷心。這個活動做完我就不想再做了。”
不少商家都有這樣的看法,他們認為,團購網站這么做,是只顧眼前而不看長遠,“上架費”不但會影響到目前的合作,而且在未來會失去一大批忠誠的商戶。
一位從事團購銷售的人員小李對記者表明,這無疑也是在給銷售人員出難題。對于從來都沒有收受過任何商家費用的銷售來說,這增加了與商家交談的難度。目前團購網站眾多,除了網站的規模,費用也自然成為商家們選擇的標準。“今天就有四五家意向客戶,來電話說因為這筆費用的事,而拒絕了和我們的合作。”
有商家不理解“上架費”,但也有為這筆費用叫好的。北京市昌平區一位多年從事體育用品的任先生對記者說,收取費用是好事,因為之前遇到過許多次這樣的情況:自己無論從經營規模,企業資質各個方面來講都已小具規模,但之前向團購網申請合作時,不知為何被拒絕了好幾次。
“有些產品還不如我這里的一半質量好,估計是審核不夠嚴格,或者有什么潛規則。”任先生還高興發對記者說,目前他已經成功申請了兩家網站,“雖然交了一點上架費,但至少我的產品能展示給消費者了,不管團購結果怎么樣,這都是個好的開始。”
看來,“上架費”并不是一個負面的現象,從其它角度來看,它還存在一定的商業價值。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可以遏制暗箱操作等現象的發生,另外可以促進商戶的優勝劣汰,加速行業的規范。那些還不夠規范的小商家,可能通過“上架費”的形式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對于“上架費”一事,團購網站自身又是如何來看的呢?團友網總裁陶華英認為:“收費與否還要看經營思路如何,對于一些收費的網站來說,是用錢買流量。而對于其它不收費的網站來說,與客戶的關系是共享和分享。”陶華英認為共享的過程也是商家考核網站的過程:“商家為什么要與你合作?要真正讓他在過程中得到實惠。”
火團網相關負責人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上架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談不上該收還是不該收。從宣傳角度來說,團購對于商家是有一定的廣告價值的。另外,這也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一方面和部分網站的轉型有關,一方面是為了挽留更多的客戶。
收費原因 還需更合理說明
“這個不太好說……”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大多數收取“上架費”的團購網站談及此話題時都顯得有些隱晦。其實基于團購網站對商戶的作用,收取“上架費”應該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團購網站不但能給商家增加客戶群,最重要的是背后巨大的廣告價值。團購網站擁有巨大的流量,效果絲毫不比花費上萬元做電視廣告差。而幾千元這個性價比恐怕是別的廣告載體不能比較的。
另外,商家入駐普通的商場需要交納一定金額的費用,進入淘寶、京東等商城同樣需要交納費用。拿京東商城為例,入駐商城必須交納:按照體積算的倉儲費、按照物流收的快遞費、還有按照網頁入口收的廣告費。這些費用加起來,幾萬元都不止,相比較而言,團購網站收取的幾千元費用微乎其微。
那么,團購網站的“上架費”為何讓很多商家不理解?首先是因為團購網站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不夠明朗,另外就是部分網站在業務操作時還不夠規范。
業內人士透露,部分團購網站即使不收取這筆“上架費”,也會用別的方式變相收取。例如,有些團購網站口頭上說不收取“上架費”,就是在與商家協議時說明,商家在商品或服務團購的過程中,必須“保證銷量”,商家沒有辦法,只好自己花錢刷流量。這種“刷單”的方式制造熱銷假象,就等于是變相的“上架費”。
小小的“上架費”,造成了大大的誤解。讓團購網站再次成為了眾矢之的。不過,讓人樂見的是,為了避免“上架費”引起的爭執,有些網站已經積極地采取了銷售和運營分離的辦法,有效制約了一些不規范的經營方法,還有的網站在積極制定“上架費”的相關條款說明……
無論如何,過去一年團購為用戶提供了最直接最實惠的消費體驗;將線上信息與線下的服務有機結合,為商家帶來了最實在的廣告宣傳;作為新興的電子商務模式,也一定程度拉動了內需。
但是它依然年輕,正因為年輕,才會有一些不足。對于商家而言,再沒有哪種模式能如此完美的將其與電商相結合,而帶來龐大的廣告效應,“上架費”對于商家來說僅是微不足道的付出。
因此,“上架費”可以看成是商家對團購模式的一種肯定。而作為團購網站,應該將這項費用公開化、合理化,正視團購網站的媒介作用,并且杜絕霸王條款、暗箱操作、變相收費等現象的發生。另外,從目前“上架費”的情況來看,團購網站尚欠商戶們一個合理的費用說明和解釋。
團購網站要做得更好
幾乎每次采訪團購網站,都會被問到同一個問題: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他們的確是怕了,面對互聯網上撲天蓋地的負面和曝光,團購企業已經草木皆兵。
“上架費”到底該不該收?在網上看了許多報道,很多媒體又毫不例外的將它與負面聯系到了一起。其實,就“上架費”出現本身來看,它不應該被劃分到負面,這只是行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上架費”的出現,說明團購網站看清了行業的定位——媒介。雖然這筆費用會給商家帶去了一定負擔,但相對團購網站產生的廣告效應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這筆費用最初會遭到質疑,但最終會有更多人去選擇。
“上架費”之所以引起爭議,是因為問題處理得不夠明朗。這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例如管理不夠完善,例如執行人員素質偏低等等,于是,“上架費”就成了“亂收費”,成了“霸王條款”。這也給團購網站們提了個醒:細節處理的不明白,就很可能將好事變成壞事。
去年一年,團購過的挺憋屈,它總是在媒體的風口浪尖上飄蕩。但這也說明,團購是電子商務的焦點,它備受關注。
所以,團購網站需要知道,團購仍然備受關注,質疑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好,將來還需要做得更好!(沈美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