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萍


近些年來,IT技術給人的感覺是“日新月異”、“一日千里”,這固然與IT企業(yè)的研發(fā)能力、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密不可分,但另一個重要原因是:IT業(yè)炒作成風,炒產品炒技術炒概念,不斷將一些所謂的最新技術以及消費概念推向市場。頻繁的“技術秀”與充滿生澀術語的“口水戰(zhàn)”、“測試戰(zhàn)”把企業(yè)、媒體和消費者折騰得眼花繚亂、暈頭轉向,IT市場在它的搗鼓下顯得異常聒噪和熱鬧。
這種聒噪和熱鬧,體現在服務器、臺式機、筆記本、工作站處理器等硬件產品的細分上。如PC從最早的序號化名稱到奔騰,從奔騰到迅馳再到酷睿,一直不斷“改朝換代”;還包括每一種平臺架構下眼花繚亂的“子概念”,比針對數字家庭的“歡躍”、針對商用臺式機的“博銳”,以及之前誕生的“安騰”、“至強”等;更甚者連軟件業(yè)也加入紛擾的炒概念戰(zhàn)中,如原本很單純、最基礎的管理軟件OA(辦公自動化軟件),竟也被炒成幾大概念流派——什么傳統(tǒng)OA、協同OA、協同軟件、協同應用軟件、協同綜合平臺、云計算OA、移動云計算OA,甚至也扯上“物聯網”,一個概念一個噱頭接踵而至,令業(yè)界、用戶應接不暇、一頭霧水。
然而IT市場是否真的需要如此頻繁的技術革新?廠商為何如此熱衷新概念新名詞?其背后目的是什么?難道在這些頻繁的技術更迭、不斷的技術術語翻新中,沒有“花架子”的味道?
令人擔憂的是,在眼花繚亂的新技術及消費概念的鼓動之下,業(yè)界已不慎跌入IT技術、信息化建設的高消費陷阱,并在不斷地深陷和迷失!
時下,信息化建設中各種鋪張浪費的行為比比皆是。一些單位好高騖遠,大講排場,把大量資金用在購買進口的高端設備上,而對于更為重要的應用系統(tǒng)卻敷衍漠視;還有一些單位在項目建成后,系統(tǒng)的應用及維護卻跟不上來,多半處于閑置狀態(tài),兩三年后在新技術的吸引和廠商的鼓噪之下,又申請上馬新的系統(tǒng)。
比如福建一家中型企業(yè),以數千萬資金建成一個高標準的信息化車間,而上海的某重點企業(yè),僅僅為實施一個ERP項目就花費近億元資金,然而營運績效并不好,入不敷出,差點引發(fā)經營危機,為人詬病。前段時間有媒體披露,山東某地的一個大企業(yè),年利潤雖只有一千萬,卻計劃在信息化建設上投入近億,遠超出企業(yè)實際的承受能力。真不知眾多企業(yè)為何對對信息化建設如此“癡情”?
用戶單位之所以會有如此不同尋常的“大手筆”投入,原因之一就是一些領導為樹政績工程,好大喜功,染上嚴重的技術高消費之風,不惜重金投入,結果是中看不中用;原因之二是受到IT廠商不實宣傳的誤導,以為價格越高、技術越先進就越管用。不客氣地說,業(yè)界高消費、奢侈現象的大量存在,已經讓轟轟烈烈的信息化建設走了調變了味,不但成效不好,負面效應過多,甚至成了勞民傷財的豆腐渣工程。
而如今IT廠商如此“短平快”地推出各種新技術并大力宣傳,其意之一是基于技術占位、塑造品牌、市場占領等戰(zhàn)略性考慮;其意之二就是為了消化前期投入的高額研發(fā)成本,讓用戶提前買單,這點或許更甚。
很多IT產品在廣告中標榜自己的性能如何先進,技術怎樣超前,功能如何之多,卻無法讓用戶感受到它究竟有什么實惠和樂趣。如果IT產品沒能捕捉和滿足用戶、消費者之需,特別是當為了升級而升級、把應用遠遠甩在后面的時候,再好的技術都有可能變成“屠龍之技”,沒有實用性。所以用戶犯不著為那些所謂“高新技術”買單。
其實,軟件等IT產品的功能多,并不代表符合用戶自身需求的實用功能就多;其次,功能越全,系統(tǒng)越先進,使用可能也會越困難,培訓、維護越麻煩;再次,技術、功能多一點,價格多一片,一次性投入就過大;另外,越高級的IT系統(tǒng),服務成本將直線上升,隱形風險增大,甚至使應用半途而廢。
以CRM軟件為例,目前國內CRM廠商的報價,從幾千元到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的都有。一個軟件的價值差別真的有如此大么?專家認為,對一個中小型企業(yè)而言,應用十萬元與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CRM,功用其實并無差別,差距只在“品牌”和“您會不會買到這么高價的產品”上。某些國內外軟件廠商摸準了國人的“買高不買低”購買心理,聯合起來構建價格堡壘,使得管理軟件價格遠離價值,一些軟件商甚至玩價格游戲,忽悠用戶,讓用戶吃“高消費的虧”。
適合才是最好,買對不買貴。信息化建設問題的核心并不在于消費高低、投入多少,而在于實施后會有什么樣的回報。系統(tǒng)的好壞、項目的成敗,最為關鍵的是其能否滿足本單位的應用需求,適用易用實用。在信息化建設中,不是只有高額投入才能得到理想的結果。
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同時具有一定的風險。機關企事業(yè)等用戶單位選購信息化產品時,必須保持清醒和理智,重點考慮實際需求和支付能力,以適用為出發(fā)點,堅決摒棄奢侈的高消費之風、排場之風,選擇能滿足自己核心需求的,既經濟實用又容易二次開發(fā)維護的IT系統(tǒng),踏踏實實地推進信息化建設。IT廠商也應明確:用戶單位、消費者需要的不是概念,不是誰好誰劣的爭論,而是實實在在的IT產品,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和產品恰到好處的功能。
炒時髦的概念是沒有出路的,盡管新穎的概念可能因一時的眼球效應而為廠商帶來一定的收益,但從長遠來看,任何商業(yè)炒作都只能是曇花一現,無法獲得長遠發(fā)展。只有下大決心,在產品研發(fā)和質量上舍得投入,并甘于做艱苦細致、默默無聞的技術創(chuàng)新工作,產品才會擁有更廣大市場,廠商、用戶才能和諧共贏。